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現代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產關系的復雜性和系統性特征日益凸顯。面對當今生產關系領域的種種問題,需要運用系統思維、發展眼光、綜合方法以及開闊的理論視野進行分析和探究,深入理解和把握生產關系的本質與優化之道。在新發展階段,我們需要深刻認識深化改革的緊迫性,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的原則,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推動各項改革措施落地生效,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從而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關鍵詞】全面深化改革 生產關系 系統思維 生產力 上層建筑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13.010
【作者簡介】王伯魯,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技術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主要著作有《社會技術化問題研究》、《〈資本論〉及其手稿技術思想研究》、《技術困境及其超越》、《馬克思技術思想綱要》、《技術究竟是什么——廣義技術世界的理論闡釋》等。
以獲取利潤為目的的資本與以提高功效為目標的技術,是驅動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大基本動力。在資本擴張與科技加速發展的背景下,社會生產活動向深度和廣度快速推進,新興產業、新質生產力、新技術、新產品、新功能不斷涌現。現代社會生產領域的一系列變革,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注入了新的活力,既深刻改變了社會生活面貌,也導致傳統生產關系與生產方式嬗變,迫切需要全面深化改革,變革和重塑落后的生產關系,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進而推動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生產發展的新態勢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經歷了從機械化、電氣化到信息化、智能化的歷史性跨越。如今,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勃興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推進,社會生產領域展現出一系列新特征、新態勢,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科技與生產深度融合。為了促使科學技術成果向生產領域的融入與轉移,在政(官)產學研結合理念的引導下,企業與科研院所主動將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發展研究力量或資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相互依存、互動共進的有機整體,即R&D中心或工業實驗室等新型科研組織形態,從而減少了不同層次或類型研究活動之間的阻隔或摩擦。這一態勢強化了科學、技術與生產之間的互動融合與協同并進,通過科技創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一方面,促使科學研究直接聚焦和解決技術開發與生產實踐中的難題;另一方面,技術開發與生產實踐中的認識難題又促進和拓展了科學研究,提高了科學研究成效。科學、技術與生產的一體化,不僅推動了科技創新和生產發展,也為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強大的動力。
創新成為生產發展的新動力。在知識經濟時代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涌現的高新技術成果為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也催生了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一大批新興產業形態。創新已成為推動生產轉型與擴張的關鍵因素和核心動力,創新型生產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為此,產業界注重培養和引進具備創新思維與專業技能的人才,為生產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時,企業紛紛加大創新投入,推動技術、產品、管理等方面的全面創新,為生產的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平臺化生產助力產業升級。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平臺化生產逐漸成為當代生產領域的新趨勢。企業通過搭建開放、共享的生產平臺,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這種生產方式有助于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推動產業迭代升級。同時,平臺化生產也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空間,促進了產業的協同創新和共同發展。
智能化生產成為主流。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工業互聯網、機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智能化生產已經成為當今生產領域的主流趨勢。通過引入智能化設備和系統,實現了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同步催生了智能制造、智能工廠等全新生產形態。智能化生產提高了生產質量和效率,降低了勞動強度、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析出勞動力,推動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綠色化成為共識。面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挑戰和資源環境的壓力,綠色低碳已成為當今產業發展的新方向,企業開始采取綠色環保生產方式。新能源、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等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同時,傳統產業也在積極推進綠色化轉型,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采用環保材料、節能技術和清潔生產方式,降低能耗和物耗,減少污染物排放,實現綠色發展。并且,政府和社會各界也合力支持綠色生產和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生產方式。
協同化生產趨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生產活動的全球布局和價值鏈分工愈發深化,形成了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在信息技術支持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協同化生產已成為當代生產領域的新趨勢。跨國公司借助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組織生產、開拓市場,實現供應鏈的協同管理以及資源、信息和技術的共享。不同國家、地區的企業通過協同合作,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率和創造更多的價值。這種分工協作的生產方式提高了企業生產效率,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同時,生產活動的全球化和協同化也促進了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了產業的協同高效發展以及生產關系的變革和重塑。
