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神州大地,山河萬象,碧波千里,一幅幅美麗中國畫卷徐徐鋪展開來,彰顯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風貌。與美麗中國建設“新畫卷”相映襯的,是發展方式綠色轉型這篇“大文章”。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持續向“新”、向“綠”,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太陽能電池產量同比增長分別達到34.3%、28.9%、17.8%,規模以上工業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量合計同比增長13.4%。綠色新產業、新業態和新產品的持續發展,開辟出一條條就業新賽道,為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特別是大學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實現全面建成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還將需要更多的綠色從業人員的共同參與,加快綠色職業發展步伐可謂正當其時。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2019年以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已正式公布74個新職業信息,第六批19個新職業已于日前面向社會發布。碳排放管理員、電池及電池系統維修保養師、儲能電站運維管理員等以綠色為底色,面向新需求、服務新產業、迸發新活力的新職業不斷涌現。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部門于202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 年版)》中,綠色職業個數約占職業總數的8%,較2015年版標注的綠色職業數量有所提高。
比較2022年和2015年的職業分類可以發現,一方面,綠色職業在細化、迭代和發展。濕地保護修復工程技術人員是林草工程技術人員類別中細分出來的綠色新職業,專注于濕地資源的修復技術研究、規劃設計和管理施工等工作。再生物資加工處理工作為廢舊物資加工處理工的“升級版”,更加強調對資源的循環利用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增材制造工程技術人員作為一個新設置的綠色職業,通過變“減法”為“加法”的生產工藝流程優化,為減少工業廢料的產生做出積極貢獻。這些是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結果,投射出美麗中國建設新成績的同時,也對綠色職業工作者提出更為專業的要求。
另一方面,綠色職業更加強調數字技術的運用能力。在新版的大典中,除了對綠色職業進行標識外,還提出數字職業的新概念,有23個職業既是綠色職業又屬于數字職業。增材制造設備操作員需要借助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型生產工具,完成復雜幾何形狀材料的生產。農業數字化技術員要能通過大數據技術的運用,深度挖掘信息資料,提出農業數字化發展的解決方案。碳匯計量評估師要善用碳計量方法學,對生態系統的碳匯進行測算和監測。隨著新一輪數字科技的變革和發展,數字化技術逐步滲透到各行各業,帶來生產方式變化的同時,也要求綠色從業人員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
透過這些新動向和新變化,可以發現高質量發展推動的綠色轉型,持續催生對于具有綠色發展理念、具備數字素養能力的新型勞動者的需求。高等院校需要及時跟進綠色職業發展新方向,布局綠色發展急需的學科專業,在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實驗操作、實踐活動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吐故納新”實現人才培養的動態優化,適應綠色轉型發展的新要求。普通高等院校在生態修復學、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等專業的技術研發型人才培育上,通過與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共建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合作平臺,促進理論教研與實踐運用的有機銜接。高等職業院校在林草生態保護與修復、環境監測技術、增材制造技術等專業的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上,緊扣綠色工作崗位的職責要求,探索訂單式人才培養新模式,做好產教融合。同時,高等院校還需要瞄準制造、能源、環境等不同行業領域的具體特點,從數字發展理念、數字生產技術、數字設備操作等方面入手,推動綠色人才培養的數字化升級,為經濟社會的綠色轉型發展持續輸送創新型、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
教育革新的同時,一些工作新場景正在悄然遍布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熟練運用計算機軟件的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員為辦公樓宇能耗降低提供優化設計,既懂節能技術又懂能源市場的綜合能源服務員提出企業能源利用改進方案,集合管理電力、通信、給排水等管線的管廊運維員守護著智慧城市的“地下動脈”,新職業者對于綠色轉型發展已然“春江水暖鴨先知”。在“雙碳”目標的導向下,對于綠色發展領域高素質勞動者的需求還將會進一步增加,投身于綠色職業將大有可為。廣大青年學子應該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做好職業規劃,立足所學專業,匹配社會需要,努力提高思想認識、專業能力、數字素養和業務水平,積極“向綠進發”,以行動守護綠水青山,以知識探索金山銀山,爭做綠色發展的生力軍,爭當“向陽而生”的“綠職”。
綠色轉型發展方興未艾,隨著美麗中國建設有越來越多的綠色職業從業者參與,一個健全的職業發展支撐體系不可或缺。政府相關部門的人才服務工作應該未雨綢繆,制定政策規劃,加強資金投入,完善人力資源市場建設,營造職業發展良好氛圍,制定職業人才考評標準,提高職業的社會認同感。行業協會根據國家職業技能標準,規范考核要求,辦好職業培訓,充分挖掘現有人才庫中的存量資源,加強綠色知識和技能的傳播力度,按照綠色生產活動要求,培育熟練運用數字信息技術和智能生產設備進行綠色生產活動的行家里手,把更多“綠職”的種子播種在神州大地上。
(作者:劉晗,系重慶工商大學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