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既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新時代新征程,要在更高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深化改革釋放創新活力
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既包括技術和業態模式層面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有力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持續推動科技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使科技創新從“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新質生產力是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建設科技強國的目標要求相比,原始創新能力還相對薄弱,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成果轉化效率有待提高。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的體制,加強戰略規劃、政策措施、重大任務、科研力量、資源平臺、區域創新等方面的統籌,構建協同高效的決策指揮體系和組織實施體系,凝聚推動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建設強大的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調動產學研各環節的積極性,形成共促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工作格局。
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針對我國科技創新組織化協同化程度不高,科技資源分散、重復等問題,錨定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統籌各類創新平臺建設,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完善區域科技創新布局,強化央地協同聯動,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高地。改進科技計劃管理,深化科技經費分配和管理使用機制改革,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提升科技創新投入效能。深化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改革,健全符合科研活動規律的分類評價體系和考核機制,充分激發科技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推動科技開放合作。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后。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高水平對外開放。科技進步是世界性、時代性課題,唯有開放合作才是正道。國際環境越復雜,我們越要敞開胸懷、打開大門,堅持科技開放合作造福人類,統籌開放和安全,更加主動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發揮共建“一帶一路”等平臺作用,牽頭組織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支持各國科研人員聯合攻關,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產業是經濟之本,是生產力變革的具體表現形式。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們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補齊產業發展短板弱項,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奠定堅實產業基礎,推動我國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
搶抓機遇推動產業智能化。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通用人工智能、生命科學、新能源等前沿技術正在深刻改變著工業生產函數,引領產業發展的新方向、開辟產業發展的新賽道。我國產業體系規模龐大、門類眾多,但整體智能化水平還有待提高。這就要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產業結構,統籌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推動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轉型,創造與數字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和市場環境,努力搶占全球產業體系智能化的戰略制高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全面振興,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開辟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進而夯實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產業基礎,提升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含智量”。
完善體制推動產業綠色化。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要夯實高質量發展“綠色家底”,必須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著力深化相關體制機制改革,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充分利用碳交易、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環境保護稅等市場化和財稅手段,加快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大力發展綠色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增強產業政策協同性,有效調動各方積極性,從政策、要素、技術、市場等多方面推動產業綠色化發展,努力培育新的產業競爭優勢。
適應趨勢推動產業融合化。產業發展融合化,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特征和發展趨勢,與發展新質生產力息息相關。我國產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制造業仍然大而不強、全而不精、寬而不深,產業鏈上中下游配套銜接還不夠,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不高,與農業、制造業融合發展不夠。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保持并增強產業體系完備和配套能力強的優勢,廣泛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持續破除市場準入壁壘,構建并完善與產業融合化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推動產業門類之間、區域之間、大中小企業之間、上下游環節之間高度協同耦合,更好釋放產業網絡的綜合效益。
塑造新型生產關系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聚焦重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堅決破除妨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
堅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體制改革牽一發動全身,對其他領域改革具有重要影響,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要堅持和發展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和推動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支持全面創新、城鄉融合發展等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快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完善生產要素市場,提供公平競爭的良好營商環境。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大力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企業,使民營企業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塑造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優勢,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改革。人才是第一資源,是科技創新活動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發展新質生產力,歸根結底要靠創新人才。堅持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加快培養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著重加強創新人才自主培育,根據科技發展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著眼我國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供需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不斷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通過對組織體制、運行機制、資源配置等方面的綜合改革,進一步打通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良性循環的堵點,實現高質量教育、高素質人才、高水平科創相互貫通協同。健全人才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營造寬容失敗、鼓勵創新的社會氛圍,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澎湃人才動能。
(作者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