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有常,利民為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遵循的重大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說明》中強調,堅持人民至上,從人民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fā)謀劃和推進改革。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邏輯起點、價值旨歸,充分彰顯了我們黨的性質宗旨、初心使命。
為了人民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同其他政黨的根本區(qū)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推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如果不能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創(chuàng)造更加公平的社會環(huán)境,甚至導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xù)”。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從人民利益出發(fā)謀劃和推進改革,堅持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進什么,推出許多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yōu)楝F實。實踐充分證明,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才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衷心擁護和積極參與。
依靠人民改革,改革才有動力。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性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fā)展,改革開放每一個領域和環(huán)節(jié)經驗的創(chuàng)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沒有人民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能夠成功實踐并取得偉大成就,正是因為依靠了人民群眾。謀劃改革,最了解實際情況的,是人民群眾;推動改革,最大的依靠力量,是人民群眾;評價改革,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價者,也是人民群眾。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和挑戰(zhàn),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參與,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越不過的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任務越繁重,我們越要依靠人民群眾衷心擁護和積極參與,越要廣泛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充分調動人民群眾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把最廣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共同把改革推向前進。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fā)謀劃和推進改革,堅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以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評價改革成效的標準,確保改革無論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堅持人民至上的改革價值取向始終不變。加強統(tǒng)籌協調,既看到主要矛盾,又看到次要矛盾,既關注單個領域的改革,又考慮各領域之間的良性互動,進而更好回應人民各方面訴求和多層次需要,讓最廣大人民群眾都能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繼續(xù)瞄準群眾的急難愁盼,解決好當前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在增加就業(yè)機會、提高收入水平、促進消費等方面持續(xù)釋放改革紅利,著眼長遠發(fā)展,注重可持續(xù)性。學會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民心賬”,從群眾期盼和長遠效果考慮問題,做到該調整的利益堅決調整,該打破的藩籬堅決打破,用改革的一時之痛換人民群眾的長久幸福。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chuàng)精神,加強調查研究,深入改革一線,善于從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準改革的發(fā)力點和突破口,在改革設計中充分吸收社會訴求、群眾智慧、基層經驗,不斷提升改革精準性針對性實效性。
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抓改革、促發(fā)展,歸根到底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新征程上,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把堅持人民至上轉化為自覺行動,錨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持從人民利益出發(fā)謀劃和推進改革,擼起袖子加油干,努力在新的趕考路上書寫出更加精彩的改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