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就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作出重要部署,提出“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這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發展壯大的重大戰略部署。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共同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應支持各種所有制企業圍繞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鏈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系,在合作中實現互促互進、共同發展。
加強產業協作,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側重于不同的產業領域,各具優勢。改革開放以來,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過程中逐步呈現出高度互補、互相合作、互相支持的局面。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加強產業協作,在產業鏈上發揮各自優勢,取長補短、優勢互補,有助于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和優化我國經濟總體布局。通過構建全產業全鏈條的合作互助機制,引導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有序開展產業轉移與合作,避免出現同質化競爭,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定位清晰、各具特色、分工合理、布局優化的產業鏈發展模式,能夠顯著提升產業協作水平,在合作中實現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加強產業間協作,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應充分發揮公有制經濟的引領作用、主導作用,促進國有企業發揮主體責任,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保障、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全面提升國有企業的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快國有企業戰略重組,打破企業邊界,發揮國有企業協同優勢,牽頭構建產業鏈共同體,加強不同所有制企業在產品配套、市場開拓等方面深度合作,拓寬產品市場供給途徑、提升生產性消費的質與量,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更多基礎設施和公共產品等服務的同時,提高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夯實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根基。
加大對以民營企業為主的非公有制經濟的投資支持力度,吸引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項目建設。鼓勵民營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發揮民營企業的產業集聚效應,強化中小型民營企業的“鏈內融通”,拓展“鏈間協同”,并以龍頭民營企業帶動上下游企業拓寬市場,深挖市場需求潛力,形成高質多元化的產業供給體系;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集群,憑借其新技術、新理念打造經濟新模式,不斷優化市場格局,搶占競爭發展新高地。民營企業憑借對市場信息的敏銳反應,借助相互間結成的經濟關系網絡和較為活躍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市場運營能力,可以充分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在產業鏈中的補鏈、固鏈、強鏈功能,拓寬國有企業發展空間格局,強化國有企業的產業發展根基和發展能力。
強化創新協同,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在于科技創新,而科技創新的主體是各類企業。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業態、新產業不斷涌現,實現協同創新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環節。促進各種所有制企業強化創新協同,有利于使各種所有制經濟的創新要素充分涌現,實現深度合作,最終形成更高水平的創新能力,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運行效率。
國有企業擁有豐富的創新資源和創新要素,具有進行自主創新的能力和承擔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良好條件,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中堅力量和重要陣地。非公有制企業有著較為快速的學習跟隨能力,具有鮮明的內生創新特質和一定市場需求導向的科研組織模式,敢于涉足新領域,能夠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因此,以民營企業為主的非公有制企業也是創新驅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主體。當前,重在建立健全國有企業開展基礎研究的體制機制,完善國有企業推進原始創新的制度安排,積極開展基礎理論、共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研究,特別是集中優質資源開展原始創新,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型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著力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實現重大技術的創新攻堅和發展進步;探索構建重大戰略成果轉化應用體制機制,加大對專利技術的應用考核力度,推動國有企業的原始創新走出實驗室、走向生產、走向市場,加快形成原始創新策源地,以科技創新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充分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市場敏感度高、反應速度快、決策鏈條短、學習模仿能力強等優勢,精準瞄準時機進入市場,系統集成生產要素重點攻關,通過學習模仿等方式向技術先驅學習,進行具有高度集中性、方向性和針對性的研究和開發,不斷改進產品性能,完善生產工藝,從而有效規避初期研發風險,生產更多創新產品和服務。為此,應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向民營企業進一步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使產業鏈集成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為市場提供多樣化優質產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促進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創新協同,既能為各種所有制經濟奠定創新基礎、引導創新方向;又能及時把握市場動態,為各種所有制經濟提供經過市場檢驗的最新技術,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轉型升級。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應著力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充分用好現有科技創新資源,加強研發、人才、技術等創新資源的協同,促進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實現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在創新驅動方面的協同互促。
深化資本融合,在激發各類資本活力中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資本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對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強大作用。改革開放以來,資本融合發展進程持續加快,逐步形成互通互融的發展局面。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入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占主體的基本框架下,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新形勢下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具體體現,能夠在帶動非公有制經濟轉型升級的同時,助力提高國有資本經營效率和存量效益,有利于各種資本形態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也是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舉措。
促進資本有機融合,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能夠使國有資本具有的雄厚資金實力、較低融資成本、更強資源獲取能力以及良好社會信譽等基礎優勢,與非公有資本具有的低投資門檻、小體量快回報等靈活優勢相結合,既能夠有效發揮國有資本作為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戰略資本的功能,將國有企業的豐富資源、綜合實力、規范化管理應用于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中,增強非公有制企業的整體實力;又能夠彰顯非公有資本的獨特作用。在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加快建設更多世界一流企業中實現不同所有制資本的深度融合,形成合作共贏的良好投資發展環境,提高國家整體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作者:楊靜,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