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推動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國有企業持續深化改革、優化結構布局、加強科技創新,著力提高發展質量效益,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邁出堅實步伐。
持續深化改革激活高質量發展動力。國有企業持續深化改革,在完善體制機制上下功夫,貫徹落實國企改革“1+N”文件,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全面完成公司制改革,在公司治理中推動加強黨的領導組織化、制度化、具體化,權責法定、權責透明、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治理機制加快形成。從制度上進一步厘清了政府與企業的職責邊界,企業獨立經營主體地位得到確立。全面推行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積極探索職業經理人制度,深化企業內部三項制度改革,破除一系列體制機制障礙,增強了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優化結構布局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完善高質量發展的考核機制,先后構建了以“兩利三率”“兩利四率”“一利五率”為主的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引導企業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從過去追求規模速度的粗放型增長轉向聚焦發展質量效率的集約型增長。更加聚焦主責主業發展實體經濟,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推進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深入開展瘦身健體,加快處置不具優勢的非主營業務和低效無效資產,全面收官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進一步筑牢了企業高質量發展根基。
加強科技創新增強高質量發展潛能。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創新作為“頭號任務”,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集成電路、5G通信、高速鐵路、大飛機、燃氣輪機、工業母機、能源電力等領域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實施年度考核加分、研發費用視同利潤加回、資本金注入、工資總額單列等一攬子支持政策,推動企業加大創新力度。推動建設新能源汽車、北斗、電子商務、區塊鏈等一批數字創新平臺,創建物流大數據、海工裝備等協同創新平臺,打造自主可控天翼云,發揮產業引領帶動作用,在電子信息、軌道交通等領域形成一批先進制造業集群。近年來,中央企業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測、北斗導航、5G應用,國產航母等領域取得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成果,科技創新取得實際成效,拓展了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空間。
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就是建設世界一流企業邁出實質性步伐。企業強則國家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建設一批世界一流企業,這是新時代國有企業的戰略使命。2023年,國有企業進入世界500強的數量從2012年的65家增加到97家,在船舶、鋼鐵、能源、建筑、水運、裝備制造等領域,打造了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行業領軍企業。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為今后一個時期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指明了方向。《決定》提出“開展國有經濟增加值核算”,將更好促進國有經濟提高增加值率和整體效率,推動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國有企業大都集中在上游能源、原材料領域,國有企業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率,將傳導和帶動中下游加工制造企業提升效率,從而更好發揮國有企業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戰略支撐作用,更好肩負起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使命。
【本文作者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責編:董惠敏/美編:王嘉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