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加速推進、沙產業綠富同興活力無限、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鹽堿地改造讓治沙與豐產雙贏、烏梁素海全流域綜合治理成效顯現……走進巴彥淖爾,看到的是一幅生動多彩的新畫卷。
實踐,書寫厚重答卷;時間,見證沙海蝶變。
俯瞰巴彥淖爾,會發現這里地形地貌復雜立體,草原、戈壁、高山、沙漠、綠洲、良田……山水林田湖草沙在這里共榮共生。“三北”工程三大攻堅戰,兩個半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所在的河套平原,正是“三北”工程的腹地,也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重要節點和關鍵一子。位于黃河“幾字彎”頂端的巴彥淖爾,分布著烏蘭布和沙漠、巴音溫都爾沙漠、蘇集沙地及零星沙丘,全市沙化土地3154.53萬畝,是全國土地沙化和荒漠化危害嚴重的地區之一,也是阻止我國西北風沙東越南侵的重要防線,在打贏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巴彥淖爾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生態地位,決定了巴彥淖爾是我國防沙治沙的前沿陣地。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巴彥淖爾考察并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時強調,要堅持科學治沙,全面提升荒漠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這一重要講話,為巴彥淖爾生態保護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時也為巴彥淖爾市的防沙治沙工作指明了方向。
綠鎖黃龍,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
萬物繁茂,夏意漸濃。巴彥淖爾3154.53萬畝沙化土地上吹響了治沙沖鋒號。
在烏拉特中旗陰山南麓生態綜合治理項目建設現場,大型機械來來往往進行土地平整作業,一排排新種的樹木昂然挺立;杭錦后旗太陽廟農場治沙現場,工人們熟練地使用鐵鍬將稻草牢牢扎進深度10到20厘米的沙丘中;在臨河區國營新華林場班禪作業區,十幾名工人正在新種植的沙林楊地里鋤草作業,一棵棵小樹苗挺立田間,生機勃勃。可在過去,“大風刮一黑夜,沙子就把門堵住了,人得跳窗出去”“沙塵暴刮來時,頃刻間天地昏黃,新長出的莊稼苗一場風就刮得啥也不剩了……”這是當地群眾難以忘記的沙害記憶,也生動地描述了烏蘭布和沙漠當年的“狂野”。烏蘭布和,蒙古語意為“紅色公牛”,近百年來,受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公牛”脫韁滾滾東侵,沙丘的急劇移位和擴展,淹沒了周邊的農田草地、林地,淤積灌渠,破壞水利設施,埋壓道路,給當地工業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危害。幾乎沒有任何植被的烏蘭布和沙漠,成為西北地區沙塵暴的策源地之一。
立下愚公移山志,誓將沙漠變綠洲。黨的十八大以來,巴彥淖爾市累計投入78.07億元,實施“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完成防沙治沙面積1537萬畝,極重度沙化土地面積減少617.1萬畝,土地沙化面積和程度“雙縮減”,水土流失面積減少7800平方公里,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綠,一進再進;沙,一退再退。曾經的不毛之地變成了綿延的綠洲,烏蘭布和這頭“紅色公牛”被馴服、流動沙丘披上金色草方格、林草覆蓋率逐年刷新、黃河“幾字彎”筑起綠色屏障……翻天覆地變化的背后,是巴彥淖爾人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決扛牢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全力打贏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真正讓綠色成為美麗巴彥淖爾的鮮亮底色。
磴口治沙,從“摸石過河”到“治沙樣板”
在中國防沙治沙作戰圖上,磴口的位置十分醒目:位于我國干旱、半干旱區分界線上,居“三北”地區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中部核心地帶、黃河“幾字彎”的“彎頭”,是中國荒漠化防治的最前沿。“守沙要塞”磴口,西面是“虎視眈眈”的烏蘭布和沙漠,東面為“天下黃河,唯富一套”的河套平原,“要塞”失守則“糧倉”不保。
磴口縣劉拐沙頭,被稱為沙漠與黃河牽手的地方。20世紀五六十年代,沙漠就是黃河的堤岸,那個時候植被稀少、風沙大,在風沙的作用下,烏蘭布和沙漠每年向黃河的輸沙量可以達到7000多萬噸。而此刻,從空中俯瞰,流動的沙丘被草方格緊緊鎖住,梭梭、花棒、沙拐棗等沙生植物傲然挺立,輸沙量減少到約370萬噸,減少了95%。作為巴彥淖爾“三北”工程攻堅戰中的“一號高地”,劉拐沙頭這一治理典型代表,發生了巨變。
磴口縣各族干部群眾積極探索防沙治沙新路徑新舉措,不斷豐富和拓展防沙治沙的辦法,形成了“精神一脈傳承、兩山理念引領、三生共贏發展、四方主體參與、五域系統施治”的經驗做法。
