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作出部署。我們要貫徹落實全會精神,推進“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完善體制機制,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實現城鄉共同繁榮。
提升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以“三治融合”推動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
《決定》提出,“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完善市場準入制度的意見》就完善市場準入制度,深入破除市場準入壁壘,構建開放透明、規范有序、平等競爭、權責清晰、監管有力的市場準入制度體系作出明確部署。我們要強化城鄉規劃銜接落實機制、加強政策協同配合,加快設施“硬聯通”,提升機制“軟銜接”,增強城鄉“深融合”。一要科學編制并有效實施城鄉融合發展規劃,深化城鄉綜合配套體制改革,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加快推動人、產、城的全面融合。二要構建城鄉一體化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治理體系,加大金融對農業農村的支持力度,鼓勵和支持資本下鄉,推動城鄉要素“雙向奔赴”。三要發揮農村作為消費市場和要素市場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增強城鄉要素流動的整體性、協同性。
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
《決定》提出,“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需要“多輪驅動”。一要完善鄉村全面振興投入機制。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加快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增強政策的針對性、有效性。二要積極培育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能致富的新型職業農民,積極開展職業農民身份轉化行動,全面壯大職業農民專業化發展隊伍,促進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三要大力發展農村教育,繁榮農村文化,促進鄉風文明建設;加強農民主體性建設,加快轉變農民生活方式,不斷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實現農民生活方式的現代化。四要全面深化土地承包“三權分置”及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推進以縣域為重要載體城鎮化建設,以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郡縣治,天下安”。縣域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單元,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蓄水池”。《2022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共有縣級行政區劃單位2843個,鄉級行政區劃單位38602個,縣域經濟發展空間巨大。《決定》強調要“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新征程上,我們要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深化縣域改革,盤活城鄉資源,培育發展縣域特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以縣域現代化拓展現代化發展空間。
加快推進縣域治理現代化。全面提升城鄉社會治理融合水平。縣域是城鄉融合發展的橋頭堡、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突破口。縣域治理現代化的核心在于鄉村治理現代化。要以縣域為聯結點和切入口,不斷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穩定有序;不斷健全城鄉社會治理體系,推進縣域智慧治理,提高縣域治理現代化水平。持續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讓城市生活變得更加人性化、便捷化。建立產業綠色轉型升級機制。貫徹落實《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要求,立足縣域資源、生態和成本優勢,加快發展綠色低碳導向的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加快培育有競爭力的綠色低碳企業,推動農業與電商物流、文化旅游、休閑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積極推進縣域首發經濟;加快發展縣域數字經濟。增強縣城產業集群與新型城鎮化耦合度。產業發展是縣城發揮集聚功能推進縣域城鎮化的重要支撐。各縣城通過內部挖掘潛力、外部延伸拓展,大力發展產業集群,實現產業與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有效融合發展。進一步培育發展產業小鎮和特色小鎮,推動縣域產業升級和農民工市民化轉型。以縣城為載體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探索靈活就業機制,實現非農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創業。構建完善人才“引、育、留、用”體系,加大對縣域新產業新業態的人才支持力度;盤活農村閑置資源和“沉睡”資源,拓展村民財產性收入來源。有序引導城市要素下鄉,充分發揮城市工商資本下鄉的“帶動效應”。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要實現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其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新征程上,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決定》精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扎實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不斷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作者:韋子平、汪曼玉,安徽工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