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簡稱《決定》),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專門強調“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高素質的勞動者作為生產力要素中人的因素,如何引導勞動者素質提升與先進生產力質態發展相協同,事關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日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部門發布了包括生物工程技術人員等在內的19個新職業,使得2019年以來公布的新職業數量累計達到93個。這些新職業適應新產業發展需要,對勞動者工作任務提出更加細致的要求,可以以新職業發展為契機,培養具備高素質的勞動者,更好地與新型勞動工具和新的勞動對象相結合,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按照新職業的發展方向,優化高素質勞動者的人才培養體系。在新職業發展導向下,以高等教育教學培養改革為重點,推動高素質勞動者的教育體系的持續優化。一是高等院校動態調整專業設置。諸如生物工程技術人員、儲能電站運維管理員、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應用員等新職業的出現,需要高等院校及時調整專業布局,超常規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加大生物質科學與工程、儲能科學與工程、人工智能等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培育更多勝任新職業崗位的高素質勞動者。二是高等院校強化產教融合培養。《決定》要求“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高等院校應該與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科研機構、重點企業等建立廣泛聯系,通過建立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平臺,讓專業教學與工作實踐相結合,促使諸如口腔醫學、口腔醫學技術專業的學生,能夠精準對接像口腔衛生技師這樣的新職業。三是高等院校加強數字化的能力培養。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中,專門加注了數字職業,反映出職業發展的數字化導向,這就需要高等院校在培養方案、課程教學、實踐環節等方面,重視提升學生的數字素養及能力,對接新職業對于具備數字化能力的勞動者的需要。
適應新職業的崗位要求,健全保障高素質勞動者的制度體系。政府部門引導建立健全新職業的制度支撐體系,保障高素質勞動者在新職業工作崗位上的穩定發展。一是政府部門應該優化資金投入。根據《決定》提出的“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要求,政府部門統籌培訓資金投入,制定差異化補貼政策,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做好現有勞動力存量資源的提質升級,使更多勞動者達到新職業對于崗位任務的新要求。二是要完善職業培訓的基礎能力建設。政府部門建好職業技能培訓需求指導目錄、培訓機構目錄和信息管理系統,引導職業院校、技工院校、龍頭企業等培訓主體,緊跟新職業的崗位任務,強化教學資源、師資隊伍、培訓內容、教學方式等基礎能力建設,針對性提高勞動者的技能水平,適應新職業任務要求。三是要做好新職業技能等級制度的設計。政府部門根據新職業對于勞動者能力的梯度要求,完善職業等級制度體系和認定機制,引導用人單位做好職業等級認定與崗位使用、工資待遇的有效銜接,激發從事新職業的勞動者的工作積極性。
發揮新職業的引領作用,促進勞動者與生產力的要素結合。圍繞新職業的工作任務,促進符合新職業崗位要求的高素質勞動者,與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相結合,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一方面,加強新型勞動工具的研發與投入。政府部門推進大規模設備更新工作,鼓勵企業根據生產經營實際,投入和更新諸如工業互聯網設備、云計算管理平臺、傳感器標定設備等新型勞動工具,讓工業互聯網運維員、云網智能運維員、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這些高素質勞動者掌握“利器”,更好地在新職業崗位上“善其事”,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另一方面,做好更廣范圍的勞動對象的開發工作。例如,針對數據這種與新職業工作相關的新的勞動對象,政府部門應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支持相關企業和單位進行數據挖掘、數據脫敏、數據交易等活動,使用戶增長運營師、有色金屬現貨交易員這類依賴數據作為勞動對象的新職業工作者,能夠創造更多新價值,進而形成先進的生產力質態。(作者:劉晗,系重慶工商大學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研究院副教授)
據:中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