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召開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六個必然要求”,深刻闡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六個必然要求”從現實前提到發展需要,從根本出發點到當下考慮,從宏大視野到政黨建設,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奠定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價值基礎,高屋建瓴地指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底層邏輯。深刻理解“六個必然要求”的功能指向與意蘊內涵,有利于指導當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實,有利于團結更多可靠力量投身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偉實踐,有利于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能,助力于開拓中國式現代化的廣闊前景。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現實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的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制度建設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石,具有決定性的關鍵作用。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出發,我們必須認識到的是,制度建設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內容之一,受到經濟基礎的決定性作用影響。隨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改變發展,經濟基礎也將出現新變化,并決定著上層建筑的發展變化。但另一方面,上層建筑本身具有相對獨立性,其發展不一定完全同步于經濟基礎,在具體歷史實踐中,常常會出現領先或落后于經濟基礎的現實情況。在當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征程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也會出現新變化,尤其是新質生產力的出現是生產力新發展的重要內容,也為經濟基礎的長遠發展提供了新引擎。與此同時,經濟基礎的改變,亦要求制度建設跟隨實踐發展而不斷創新進步,使其更好服務于生產力發展,建立起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與配套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發展需要。自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至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國經歷了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每一次新的社會主要矛盾的提出,都為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指明了方向,促進中國從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轉變,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生活需要,乃至于實現了中國經濟的騰飛。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新發展理念針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應運而生、應時而變,摒棄之前粗放式的發展理念,轉為形成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內涵的新發展理念。
眾所周知,社會主要矛盾根源于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其解決方法也只能從發展中尋找,新發展理念便是直擊當下要害,力求從轉變發展觀念到形成新發展格局,推動實現共同富裕。如何踐行新發展理念是引領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前提問題,這要求現實體制機制實現蝶變,形成配套的制度建設與政策方針,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適應了這一發展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堅持運用新發展理念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矛盾,以破釜沉舟的戰略定力、堅韌不拔的決心意志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走入深水區、啃下“硬骨頭”。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必然要求,是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根本出發點。“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奮斗積累的寶貴經驗,也是貫穿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開展的根本出發點與落腳點。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唯物史觀是其成立發展的思想基礎。唯物史觀堅持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更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和歷史進步的真正動力。中國共產黨必須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一邊,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成果中最關鍵的一點便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為全體中國人民擘畫的宏偉藍圖,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長遠發展,其起點與終點都是在人民。因此,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前提要求,是中國一切發展的最終歸屬。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使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發展成果回歸人民、惠及人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應對重大風險挑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行穩致遠的必然要求,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當下考慮。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從各個方面加強改革頂層設計,敢于突進深水區,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面對新矛盾、新挑戰,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取得了眾多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是隨著發展也帶來了諸多挑戰,表現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高質量發展面臨許多卡點瓶頸,糧食、能源、產業鏈供應鏈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風險還須解決等諸多問題,發展中產生的問題只能在發展中解決,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是契合了對當前戰略全局的認識,努力突破深水區、越過攻堅平臺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持續發展的必然抉擇。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完備的制度體系提供“四梁八柱”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是為了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把我國的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的實際效能,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贏得戰略主動的必然要求,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大視野。當前世界局勢瞬息萬變,各種力量縱橫交錯,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給我國發展環境帶來重要新變化。危中有機,危可轉機。科學判斷我國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與世界坐標,我國目前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既要善于順勢而為,會開順風船,又要勇于逆勢而上,會開頂風船,善于化危為機。正是在全球局勢緊張危機之時,更需要各國攜手、相互依存,中國之治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契合國際社會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共同愿望,為各國共同應對眾多全球性挑戰指明了方向和路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是在此時代背景之下的重要法寶,是中國共產黨人把握歷史主動性、擁抱歷史變革的深刻彰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于變局中開新局、在危機中育新機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是迎合當下時代脈搏、主動求變求新的重要展示與必要舉措,是回應時代呼喚、歷史需要的必要實踐。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建設更加堅強有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必然要求,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政黨建設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放眼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和政黨,能有這樣的政治氣魄和歷史擔當,敢于大刀闊斧、刀刃向內、自我革命,也沒有哪個國家和政黨,能在這么短時間內推動這么大范圍、這么大規模、這么大力度的改革,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特征和顯著優勢。”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核心屬性是先進性和純潔性,前者要求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斷進取、吸收一切有益成果進而指引廣大人民群眾開展革命建設發展;后者要求馬克思主義政黨要刀刃向內,敢于自我革命最終獲得自我革新,始終保持革命隊伍的純潔性。可以看到,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核心屬性都離不開持續的改革革新,這是筑牢馬克思主義政黨長期執政地位的有力支撐,促進廣大黨員干部持續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只要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不出問題,社會主義國家就出不了大問題”。因此,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國共產黨新時代建設的必修課題,是鍛造更堅強、更勇毅的中國共產黨的必由之路,更要求共產黨人始終保持戰略清醒、意志堅定,敢于刀刃向內,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是引領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新動能。(作者:劉宗靈,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雨桐,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項目: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2024年度重大專項課題(項目號:SCJJ24ZD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