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典型案例> 正文

【地方】突破傳統種植業收益天花板——來自新疆生產一線的調查

新疆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大區,農業生產經營規模較大,形勢向好,但如何進一步提質增效,突破傳統農業收益“天花板”,仍是實現農業產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需要破解的難題。科學地加、合理地減、巧妙地乘、精心地除,在廣袤大地上新疆展開了積極探索。

新疆是農業大區,具備發展現代農業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條件。近年來,新疆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為保障國家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去年新增糧食種植面積、新增糧食產量均居全國第一位。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

今年以來,新疆著力建設農業強區,打造全國優質農牧產品重要供給基地,農業農村發展呈現良好態勢。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94.8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5.5%。

怎樣提高生產效率,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如何扎實推進糧食產能提升行動,進一步提高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貢獻度?近日,記者深入天山南北調研采訪,走進昌吉回族自治州、阿克蘇地區、塔城地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和吐魯番市,發現各地結合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強農惠農富農舉措,特別是在突破傳統種植業收益“天花板”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科技增效

棉花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新疆棉花產量占全國總產約九成,提質增效意義重大。眼下,新疆棉花在播種、中耕、打藥等環節已基本實現機械化,規模種植的棉花已基本實現機采。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棉花生產效率,自然難度越來越大。對此,新疆昌吉州瑪納斯縣緊盯先進技術,并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以實現降本增效。

“嗡嗡嗡……嗡嗡嗡……”在昌吉州瑪納斯縣芳群智慧農場,隨著技術人員操作遙控器,2架無人機緩緩起飛,在棉田上空進行噴灑作業。這座農場位于瑪納斯縣包家店鎮,面積達1.2萬畝,整齊的棉田仿佛一塊巨大的綠毯鋪向遠方。

芳群智慧農場是國家級數字棉花創新應用基地,在農場管理中心,一塊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1.2萬畝棉田的種植生長情況。“每片地塊都有編碼和信息,包括占地面積、病蟲害風險、農機運行軌跡等。”瑪納斯縣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呂曉慶說,“我們編織了一張從地面到天空的種植監測信息網,農戶通過手機就能查看作物生長情況,完成澆水、施肥,實現智能耕作、精準耕作。”

“現在手中的農具變成了手機,在家里就可以管理農田,省時省力就等于省錢。”瑪納斯縣包家店鎮種植戶楊紅義說,與傳統的澆水、施肥方式相比,現在應用水肥一體化系統可實現精準作業,平均1畝地能節省近200元,相當于收益大幅提高。

呂曉慶說,芳群智慧農場管理中心由數字農業監控中心、水肥一體化控制中心、自動化灌溉中心、農機具展示中心、農資倉儲中心、區域氣象監測中心、病蟲害監測防治中心、地力提升改造中心等部分構成,相當于給農田裝配了“大腦”,可收集、整理、分析和下達各類指令。

瑪納斯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吳兵表示,瑪納斯縣堅持科技賦能,通過應用新技術,促進農業增效、農戶增收,有效提高了種植戶收益水平。下一步,將積極探索實踐數字農業發展的有效路徑和方式,為數字農業發展做好示范。

今年,新疆在去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4%的基礎上,確定了7.5%左右的增長目標。記者在調研采訪中了解到,新疆各地聚焦這一目標,重視發揮科技作用,積極推進農業強區建設,農業生產方式正悄然發生變化,更多先進農業設備和管理模式應用在廣袤田野上,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

三產融合

又是一年新麥熟。走進新疆昌吉州奇臺縣半截溝鎮腰站子村,“麥元素”隨處可見。在這里,游客可以參觀小麥博物館、游覽麥田公園,還能品嘗有機拉條子等特色美食。該村黨總支副書記劉長會告訴記者,去年,腰站子村實現總產值5.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3.9億元、第二產業1.4億元、第三產業300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3.06萬元。

從賣原糧到賣面粉制品,從種植小麥作物到播種小麥文化,在腰站子村,金色麥穗讓一二三產業聚于一地,實現融合發展。在這里種植的小麥被加工成高品質面粉、手工有機拉面等產品,實現身價倍增。劉長會介紹,腰站子村生產加工有機面粉、手工拉面、食用油、小雜糧四大類40多種產品,因品質佳、口碑好,產品在線上線下供不應求。

2019年,腰站子村成立了新疆豐驛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加快發展鄉村旅游業。目前,該村建成了小麥博物館、游客接待中心、鄉村振興實訓基地、麥田公園、七彩花海園等特色景點,超過三分之一的村民吃上了鄉村旅游飯。

新疆提出,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農文旅融合,因地制宜發展鄉村休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如今的天山南北,農村三產融合呈現良好勢頭,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同時,拓展了產業發展空間、農民增收渠道。

而對于農業生產條件并不優越的村莊,又該如何找到適宜的發展路徑?

