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把“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和吸引力”作為重點工作之一進行部署。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教育需求的關鍵舉措。當前,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過程中存在尚未形成合力、教學體系不完善、服務能力不足等現實難題。應發揮多方主體作用,提高職業教育適應性水平;遵循職業教育規律,推進職業教育適應性變革;提升社會服務水平,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實效。
【關鍵詞】職業教育 適應性 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職業教育擺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應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和吸引力,培養更多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的三個方面
“適應性”是生物體隨外界環境條件的改變而改變自身特性或生活方式的能力。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已進入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的新階段,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不斷增強。現階段應增強職業教育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適應性、對自身教育定位的適應性,以及對促進個體發展目標的適應性。
增強職業教育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適應性。數字經濟時代,我國積極推動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轉變發展方式和優化經濟結構,眾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職業教育要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在人才培育、科研創新、社會服務等方面發力,對接產業布局和行業需要,在產業地圖的導航下,與國家重大產業布局精準匹配、深度匹配。在這個過程中,應持續完善產教融合體制機制,實現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信息鏈以及創新鏈的深度融合,為重要技術領域培育高質量人才。
增強職業教育對自身定位的適應性。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當前,一些職業學校過于注重理論教學,對實踐教學不夠重視,出現了“就業難”和“用工荒”并存的難題。職業教育發展應注重技能型人才培養,凸顯就業優勢。職業教育是實踐教育、技能教育以及就業教育的集合,肩負著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質量技術人才和專業人才的重任,職業教育和學歷教育同等重要,應增強職業教育對自身特色教育類型的適應性,充分發揮其特色和優勢。
增強職業教育對促進個體發展目標的適應性。“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立德樹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關乎黨的事業后繼有人,關乎國家前途命運。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職業學校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加強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應注重學生的專業技能培訓,通過開展實習實訓、公益服務性勞動等來加強工匠精神培育。應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身職業發展路徑,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如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領導能力、創新能力等,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與能力,使其能夠持續學習和成長。同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設置專門的社會責任課程或課程模塊,通過系統地教授社會責任理論與實踐方法,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踐行社會責任,使其清晰認識到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從而激發其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熱情,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的現實困境
尚未形成合力。職業教育屬于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的民生工程,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職業教育在政府部門的引領、行業企業的參與、職業學校師生的認同等層面上,與國家賦予的使命還存在一定差距,其自身適應性水平還有提升空間。目前,行業組織在專業指導咨詢和崗位人才需求信息供給等方面的作用發揮不充分,企業經營者和管理者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各項工作的積極性不足,部分職業學校尚未明確自身的辦學定位,不能與時俱進,對社會變革的適應較弱。行業與企業快速變化的實踐需求如果不能及時反應至教育終端,職業學校所培養的技能人才可能難以獲得滿意的工作崗位,容易對職業教育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的各類主體尚未形成合力,因此應結合現實情況,采取針對性措施,構建多方治理格局,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教學體系不完善。職業教育發展應與時俱進,在產教融合背景下持續增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領域、新行業和新需求的適應性,以保持自身活力。這就要求打通教育與產業之間的壁壘,不斷優化職業學校專業設置,完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結構,及時更新課程內容,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的平衡,依據產業行業有關崗位需求變化動態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等調整人才培養模式,促使職業教育體系與產業體系、職業需求、國家發展戰略之間形成高水平良性互動。但在實踐中,由于主觀認識和客觀條件等方面原因,部分職業學校對職業教育適應性的內涵、本質、要求的認識和把握存在一定偏差,出現了專業設置盲目“追新”、教學改革偏離方向等問題,從而制約了職業學校的長遠發展,導致專業建設與國家戰略、行業發展等需求產生脫節。加之部分職業學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更新機制不夠科學系統,尚未從“學科邏輯”轉變為職業教育所要求的“行動邏輯”,課程內容等教學資源難以與產業、技術、職業方面的新標準對接,影響了人才培養成效。
