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天津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市委黨校基地研究員 吳婷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將“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放在“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等內容的統領位置,對各項舉措作出新的部署,為我國如何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認識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重大意義
《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3年)》顯示,我國數字經濟規模超過55萬億元,2023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10%左右。數字經濟的迅猛發展為促進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提供了深厚的發展基礎。與此同時,當前我國實體經濟中傳統產業體量十分龐大,占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80%,傳統產業不僅事關百姓衣食住行等民生剛需,而且是實體經濟的根基和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產業存在著大而不強、全而不精的問題,要振興實體經濟必須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改造。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但仍然存在市場激勵不足、要素流動不暢、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觀經濟活力不強等問題。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從根本上是以實體經濟為主導的行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實數融合”的意義在于以數字技術和數字平臺促進實體經濟的要素流動、提高生產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創新商業模式,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進而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是建設現代化產業化體系的重要途徑。融合化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一個基本特征,實數融合可以促進不同行業之間的融合發展,形成新的產業生態系統。數字經濟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的特點,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原本獨立的產業之間能夠實現聯動,實現產業鏈條的高效協同,推動跨界合作與創新。同時,實數融合也能夠促進傳統企業與新興產業之間的融合,加速新技術、新業態的落地和成長。必須持續拓展實體經濟的信息化、數字化的深度和廣度,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是打造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重要保證。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均把數實融合作為發展重點,他們大多以數字創新帶動產業發展,以產業轉型升級激發更多創新,全球產業分工和貿易發展格局也隨之深刻調整。數字經濟成為全球大國競爭主戰場,我們必須把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擺在重要位置,充分釋放我國制造大國和網絡大國的疊加、聚合、倍增效應,加強前瞻性布局,把握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重要契機,贏得未來發展主動權。
深刻認識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重點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做優做強實體經濟是基礎,而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因此,新型工業化成為關鍵。作為新型工業化最鮮明的特征,數字化、智能化也是體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數字化轉型的主力軍已經逐漸轉移到了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已不是“選擇題”,而是關乎生存和長遠發展的“必修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既是制造強國的最小分子,也是最大依仗。然而,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的過程并非水到渠成,特別是對于傳統制造業而言更像是一場刀刃向內、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變革。當前,我國中小企業量大面廣,發展階段不一,數字鴻溝問題仍然顯著,成本受限、轉型能力不足、轉型路徑不清晰導致數字化轉型的成功率普遍較低。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重點和難點都在制造業。
要明確的是,實數融合的目標不是簡單盲目的數字化應用,也不是被動強迫的數字化轉型。實體經濟需要主動擁抱數字技術,以產業需求、現實問題為改革的起點,有針對性地破解難題,使數字經濟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進入其中,不斷孕育出更多新技術、新主體、新產品,從而提高自身全球競爭力和企業盈利能力。必須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主動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全產業體系,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培育壯大新型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堅定不移筑牢制造業,加快建設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引導技術、資金、人才等各類創新要素向先進制造業集群匯聚。推動集群數據化智能化升級,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支持上下游企業協同開展數字化改造,促進資源在線化、生產柔性化、產業鏈協同化,提升產業集群綜合競爭力。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實施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工程,促進企業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實施改造升級,推動設備更新、工藝升級、數字賦能、管理創新。健全提升優勢產業領先地位機制體制。實施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加快培育具有生態主導力和產業鏈控制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把優勢鞏固好、發揮好。建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制。進一步優化財稅支持政策,健全重大任務資金保障機制,優化重大產業基金運作和監管機制,完善先進制造業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引導更多資源要素向先進制造業集聚,切實筑牢實體經濟根基。
深刻認識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實踐要求
當前,我國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的融合實踐中還存在融合不全、融合不深、融合難度大等問題,市場機制至關重要,制度保障必不可少,需要各方促進兩者的深度融合。
促進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需要充分尊重市場經濟規律。第一,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完善平臺經濟、數據等重點領域基礎性制度,充分激發平臺、數據等資源要素活力。建立健全數據基礎制度。通過深化數據要素領域改革和開放,建立合理有效的市場規則,加快建立數據產權歸屬認定、市場交易、權益分配、利益保護制度,完善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制度,規范和促進數據市場發展。加快構建全國統一數據市場,建立健全數據共享和開發利用的激勵約束機制,推動公共數據資源安全有序開放。第二,充分發揮企業融合發展的內生動力。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企業是關鍵主體。引導企業積極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展業務和流程創新,推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新模式、新業態,實現更廣范圍資源優化配置、更深程度生產方式變革、更高水平價值創造。引導企業組織管理創新,鼓勵扁平化、平臺化、生態化等新企業形態發展,培育新型產業組織模式。強化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生態,鼓勵大型企業通過開放平臺等多種形式,與中小企業展開合作。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科學布局一批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平臺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第三,充分發揮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優勢。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呈現數字化、多元化的新特征,外商投資是參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推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力量。必須科學界定重要數據的范圍,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數據跨境流動機制,充分發揮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優勢,更好地利用外資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數字化水平。
促進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需要發揮有為政府的治理效能。第一,加強產業政策導向作用。推動數字產業化發展和產業數字化改造,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和智能制造工程,支持企業圍繞典型場景實施軟硬件一體化改造,優化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供給體系,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探索形成促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長效機制。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加強通用大模型和行業大模型的研發布局。與此同時,加強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的總結,評估政策力度,調整優化產業政策的范圍、內容和重點。第二,加強高端數字化人才培養。通過開設數字化技術相關的復合型專業,加強科研人員培養和勞動者技能培訓,形成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同時,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允許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權,優化薪酬分配體系,激勵科研人員創新的積極性。第三,完善基礎設施和應用布局。適度超前部署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云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建立健全信息通信基礎設施統籌規劃、整體布局和協調聯動的體制機制,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應用場景深度覆蓋,引導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協調發展。第四,深化數字經濟治理體系改革,采取積極的包容審慎監管制度。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堅持促進發展和監管規范兩手并重、兩手都要硬。健全平臺經濟常態化監管制度,支持平臺經濟發揮生態優勢,提升數字技術和產品服務水平。構建算法安全治理體系,完善算法備案、分類分級管理、安全評估等監管制度。提升數據安全治理監管能力,健全行業數據安全管理制度,構建重要數據識別、目錄備案、風險評估等常態化監管機制。
未來已來,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刻不容緩。我們必須緊緊抓住數字技術變革機遇,做優做強實體經濟,充分釋放數字經濟的倍增效應,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