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與現實的全面交融,網絡空間已成為人民群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文明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的重要性愈加凸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健全網絡生態治理長效機制”,這為加強網絡文明建設、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明確了工作遵循。
當前,在“00后”乃至“10后”中,網絡飯圈文化正愈演愈烈,甚至走向了畸形變異,侵蝕了本應清朗的網絡空間。所謂“飯圈”,在網絡用語中是粉絲圈子的簡稱:粉絲音譯于英文單詞“fans”,進而化稱為“飯”,由他們組成的群體就是“飯圈”。最初而言,它是社會學意義上一種自發形成的群體,有其自身的行為文化與風格;群體內的成員具有共同的身份認同,與群體外的人在行為和心理上產生區分。目前來看,飯圈越來越演化為有組織的群體,飯圈文化越來越呈現人為驅動的情形。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于8月29日發布了第五十四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接近11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8%。飯圈文化是互聯網發展的必然產物。從前喜歡某個明星,買專輯和看演唱會被認為是忠實粉絲;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粉絲群體擴大以及偶像經濟的不斷發展,催生出粉絲買偶像衍生產品、為偶像租廣告位進行宣傳等多種方式。飯圈發展到今天,已經具備一定的組織特征,其內部有著同心圓式的組織結構:位于核心圈層的是偶像本人或經紀公司首肯的粉絲團、后援會等群組,以及一些職能型群組和一些有話語權的粉頭;次一圈是一些資源產出型圖站、影響力較小的群組以及忠實粉絲;最外圈才是數量最多的普通粉絲。正是基于這樣的組織結構,飯圈遠比一般大眾文化受眾更有組織力,在許多熱點事件上常常制造輿論甚至是裹挾輿論、誤導輿論。毋庸置疑,飯圈的動員能力、組織能力、行動能力極強,比如飯圈有時候組織公益行動,引導圈內做有意義的事,有的明星鼓勵粉絲多讀書、讀好書,使閱讀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習慣,也讓名人名著被更多年輕人喜愛;有的明星帶動粉絲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被年輕群體熟知和傳播,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還有的粉絲在明星的帶動下,參與到環保、公益等公共事業中去,讓人們感受到充滿溫暖和陽光的粉絲群體力量等等。但凡事都有兩面性,飯圈有時候的惡劣行為也令人唏噓。為偶像“5小時集資670萬元”、為拉票“一天倒掉27萬瓶牛奶”,甚至還有在體育賽事中拉踩引戰運動員,惡意攻擊他人,“網暴”“開盒”屢見不鮮。
飯圈文化背后的亂象,資本是一個重要因素。種種飯圈亂象的出現,根本原因在于資本采取批量化、速成式的造星策略。當前偶像經濟的發展思路,已經從培養高質量明星轉向打造高質量粉絲,甚至產生了“沒錢追什么星”的錯誤觀點。其內在邏輯是:經紀公司將偶像視作能夠快速更新迭代的“商品”,并利用粉絲群體的強大數據制造能力迅速將其中少數人推向頂流位置,然后收割明星的商業價值,一旦明星的熱度下降,便開啟新一輪造星過程。資本操控下,粉絲盲目愛戀偶像到近乎失智的地步。多數速成明星以人設光環遮蔽其專業水平的不足,演技不夠成熟、演出現場忘記動作等狀況時有發生。盡管如此,流量明星的粉絲依然在以“你知道他(她)有多努力嗎?”的句式,為流量速成明星進行著蒼白無力的辯護。
參與者的心智不成熟也是飯圈亂象的成因之一。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飯圈的成員主要是青少年。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和消費觀尚未形成,極易被資本誘導、誤導、操縱,其追星行為往往呈現出非理性的特點。在飯圈中,和偶像相關的一切行為都可以被冠上“熱愛”的名頭而強行合理化,一些年齡尚小的粉絲被畸形飯圈文化所蠱惑,采取不理性的追星行為,為見偶像一面,參與飯圈的各種線下活動,甚至購買小行星命名權、買斷大幅廣告、贈送昂貴奢侈品等,耗費大量時間、金錢和精力,不僅嚴重影響學習工作,也助長了非理性攀比消費。
如何治理這樣的飯圈亂象,還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建構一種積極向上的圈層文化?這需要網絡監管部門強化監管,為網絡文明建設織密“規矩”。我國正加速推進網絡立法工作,形成以憲法為基礎,以法律、法規和規章為依托的網絡法律體系,確保網絡空間的治理有法可依;目前已經制定出臺了網絡領域立法150多部,完成了網絡法律體系的基本構建。有法必依是關鍵,執法部門應嚴格依規依法,全面落實《關于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的意見》,持續推進網絡空間思想引領、文化培育、道德建設、行為規范、生態治理和文明創建,構建清朗的網絡空間,對網絡暴力、“人肉開盒”勇敢說“不”!監管部門還應在網絡文明建設中強化示范引領,以“正風”壓倒“邪氣”。
其次,網絡分享平臺應激發青少年群體在網絡文明建設中的主體性,調動其成為網絡文化建設的“哨兵”。青少年是最活躍的網絡用戶,是參與網絡生態治理、推動網絡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一方面,許多有著強烈表達欲望的青年創客在各視頻平臺聚集,通過直播等形式與觀眾互動,并據此不斷調整和提升自己的作品風格與質量,為網絡文明的建構貢獻力量。另一方面,在網絡環境監管中,青少年群體思維活躍,洞察敏銳,完全可以參與到網絡內容的監督中,有助于快速識別并抵制違法和不良信息,為網絡空間的秩序和安全貢獻力量。為此,應著力加強對青少年群體的教育引導,不斷提升他們構建網絡文明家園的責任感和行動力,集聚起一股強大的正面力量;持續倡導青少年依法上網、文明交流,理智篩選網絡信息,審慎發表網絡言論,主動拒絕和遠離負面的飯圈文化,爭做網絡文明的倡導者、傳播者、實踐者、維護者,以青春強音塑造風清氣朗的網絡文化。(作者:張建寶,北京物資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書記,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周奕橦,北京物資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專項《革命文化短視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22VSZ074)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