定制化生產興起。在消費升級和個性化需求日益增長的背景下,消費者不再滿足于標準化的大眾產品,而是追求個性化、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定制化生產逐漸成為當代生產的新趨勢。傳統的大批量生產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而個性化生產不僅可以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也創造了更多的市場機會和競爭優勢。為此,企業開始轉向定制化生產,借助信息技術更好地了解和挖掘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根據消費者的具體要求進行生產和服務;采取靈活的生產方式,通過柔性生產、智能制造等技術手段實現產品的個性化定制;通過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的解決方案,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這種定制化生產方式不僅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好的產品體驗,提升了消費者的滿意度和忠誠度,也為企業增加了附加值,帶來了更大的市場空間和競爭優勢。
柔性化生產應對市場變化。在市場需求日益多元多變的環境下,柔性化生產方式逐漸成為應對市場變化的重要手段。柔性化生產具備高度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能夠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快速調整生產計劃和產品結構。這種生產方式有助于降低庫存風險,提高市場響應速度,增強企業的市場生存能力和競爭實力。
服務化生產成為重要方向。隨著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服務化生產也成為當代生產發展的重要方向。企業開始從單純的產品制造向延伸售后服務鏈條和提供綜合解決方案轉變,通過增加服務內容和提升服務質量,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服務化生產不僅提高了企業的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還增強了客戶黏性和忠誠度。
綜上所述,當代生產發展呈現與科技深度融合、創新驅動、平臺化、智能化、綠色化、協同化、定制化、服務化、柔性化等新態勢。這些新態勢既帶來了更高的生產效率和經濟增長,也改變了傳統的生產關系、生產方式和產業發展格局。同時,我們也應當關注這一態勢帶來的一系列新問題和新挑戰,積極探尋應對策略和解決方案,以實現經濟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生產關系中存在的新問題
生產關系就是人們在社會生產活動中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和組織形式,關涉生產活動的社會層面,反映了生產過程中人們相互依存、彼此制約的關系。作為社會經濟結構的核心組成部分,生產關系健康與否直接影響著經濟與社會的平穩協調發展。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以及經濟結構的深刻變革,生產關系領域呈現出一系列新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制約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也影響著社會的公平與和諧,應當引起我們的關切和警惕。
收入分配不平等問題凸顯。一方面,隨著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的加速,資本與勞動之間的收入差距逐漸擴大。資本所有者憑借對資本的控制和運營,獲得了高額利潤,而勞動者在收入分配中往往處于劣勢地位,難以分享到經濟增長的成果,進而導致社會財富向少數人集中,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程度。另一方面,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也在擴大。一些壟斷行業和發達地區通過壟斷資源、高新技術、控制市場等手段,獲取較多的利益,而一些傳統產業、落后地區則面臨資源短缺、收入較低或成本上升的困境。這一收入差距導致社會財富向少數人或少數行業抑或地區集中,制約著經濟社會的均衡協調發展。
勞動關系緊張和沖突頻發。一方面,勞動合同制度不完善導致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一些企業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潤最大化,通過簽訂霸王合同、隨意解除勞動合同等方式侵害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不繳納“五險一金”,隨意拖欠農民工工資,加劇了勞動關系的緊張程度。另一方面,勞動爭議處理機制不健全導致勞動者在維護自身權益時面臨諸多困難。一些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缺乏獨立性、公正性和權威性,同時,勞動爭議處理程序繁瑣、周期長,也增加了勞動者的維權成本。這不僅影響了企業的正常運營,也破壞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資源環境問題日益嚴峻。一方面,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問題突出。在追求生產利潤的過程中,一些企業忽視環境保護,導致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日益嚴重。工業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的排放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影響了社會大眾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存在過度開發現象。一些企業缺乏科學管理和先進技術支持,導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費嚴重。這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也加劇了資源短缺的壓力,制約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科技創新與生產關系之間的不協調問題逐漸顯現。一方面,創新成果轉化率低。一些企業缺乏創新意識和能力,無法有效吸收和利用新技術;一些科技成果的商業化、產業化進程遲緩,導致創新成果難以有效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另一方面,技術進步與就業矛盾凸顯。一些傳統行業和技術被新技術所替代,導致部分勞動者失業或面臨就業困難;一些新興行業和技術對勞動者的技能與素質要求較高,也增加了勞動者的就業難度。據全球咨詢巨頭麥肯錫的研究報告預測,到2045年前后,人類50%左右的職業將被人工智能逐步取代,析出大量勞動力。[1]還有,一些新技術研發者無視倫理道德約束,鉆法律的空子,利用新技術成果侵害公眾利益,也引發了人們對科技創新的擔憂和質疑。[2]例如,自動獲取500米范圍內用戶手機號碼的收集器、隨意修改電話號碼的NZT軟件、破解銀行卡密碼軟件、考場作弊裝備等“違法”的技術研發及其產品影響惡劣。這類技術創新偏差也是生產關系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消費主義文化日盛。源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消費主義文化,以對物品的絕對占有和追求享樂為特征,是一種把消費當作唯一目的,為消費而消費的極端文化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消費主義文化正在以其獨特的方式侵蝕著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的健康價值觀念。消費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生產關系的集中體現。盡管消費主義文化具有刺激消費、推動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但它滋生的一系列問題卻不容回避。一方面,消費主義文化扭曲了人們的價值觀,使人們沉迷于購物、攀比和炫耀,把滿足物質需求作為生活的唯一目標,忽視了精神層面的追求和內心的充盈,從而失去了對真正價值和人生意義的追求。另一方面,消費主義文化也加劇了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人們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消費需求,導致資源的過度開采,環境遭受嚴重破壞。此外,消費主義文化還擴大了社會不平等現象,使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進而加劇了社會矛盾和不穩定。
