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強調邁向二〇三五年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還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給未來如何進一步改革土地資源配置制度指明了方向。
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是未來土地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關鍵。實際上,早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就明確了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隨后對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等農村“三塊地”進行了改革,改革的成果在2019年土地管理法修改中得以體現。
面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提出了更高的目標。一方面,我們必須充分理解“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從而優化土地管理,健全同宏觀政策和區域發展高效銜接的土地管理制度,優先保障主導產業、重大項目合理用地,使優勢地區有更大發展空間。考慮到生產性服務業是連接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紐帶,是制造業升級的持續動力,需要對重點領域生產性服務業提供基礎設施和用地保障,實現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因此需要優化城市工商業土地利用,加快發展建設用地二級市場,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解決發展不充分問題。另一方面,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發揮我國土地公有制的優勢,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的住房保障等享有同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權利,同時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合法土地權益,依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探索建立自愿有償退出的辦法。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健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
空間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土地是空間治理的載體。然而正是土地的空間屬性,在現實的資源配置中可能出現市場失靈。因此無論是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基礎作用,還是構建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都需要一個有為的政府,彌補市場失靈。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是土地空間治理的兩個核心。人多地少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實現國家糧食安全需要落實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保護。因此不僅需要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完善補充耕地質量驗收機制,更需要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驗收、管護機制,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與此同時,需要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健全保障耕地用于種植基本農作物管理體系,并健全和落實種糧農民的收益保障機制。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建立健全覆蓋全域全類型、統一銜接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規劃許可制度。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來看,生態保護紅線在未來將越來越重要。不僅需要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的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建設多元化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機制,同時更需要深化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作者:吳宇哲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浙江大學土地科學與不動產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