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課”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本質是要把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推動學生更好地了解國情民情,堅定理想信念。“大思政課”意味著必須“開門辦思政”,要構建思政教育的大課堂、大思政、大格局、大平臺、大師資、大協同。“大思政課”全面拓展了傳統思政小課堂的教學時間與空間,將傳統教學時空拓展為社會時空,對思政課教師在多個教育空間實現高質量交互提出全新挑戰。辦好“大思政課”要提高教學時空使用效率,提高教學時空交互質量,牢牢把握思政課鮮明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論性,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為內容支撐,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力量根基,有效支撐“大思政課”內涵式發展。
大思政課要提高教學時空使用效率。時空觀與物質觀、運動觀一樣,都是哲學研究的重要范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闡發了物質時空觀,認為時間是指物質運動的持續性、順序性,特點是一維性,即時間的一去不復返。空間是指物質運動的廣延性、伸展性,特點是三維性,即空間具有長、寬、高三方面的規定性。“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間和時間,時間以外的存在像空間以外的存在一樣,是非常荒誕的事情。”教學時空是教學存在的形式,教學存在表現為教育者對教學活動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是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統一。教學時空結構的合理性與多樣性狀況能夠反映教育教學水平的高低和教育教學質量的好壞。“大思政課”理應置于全新的教學時空視域來考量,對于教學時空需要整體統籌安排,對教學主體提出全新挑戰。從時間使用效率上,要確保各教學環節設計流暢、各教學節點時間把控精準、各教學內容前后銜接恰當。切忌走馬觀花、耗費時間,但教學效果一般。從空間使用效率上,一方面是讓無限延展的空間具有有限可控性、在超大社會空間中構建相對沉浸的教學空間、精心規劃教學空間、科學合理創設教學場景,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另一方面是通過現代化教育技術實現教學空間、場域的有效合理疊加。
大思政課要提高教學時空交互質量。自然時空作為永恒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其尺度從邏輯上是無限的。而社會時空作為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框架,受制于人作為生命體的有限性,其尺度從邏輯上是有限的。教學時空更受制于教育者、被教育者生命個體的參與、融入、配合,更具有有限性。然而,也正是教育者作為主導性力量在教學時空中的有效實踐才使得教學的時空交互有了量的積累和質的提升。
首先,教學時間與空間的交互實則是時空在教學場景中的辯證統一。教學時間的高效使用可以拓展教學空間,教學空間的高效利用則有效延長教學時間。沒有脫離教學空間的教學時間,也沒有離開教學時間的教學空間,彼此之間的有效交匯與互動直接關系著“大思政課”的教學質量。5G、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使思政課的育人空間不斷數字化、智能化,教學實踐的體驗也從視覺層面的靜態平面式轉向視聽層面的動態交互式,虛擬教育教學空間成為目前發展潛力最大的空間形式。數字技術所催生出的資源覆蓋量大、課堂參與感強的思政課教學模式已經成為現實。數字技術在思政教育中的運用與推廣正一步一步地實現同一時間里多個空間的交互、重疊,從技術上保障教學空間的使用效率、教學時間空間的交互質量。
其次,教學時空交互精準化、高效化離不開機制與技術的創新。從實踐層面來看,必須建立有效保障教學時空交互質量的配套工作機制。“大思政課”需要調動社會各種資源共同參與教學,打通理論課堂、實踐課堂、網絡課堂等,涉及多部門、多領域、多空間的協同與配合。推動這項工作可持續性開展、并走深走實,需要在黨的領導下,推進相關配套機制建設。從技術層面來看,必須運用數字技術為教育教學賦能。教育現代化必然離不開教育技術的現代化。教學時間的一維性意味著教學時間的珍貴與稀缺,社會空間的無限性需要依托現代教育信息技術來增強教育教學能力。這需要參與思政教學的主體增強協同、加強合作,特別是要運用好數字技術,在無限的社會空間與有限的教學空間中精準、高效地把握好教學信息的輸出,從提高教學效率上相對延長教學時間,從提升教學效果上合理規劃教學時間。同時,科學合理配置教學空間,在有限的、具體的教學時間內增強“大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作者:劉侶萍 湖北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不斷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圍繞新時代思政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國家治理》新媒體開設“大思政課”專欄,邀請專家學者進行系列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