當前生產關系領域存在的具體問題還有很多,這些問題既錯綜交織、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和衍生演化;不僅制約著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也影響了社會的公平與和諧,需要展開系統深入分析,以尋找有效地解決方案。
生產關系的復雜性和系統特征
生產關系就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社會關系。“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3]由此可見,生產關系是生產力諸要素相結合的社會形式,是一切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也是人們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決定著政治、法律、文化等其他方面的社會關系。
在現實生產活動中,生產關系是一個構成復雜的系統,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分配形式等方面。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核心要素,生產關系的復雜性體現在多個層面和維度上。它不僅是簡單的經濟關系,更是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制度等多重因素互動交織的體現:一方面,生產關系的各個方面相互依存、彼此制約,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機的系統性結構;另一方面,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社會基本矛盾及其層次結構,共同推動著經濟社會的演進。還有,生產關系具有歷史性和時代性,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生產關系也會發生相應的變革。
首先,生產關系的復雜性體現在其多元性和多樣性上。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傳統的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新興產業、新經濟形態不斷涌現,多種所有制形式和管理模式并存;不同國家、地區甚至同一個行業內的企業之間也存在著差異化的生產關系。事實上,在人類社會中,生產關系并非單一的存在,而是由多種形態和類型構成,這些形態和類型又各具特色、相互交織,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生產關系體系。每一種生產關系都有其特定的社會基礎和經濟基礎,同時也受到政治、法律、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種多元性和多樣性使得生產關系呈現千姿百態的樣貌,也更加錯綜復雜。
其次,生產關系的復雜性還體現在其動態性上。生產關系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科技革命、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遷不斷調整和變革的。這種變革既體現在生產關系的形態上,更體現在其背后的社會結構和權力關系上,需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生產關系,關注其變化的原因和趨勢。此外,經濟周期的波動、市場競爭的壓力、政策環境的變動等也會對生產關系產生影響作用。生產關系的復雜性還表現在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等社會層面及其因素之間的密切聯系和相互作用上,使得生產關系系統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動態性和不確定性,呈現層次性和整體性。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生產關系系統內部的矛盾和沖突。在任何一種生產關系中,都存在著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這些矛盾和沖突是推動生產關系變革的重要動力,也是促使社會變遷的力量源泉。因此,我們需要深入分析這些矛盾和沖突,揭示其根源和實質,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處理相關社會問題。
最后,生產關系的復雜性還體現在其全球性和跨國界、跨文化上。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各國的生產關系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與他國彼此聯系、相互影響的。國際貿易、跨國投資等經濟活動使得各國的生產關系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全球性的生產關系網絡。因此,我們需要具備開闊的全球視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以便更好地認識和處理全球性的生產關系問題。
系統科學(或復雜性科學)是20世紀中葉以來人類最重要的科學成就之一,也是人們探究復雜事物及其演變的有力工具。系統科學要求人們把研究對象看作系統形態,將其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看成一個總體過程,從整體和全局出發把握與控制對象,從系統與要素、要素與要素、結構與功能、系統與環境的對立統一關系中,對研究對象進行考察、分析和探究,以便獲得認識和改造對象的最優方案。生產關系的復雜性和系統特征為系統科學方法的運用創造了條件,也為我們認識和重塑生產關系提供了可能。
變革生產關系的根據與路徑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關系與生產力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其間的矛盾是社會的基本矛盾,它們的對立統一構成了社會生產方式。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一定生產關系的產生、發展與變革都是由生產力決定的。同時,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也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要求時,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也是發展生產力的有效形式;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的性質或發展要求時,又會阻礙或破壞生產力的發展,甚至導致社會矛盾和沖突,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4]因此,為了維持社會穩定和持續發展,生產關系必須不斷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
在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適應關系始終是社會變革的關鍵所在。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而生產關系則是這一進步得以實現的社會形式。因此,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這既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進入新時代以來,隨著科技的加速發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進,我國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我們應當把當前生產關系領域出現的一系列新問題,置于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下展開分析,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尋求形成新型生產關系的對策與路徑。