今年夏天,來自新疆本地和四川、甘肅等地的200多名藝術家來到阿克蘇地區柯坪縣蓋孜力克鎮色熱克托格熱克村,開展書法、繪畫、詩詞創作采風和培訓活動,累計創作國畫、油畫等作品1000余幅。

色熱克托格熱克村緊依蘇巴什水庫,懷擁的兩座山,一邊呈淡青色,一邊呈赭紅色。置身于這座小山村,仿佛在畫中穿行。粗獷壯美的自然景觀,善良淳樸、熱情好客的民風,吸引眾多藝術家到這里創作采風。

兩年前,柯坪縣投入1000萬元,在色熱克托格熱克村規劃建設書畫院、藝術家采風交流基地、民俗博物館等項目。同時還鼓勵藝術家駐村創作,讓這里成為遠近聞名的“畫家村”。

“用藝術點亮鄉村,讓這里的山水煥發出新的魅力。”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統戰部駐色熱克托格熱克村工作隊副隊長涂志凌告訴記者,“畫家村”已成為多家藝術團體的采風創作基地,藝術家們不僅在村中創作書畫作品,還對村民和學生進行文化藝術培訓。

當地還引導村民改造自家庭院,開辦農家樂和民宿,邀請本土藝術家和專業人員共同參與裝修設計,統一風格形成自身特色,提升了鄉村旅游吸引力,助力村民增收致富。數據顯示,在鄉村游拉動下,今年色熱克托格熱克村農民人均收入預計達2.6萬元,實現連年穩定增長。

變廢為寶

突破傳統種植業收益“天花板”,還需依托田間、緊盯田間。新疆作為我國最大的產棉區,棉花秸稈大部分直接還田,高效開發利用豐富的棉稈資源,將為棉農增收開辟新空間。對此,石河子大學飼草料綜合利用團隊歷經13年,攻關棉花秸稈微貯飼料化利用技術,并在去年成功實現量產,預計到2028年棉花秸稈采收利用面積將達500萬畝。

該團隊負責人、石河子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副教授孫新文介紹,棉花秸稈微貯飼料化利用技術以棉稈為主要原料,配合使用甜菜水絲、葡萄皮渣、微貯專用菌等輔料,經過窖池或裹包形式發酵后形成飼料,具有原料來源廣泛、操作簡單、成本較低等優勢。經過檢測,這種飼料可有效替代青貯飼料。

“棉稈采收利用實現了變廢為寶,與秸稈還田相比,既節省了打稈費,又提高了殘膜回收效率,綜合算下來一畝地可節省開支近40元。”棉農薛國雷告訴記者,對養殖戶來說,棉花秸稈微貯飼料價格比青貯飼料低,養殖成本比利用傳統飼料低20%左右。

在“葡萄之鄉”新疆吐魯番,被整枝打杈的葡萄葉也實現了身價倍增。在葡萄葉長勢旺盛期,往往要剪掉一些葉子,提高葡萄樹通風性,以保證葡萄生長質量。在過去,這些剪掉的葉子大多用于喂羊或被扔掉,如今,卻作為地中海沿岸國家美食的烹飪材料走出了國門。目前吐魯番市已有多家企業從事葡萄葉收購、加工和出口。

“剪掉一些葡萄葉對葡萄生長有利,以前從來沒想過這些葡萄葉也能賺錢。在今年葡萄生產期,我們將剪掉一些葉子賣給加工企業,光出售葉子一天就能收入100多元。”吐魯番市鄯善縣連木沁鎮汗都坎村農民司坎地·吾拉音說。

除了棉花秸稈、葡萄葉等農業生產副產品,長期閑置的農業設施也被有效利用。塔城地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建軍表示,塔城地區在盤活閑置資產上下功夫,按照“鞏固一批、升級一批、盤活一批、調整一批”的要求,加強對幫扶資產分類指導、分類處置,并通過資產租賃、穩崗就業、訂單生產、托養托管等多種形式完善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

昌吉州吉木薩爾縣大有鎮曾搭建大棚800多座,用來種植花卉、蔬菜、苗木等。但受市場需求變化以及價格波動影響,種植效益不佳,這些大棚也陸續被閑置。為喚醒這些“沉睡”的大棚,大有鎮引進種植經濟作物,在昌吉九龍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帶動下,大部分閑置大棚得以盤活。

昌吉九龍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宋向國過去在河南種植羊肚菌,去年,他從河南運來菌種和營養袋,在大有鎮的閑置大棚試種羊肚菌,“一年收獲兩茬,每畝大棚年產350公斤鮮羊肚菌,效益非常好”。

在宋向國看來,實現助農增收,關鍵是選準突破口。利用閑置大棚種植特色作物實現了變廢為寶,為企業和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多重收益