服務能力不足。只有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多樣化需求,才能夠實現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相關部門出臺了推進職業教育發展和教材建設的政策文件,旨在提升職業教育的現代化水平,增強其社會服務能力。然而當前,職業教育社會服務的覆蓋范圍不足,服務層次相對偏低,服務能力較為欠缺,職業教育領域由于管理權責不清、定位不精準以及尚未構建完善的社會服務規劃機制,導致職業教育的服務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多樣化需求的匹配度不高。一些地區尚未建立高水平職業教育智庫,在職業教育智庫建設中忽略了本地區要素整合、鄉村地域功能和經濟形態的發展變化等因素,沒有形成完善的智庫建設機制,導致一些地區的職業教育發展缺乏高水平智庫的支撐。
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的有效路徑
發揮多方主體作用,提高職業教育適應性水平。針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現實情況,應構建政府、行業組織、職業學校共同參與的合作共同體,增強職業教育對服務發展大局、自身教育定位、促進個體發展的適應性。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科學指導區域內各類職業學校的招生辦學和人才培養工作。同時,制定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的相關工作標準并進行嚴格監督和及時評估,促使職業學校切實以這些標準為依據開展多樣化教育活動,以幫助職業學校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職業學校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與行業企業建立密切合作關系,主動尋求專家咨詢與數據共享等支持服務,科學制定年度和季度合理工作計劃,對適應性成效進行精準評估,提升學校的辦學質量。
遵循職業教育規律,推進職業教育適應性變革。深化產教融合,把職業學校、行業企業之間的融合載體做實。可以借鑒東方系統方法論WSR理論分析框架,即“物理—事理—人理”系統方法論(Wuli-Shili-Renli System Approach),以職業教育體系與產業行業企業之間互動的物質流、事件流、人員流為融合基點,探索能夠持續促進產教融合的系統化實踐路徑。在開展校企合作過程中,各類技術設施設備和一切活動事件等是承載“物理”的物質流,物質流是校企合作過程中一切活動現象和物理存在的總和,包括數字科技等在內的先進技術設施是職業教育發展必不可少的育人載體。因而在產教融合過程中必須遵循職業教育規律,緊跟科技發展趨勢,配置先進的技術設施設備,建立先進技術設施設備共享共用校企合作機制。職業學校在設置專業、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開發課程內容時,為企業所提供的符合學科以及技術革新原則的員工培訓方案、新技術研發報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配套體系等服務項目,以及企業為職業學校提供的學徒制招生、實踐教學、高質量人才培養方案等服務項目是承載“事理”的事件流,這些事件流是校企合作過程中,雙方在互惠互利前提下所開展的具體合作項目,是提升職業教育育人質量、增強其適應性的重要舉措。職業學校的教師和學生去企業實踐,企業高技能人才去職業學校任教,是承載“人理”的人員流。人員流高頻互動是校企合作關系深化的關鍵指標。因此,應持續暢通人員流,通過有效梳理校企間“人理”關系,采取最佳“事理”,持續提升職業教育育人質量。
提升社會服務水平,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實效。首先,構建政府、企業、職業學校積極參與的社會服務體系。政府應針對社會服務的需求狀況和發展趨勢做好頂層設計,增強職業教育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適應性,強化職業教育社會服務功能,通過人才培育和科技研發等方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其次,職業學校應在充分考慮國家各項方針政策、人才培養要求和經濟發展趨勢等因素的基礎上,提升自身的社會服務能力,拓展社會服務內容,創新社會服務的方式方法,將工作重點放在資源開放共享、技術推廣應用、文化教育和服務品牌打造等內容上。再次,建設高水平職業教育智庫,保證職業教育領域中各項決策的民主性、合法性和科學性,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在職業教育智庫平臺建設過程中,應面向本地區的行業產業需求,深入行業調研獲取權威、可靠的行業數據信息,構建包括就業率、薪酬水平、學生滿意度、企業反饋等在內的完善的評估與反饋機制,通過建立職業教育智庫平臺監測系統、完善信息反饋機制,明確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實現職業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賦能。最后,密切關注區域經濟建設要求和企業崗位需求,完善地方產業發展規劃,堅持問題導向,構建資源共享、數據互通且功能完備的職業教育社會服務實踐平臺。
(作者分別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十四五”規劃專項課題資助重大項目“新時代開放高等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研究”(項目編號:21ZKZ01)成果】
【參考文獻】
①顧基發、唐錫晉:《物理—事理—人理系統方法論:理論與應用》,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
②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
責編/銀冰瑤 美編/王夢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