社會發展史表明,生產關系總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調整和優化的,生產關系的革新是歷史發展的具體表現和必然結果。當今生產關系的變革也展現出一些新的時代特征:一方面,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推進,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生產關系的變革呈現國際化的趨勢;另一方面,隨著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共享經濟、數字經濟、生態經濟等新型生產關系樣態出現,為生產關系的變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形成新型生產關系必須從生產關系的時代性和現實特點出發。
值得強調的是,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范疇,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決定該社會的性質。可見,在社會系統結構中,生產關系處于聯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兩大社會基本矛盾的樞紐位置。因此,在變革生產關系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關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還要注重協調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相互作用:一方面,上層建筑是生產關系的政治、法律、意識形態等方面的表現,反映了生產關系的性質和要求;另一方面,上層建筑對生產關系也具有反作用。通過政治、法律、道德等手段,上層建筑可以維護和鞏固特定的生產關系。同時,當生產關系發生變革時,上層建筑也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革。因此,作為變革或重塑現行生產關系的重要路徑,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方案與舉措,也需要在歷史唯物主義和系統科學視野下謀劃、設計、論證和實施。
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產關系
如前所述,在新發展階段,國內生產關系層面存在著一些問題,制約著生產力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亟需系統謀劃和精心設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加以消除。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改革又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頭,很多都是前所未有的新問題,推進改革的復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不亞于40年前,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相結合,不失時機、蹄疾步穩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提高改革綜合效能。”[5]
從社會系統結構層次看,在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兩個層面及其各要素之間存在著眾多雙向因果鏈條。通過上層建筑層面的調整與革新,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對外開放,能夠有效推動生產關系層面的變革與優化,進而形成新型生產關系,最終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然而,變革生產關系并非易事,它涉及利益的重新調整、觀念的深刻轉變以及制度的創新等多個層面。面對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我們必須迎難而上,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所以必須始終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6]
在全球化深入推進和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中,我國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交匯期。全面深化改革已成為新時代我國發展的必由之路、鮮明特征和強大動力。傳統的落后生產關系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來優化調整,以適應新的生產力發展需求。形成新型生產關系旨在構建更加公平、高效、可持續的生產關系,從而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我們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突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采取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有序推動生產關系的深層次變革。具體而言,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產關系是一項宏偉的系統工程,其主要路徑與措施有以下方面。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優化資源配置機制。經濟體制改革是形成新型生產關系的核心。我們應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引導,明確變革的方向和目標。政府應及時出臺相關政策法規,為生產關系的變革提供有力保障。建立統一的國內大市場,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打破行政性壟斷和市場壁壘,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公平競爭。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激發國有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同時,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激勵民間投資和市場活力。通過一系列改革措施,形成更加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環境,促進資源的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培育新質生產力。此外,還應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通過國際國內雙循環體系,共同推動全球生產關系的優化和變革。