“1畝田有2份收入,能增收8000元左右。”在塔城地區烏蘇市四棵樹鎮,農戶于鵬通過發展稻蝦共作實現增收,“今年養殖了36萬尾小龍蝦,8月過后陸續成熟上市,實現了一田兩收”。

烏蘇市四棵樹鎮副鎮長王超告訴記者,“雖然四棵樹鎮的稻米遠近聞名,但光靠種植,農戶增收空間有限,必須尋求新的增長點。我們發展稻蝦共作,尋求多重收益,初步取得了成效,下一步將繼續大力推廣”。

做加法乃至做乘法,在田地中獲取多重收益,是新疆各地突破傳統種植業收益“天花板”的重要舉措。

通過推廣稻蟹共作種養模式,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也實現了從一片稻田中獲得兩方面收益。

今年,該縣坎鄉齊格勒克村稻蟹養殖基地的養蟹量達7萬多只。坎鄉副鄉長熱甫哈提·阿布都納比告訴記者,齊格勒克村成立了養殖合作社,帶動50余名村民種稻養蟹。

齊格勒克村位于伊犁河沿岸,水資源豐富。該村利用稻田空間,構建了稻田護蟹、蟹吃餌料、蟹糞肥田的稻蟹共生互促系統,實現了以漁促稻、穩糧增效。預計今年蟹產量達3500公斤,銷售額達35萬元。

從新疆各地的實踐中可以看到,從土地中獲取多重收益的形式多樣,比如,在光伏板下種草養羊,撬動“板下經濟”;將經濟林嵌入防風林建設,發展林果經濟;等等。

“板上發電,板下牧羊。”今年5月,由中國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承建的中綠電尼勒克縣400萬千瓦風電光伏一體化項目首期并網成功。該項目依托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尼勒克縣光照條件,建立“牧光互補”模式,發展“板下經濟”,實現了光伏企業和農牧民雙向受益。

牧民的收入不僅僅來自傳統養殖業,也來自光伏發電建設地的土地租賃收益。記者了解到,中綠電尼勒克縣400萬千瓦風電光伏一體化項目首期建設地主要在尼勒克縣烏贊鎮和加哈烏拉斯臺鄉,首期5年土地租賃費達8000多萬元。“牧光互補”模式的推行也將提升當地牧民的整體收益。

在阿克蘇地區庫車市,新疆掌生果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經營的果園所在地原來是一片“沙包地”。在政府支持下,當地持續建設防風林、經濟林,葡萄、蘋果、核桃、小白杏、香梨等果樹郁郁蔥蔥。

6年前,庫車市玉奇吾斯塘鄉農民庫爾班·力提甫來到新疆掌生果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管護果園。“以前收入光靠種地,現在種果樹改善生態,環境變好了,錢袋子也跟著鼓了,每月都有4000元穩定收入。”庫爾班·力提甫說。

 

做好“加減乘除”提升綜合效益

突破傳統種植業收益“天花板”,對于穩定糧食生產,實現強農惠農富農,持續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新疆各地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取得良好效果。從天山南北的實踐看,可從做好“加減乘除”綜合運算入手,提升種植業綜合效益。

新疆塔城地區烏蘇市四棵樹鎮等地從一片稻田中獲取兩方面收益,就是在做加法。做好這類加法,不能違背科學規律、“加”錯對象。比如,套種本是做加法,但如果套種的種類不對路、方式不科學,往往就會導致“被加數”受損,產量不高,品質不好。

在具備一定規模的基礎上,對一些農產品生產應從追求“量”向追求“質”轉變,這就需要做好減法。近年來,新疆進一步優化棉花種植區域布局,引導各地退出低質低效棉田,雖然種植面積有所減少,但總產量保持穩定,質量持續上升,棉農獲得更多收益。值得注意的是,在做減法過程中,要嚴格實施耕地利用保護,確保良田糧用,堅決遏制“非農化”、防止“非糧化”。

進一步重視發揮科技作用,做好乘法,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實現效益倍增,是突破種植業收益“天花板”的重要手段。在瑪納斯縣芳群智慧農場,通過應用無人機為棉田施肥等,實現了人工成本與農業生產成本雙降。分析這一管理種植模式不難看出,時間越長,效率帶來的效益就越明顯,值得廣泛推廣。

從另一個角度看,做乘法同時也要做好除法。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必然使從事農業一線生產的人員數量大幅下降,需要做好人員分流的除法,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能培訓,引導富余勞動力合理流向新崗位。另外,應因地制宜發展好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培育壯大特色農產品加工業,以更好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

總之,要在遵循市場規律、尊重農民群眾意愿的基礎上,科學地加、合理地減、巧妙地乘、精心地除,通過做好這四則綜合運算,不斷提升種植業綜合效益。

責任編輯:潘旺旺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