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提出,“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提出明確要求,作出具體部署。“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強調了遵循經濟發展客觀規律和實事求是的重要原則,深化了對于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式的認識,為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和行動指南。
一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2023年7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黑龍江、浙江、廣西等地考察調研時,提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之后,他又在多個重要場合進行了深入論述、作出了重要部署。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
我們要深刻認識到,我國是一個大國,不同部門、地區、企業具有不同的自然稟賦、發展定位、科技水平和產業結構,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均有所不同。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既避免搞單一模式建設,也避免貪大求全急功近利,突出強調各地區要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揚長補短,走出適合本地區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實現地區經濟增長從量的提升轉向質的提高。同時,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而是在原有發展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運用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升級,避免傳統產業受到沖擊、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出現泡沫化等問題。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世界經濟進入新舊動能轉換時期,我國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新質生產力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切入點,我們要摒棄粗放擴張、低效發展,抓住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的歷史機遇,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強調要結合本地區特點,不斷提高勞動效率、資本效率、土地效率、資源效率、環境效率,不斷提升科技進步貢獻率,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因此,新質生產力具有長期效應和規模效應,要打基礎利長遠,反對竭澤而漁、焚藪而田,不貪圖短途利益,注重未來長期價值。同時,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既包括技術和業態模式層面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并非易事,因而在積極推進的同時一定不能有浮躁心理、急躁心態,不能盲目蠻干。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貴在堅持,必須干勁持久、著眼長遠。
二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重視地區差異、產業差異和空間布局,處理好地區間共性與個性,傳統產業、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以及地區內部差異三組關系。明晰其中的主要矛盾,正確處理其中的辯證關系,才能促進產業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重視地區差異,處理好地區間共性與個性的關系。處理好地區間的共性與個性,體現著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從矛盾的普遍性來看,一方面,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當前我國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普遍要求,也是共同追求,各地區各部門已經行動起來,把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謀劃和布局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路徑;另一方面,不同地區不同產業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共性,要牢牢把握相似性和共通點,學習成功案例,借鑒可復制模式。例如,新能源汽車、光伏產品、鋰電池已經成為中國出口“新三樣”,為經濟發展和外貿出口增添強勁動力,打造了亮眼的“中國制造”新名片。從矛盾的特殊性來看,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發展潛力等存在著不同,不同產業對于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組合的要求也存在著差異。特別是對于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地區,發展新質生產力更要考慮當地的資源條件和經濟實力,根據自身情況和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準面臨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采取符合自身特點的辦法和措施來推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必須學習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先進模式與成功案例,充分考慮本地區的優勢與特色,揚長避短、同中存異,在共性與個性之間做好“加減法”,打好“特色牌”,走好“差異路”;從個性中總結共性,將各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成功探索和先進經驗上升為一般規律性認識,形成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有益指導。
重視產業差異,處理好傳統產業、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三者之間的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提到的“未來產業”包括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開辟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這些都為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提供了明確的發力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傳統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互相依賴、互為補充。傳統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礎,保證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與安全水平,同時為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提供發育的土壤,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離不開傳統產業的有力支撐。一些發達國家在發展新興產業過程中忽視了傳統產業,導致產業空心化和“去工業化”。我們要吸取其中的教訓,絕不能一味地只追求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忽視甚至放棄傳統產業,導致經濟結構出現“斷層”。
同時,必須統籌平衡傳統產業、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的結構。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中國深度參與到國際產業分工中,但不同行業切入全球生產網絡時所處的產業梯度有所不同,今天在全球產業鏈中所處的地位也不同,要統籌加以平衡發展。中國曾經是傳統產業轉移的承接者,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積極主動充當創新發展的先行者。具體來看,不同產業發展處于不同階段,有著不同質的矛盾,需要有不同的應對措施。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傳統產業處于行業發展較為成熟階段,行業增量相對有限,但也要注意到傳統產業并不一定是低端產業,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潛力是巨大的;新興產業處于行業發展的起步階段,代表了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方向,要重點投資、重點建設,先立后破,逐步騰退化解舊動能,革故鼎新積極培育出新動能;未來產業代表了未來發展方向,具有很強的創新性和不確定性,可以通過超前布局搶占科技發展的制高點。因此,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把握重點建設與非重點建設、長期投資與短期投資等關系,算好大賬、總賬、長遠賬。
重視空間布局,處理好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以及地區內部差異。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不同地區自然資源、歷史基礎和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在全國總體布局中的功能和定位也各不相同。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處理好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產業布局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各地考察時,對于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出了不同行動方案。比如,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東部地區具有堅實的產業基礎、豐富的科教資源和良好的營商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強調,“要突出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這個重點”。中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時強調,“立足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人才流失相對嚴重、創新活力相對不足,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時強調,“積極培養引進用好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深化東中西部科技創新合作,促進中央企業與西部地區融合發展”。立足我國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統籌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產業布局,促進區域間協調發展。
三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堅持正確的方法和路徑。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具有全局觀。“不謀全局者不能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能謀一時。”全局觀要求各地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謀一域也謀全局,立足國家區域協調發展的大局,明確自身發展定位和方向,因地制宜謀劃和布局,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以及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前提下,處理好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系,找到自己錯位發展的方向,培育新的增長極,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助力下好區域協調發展“一盤棋”。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實事求是摸清“家底”。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實事求是要求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充分調研本地區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區位優勢,客觀反映真實情況;充分研究事物內在聯系,總結出客觀規律,精準識別、分類指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制定好實施方案,堅持出實招求實效,做到精準施策、適時適度,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在遵循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做到認識、掌握和運用科技創新規律、產業演化規律、地區發展規律,等等。其中,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而科技創新具有超前性、探索性和結果的不確定性等特點,培育和發展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更不是線性發展的,發展新質生產力更要有充足的耐心,遵循科技創新的客觀規律。同時,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調動一切有利因素,充分發掘本地區的特色和優勢,既循序漸進又大膽創新,勇于探索適合本地區發展的新路子。
總之,我們要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部署,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圍繞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
(作者: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院長、教授;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