加強創新驅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形成新型生產關系的重要手段。我們應加大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的力度,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通過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同時,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產業附加值和競爭力。加強產權保護,激發企業家精神,鼓勵企業創新創造,推動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此外,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工作,為創新發展提供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持。同時,還應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工作,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水平,使其能夠適應新的生產關系變革。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社會保障體系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礎,也是形成新型生產關系的主要內容。我們應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勞動法律法規,提高保障水平和覆蓋面,推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確保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加強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制度建設,確保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時,加強社會救助和福利體系建設,幫助困難群體擺脫困境,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共享發展和共同富裕。
強化科技倫理治理,引導科技向善。科技倫理治理是確保科技健康有序發展的關鍵。我們應積極倡導和推進負責任創新,強化研發者的道德修養和責任意識,使其能夠認同和遵守科技倫理準則,自覺規范科技研發行為。為此,國家已出臺《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等相關政策文件,以指導科技倫理治理工作。[7]在科技創新過程中,研發者必須堅守道德底線,遵循科技倫理原則和職業操守,以人類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避免科技濫用或誤用帶來的風險。我們應利用科技解決實際問題,改善人民生活,推動社會進步。同時,關注科技對弱勢群體的消極影響,確保科技成果普惠于民。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代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形成新型生產關系的努力方向。我們應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通過推廣清潔生產技術、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環境監管等措施,促進傳統產業的綠色化改造,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時,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態文明意識,共同建設美麗中國。
總之,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形成新型生產關系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同心協力。我們需要深刻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的原則,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推動各項改革措施落地生效,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高校思政課研究專項]項目“馬克思主義科技觀的當代內涵及其教學應用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VSZ126)
注釋
[1]《麥肯錫發布:〈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經濟潛力:下一波生產力浪潮〉》,2023年7月14日,https://www.sohu.com/a/700128427_120319119。
[2]程嘯:《謹防深度偽造技術侵害公眾利益》,《法制日報》,2021年3月24日,第5版。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頁。
[4]肖前、李秀林、汪永祥:《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13頁。
[5]《習近平重要講話單行本》(2020年合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55~156頁。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3頁。
[7]《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2022年3月20日,http://www.gov.cn/zhengce/2022-03/20/content_5680105.htm。
責 編∕肖晗題 美 編∕梁麗琛
Systemic Analysis and Formation of New Production Relation
Wang Bolu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economic structure, production relation is increasingly demonstrating its prominent complexity and systemat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ace of various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production relation today, it is necessary to use systematic thinking, development view, comprehensive method and broad theoretical vision to analyze and explore, and deep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essence of production relation and the way of optimization. In the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we need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urgency of deepening reform,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problem-orientation and goal-orientation, strengthen top-level design and overall coordination, and ensure that all reform measures are effectively implemented and a new type of production relation commensurate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will be formed, so as to further liberate and develop productive forces, promote high-qual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ontribut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words: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production relation, systemic thinking, productivity, super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