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俯瞰。
新華社記者 梁 旭攝
塔吊節節上升,高樓拔地而起。近日,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以下簡稱“河套合作區”),一批優質科研空間集中竣工,匯聚材料科學、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前沿項目,標志著河套合作區建設又向前邁進一步。
2023年8月,國務院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為河套合作區建設帶來新機遇。一年來,深港攜手推動河套合作區創新資源加速匯聚,高端科創資源從“零星散布”到“集聚發展”,一大批標志性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落地。憑借協同創新的獨特優勢,河套合作區正加快打造科創新高地,向“世界級科研樞紐”目標奮進。
成果涌現
“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東方之珠》歌詞中的“小河”,指的就是深圳河。河水蜿蜒而過,一側是深圳,一側是香港。位于深圳河兩側約3.89平方公里的河套合作區,成為深港科技創新合作最直接的對接點。一年來,這片科創熱土處處流動生機,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近日,華潤生命健康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際總部、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牽頭成立的聯合實驗室等多家科技創新機構落地河套深圳園區。“這些國家級機構、龍頭企業把實驗室、研究院設立在深圳園區,將吸引更多企業和機構入駐,形成科創集聚效應。”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謝來風說。
這正是河套合作區科創活力持續提升的縮影。在河套深圳園區,機器人、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領域企業紛紛入駐,低空經濟、智能機器人、量子信息等未來產業孵化在此加速布局,創新的國際性產業與標準生態系統也不斷在這里形成。
截至目前,河套深圳園區推進和落地高端科研項目累計超過160個、科技企業440多家,匯聚6個國際性產業與標準組織、8個世界500強企業研發中心、香港5所世界知名高校重點科研項目13個,吸引16名海內外院士專家和1.5萬余名科技科研人才,累計PCT國際專利申請量超1700件,展現出強勁動能。
優勢互補
在河套合作區,科技創新是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約數”。香港科研實力雄厚,深圳產業完備度高,發展優勢互補,合作潛力巨大。
河套合作區建設啟動后,香港特區政府、各大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等組織多批次實地考察,香港社會各界對加強深港合作、打造國際科創中心逐漸形成共識。去年9月,內地首個由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導運營的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在河套合作區開園,首批16家香港企業、機構組團入駐,目前已累計引入超50家香港科創機構和企業。
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等5所高校陸續在河套合作區設立了10個創新研發平臺和一系列創新孵化載體。“我們布局了深港協同創新實驗室集群,17個實驗室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材料科學、人工智能等領域。”香港科技大學深港協同創新研究院執行總監高凌云說。
“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高速高清三維機器視覺傳感器,用于引導機器人工作,精度最高達0.5微米,可在多個領域替代同類進口產品。”香港中文大學博士丁克是最早落戶河套合作區的香港青年之一,他創辦的企業已經實現香港研發、深圳落地、佛山生產、銷往全國的全產業鏈發展路徑。“香港的科研優勢疊加深圳的產業鏈、供應鏈優勢,可謂珠聯璧合,對初創公司來說十分有利。”丁克說。
規則銜接
“一杯咖啡的時間就完成通勤,太方便了!”近日,河套合作區首班深港跨境直通巴士從深圳園區出發,途經“一號通道”,約半小時“點對點”直達香港科學園。這樣的“河套速度”,讓河套深港國際轉化醫學研究院執行院長王雪萊很驚喜。
在河套合作區,如何讓人才、物資、資金、數據等科創資源更加便利“過河”,讓深港協同發展之路更加通暢?“圍繞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先導區、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中試轉化集聚區三大定位,加速推動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落實推動科技創新要素流通各項政策,優化服務配套。”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署署長曾堅朋說。
通過“科匯通”試點業務,越來越多科研機構拿到從香港轉入的境外科研經費,破解科研資金跨境難題;經過“一號通道”直達香港,“白名單”科研機構人員便捷穿梭于深港兩地辦公室……一系列舉措落地見效,國內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時空分辨率電子顯微鏡、首個“AI+藥物研發”創新藥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在河套合作區競相涌現。
不久前,河套合作區印發《深圳市境外職業資格便利執業認可清單(河套深圳園區專版)》,涵蓋建筑、醫療、法律、金融等8大領域28項職業資格,境外專業人才在河套深圳園區執業將更加便利。
“在河套這個‘特區中的特區’,科技創新建設將出現一個全新的發展局面。”中國科學院院士、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首任主任薛其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