這一做法帶來的變化,絕不止“綠”那么簡單。據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長期氣象觀測結果顯示,過去40多年,磴口縣降水量增加0.50mm—100.7mm,小氣候明顯改善,防風固沙能力明顯增強,沙塵暴發生數量呈斷崖式下降,程度明顯減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綠進沙退’的好勢頭,分類施策、集中力量開展重點地區規模化防沙治沙,不斷創新完善治沙模式,提高治沙綜合效益。”
如今,烏蘭布和沙漠東緣已向西撤退15至25公里,“紅色公牛”被馴服。磴口縣建立了全國最大的沙棘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據從事沙棘研究35年的高級工程師羅紅梅介紹,現在我國的沙棘遺傳和改良研究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目前,沙棘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收集保存的779份種質資源,為打贏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提供智力支撐。烏蘭布和沙漠里剛剛建成年育苗1億株的單體沙生灌木育苗良種繁育基地,目前育有梭梭、四翅濱藜,規模達到900畝,還將繁育花棒、沙拐棗、沙冬青良種育苗100畝,可為“三北”工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荒漠化防治提供本土優質沙生灌木苗木。三北工程研究院的掛牌成立,將為全球防沙治沙持續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如今,沙漠面積高達77%的磴口,沙漠化止步,綠染大漠。從只有5萬多株小老頭樹到210萬畝沙漠披上綠裝,從畝產糧食不到百斤到良田萬頃、瓜果之鄉,從風沙漫天到風來不起沙,磴口迎來改天換地的奇跡,打開嶄新的敘事篇章。
產業治沙,從“荒無人煙”到“點沙成金”
綠水青山本身就是巨大的寶庫,蘊藏著無窮的價值。實現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才能讓綠水青山產生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要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這是一個滾石上山的過程,稍有放松就會出現反復。”漫長歲月里,人與沙,從對峙抗爭中找到了相處的方式。沙里生“金”的致富故事不斷上演。在磴口縣王爺地肉蓯蓉產業治沙示范基地里,“沙漠人參”肉蓯蓉喜獲豐收,從“一毛不拔”到畝均效益3000元;在蒙能能源有限公司100萬千瓦光伏+生態治理項目磴口縣85萬千瓦子項目區,一片片蔚藍色的光伏發電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每年從這里輸送至蒙西電網的電能可達17.5億千瓦時;在圣牧有機牧場,智能裝備不僅讓奶牛吃得有機、住得舒適、身體健康、產出優質牛奶,還為“雙碳”目標的實現作出了貢獻;在納林湖國家濕地公園,漫漫黃沙已成為旅游資源,依托大漠風光,緊抓生態旅游這條主線,大力發展沙漠探險、穿沙越野、低空飛行等旅游產業,吸引游客紛至沓來,讓更多農牧民吃上了“生態飯”……
“腦高如勒個其”,蒙古語意為植樹者。磴口縣沙金套海蘇木牧民雷烏力吉就是一位在沙漠里植樹造林、發展產業的“腦高如勒個其”。他在自己承包的草牧場周邊和通道兩側累計栽植大桿楊10萬多株,打造出了一條綠色長廊,同時在草牧場里又種植了150畝的紅梨樹。現在,長了四五年的紅梨樹固定住了周邊流動的沙丘,生態效益已經顯現,還創造了經濟效益。
生態產業化,沙漠資源化,既帶動了沙漠增綠、經濟發展,又讓巴彥淖爾人深刻認識到生態的價值,真正體會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巴彥淖爾統籌好防沙治沙和管沙用沙,堅持實事求是,宜林則林、宜草則草,林草結合、防風固沙,積極推行“光伏+生態治理”治沙模式,大力發展有機種植養殖、中藥材種植等產業,探索走出一條生態修復、資源開發、產業發展、群眾增收相結合的防沙治沙新路子。目前,巴彥淖爾市烏蘭布和沙區已集聚了130多家企業,形成了有機牛奶生產加工、光伏發電、番茄加工、糧油加工、葡萄酒加工、中藥材加工、全域旅游七大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022年,巴彥淖爾市沙產業產值近2億元。計劃到2030年,全市通過實施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新能源裝機規??偭窟_到1590萬千瓦,綜合治理沙化土地102.9萬畝,林草覆蓋率由2022年的41.6%提高到51%。
治用一體,從“防沙治沙”到“管沙用沙”
黨的十八大以來,巴彥淖爾荒漠化防治的頂層設計不斷完善,從局部治理到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將全市分為沙漠(沙地)綜合治理區、陰山及陰山北麓生態綜合治理區、河套平原建設區、濕地保護修復治理區4個區域,形成護山、節水、造林、改田、保湖、增草、治沙協同推進的綜合治理新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著力抓好黃河流域、‘一湖兩海’、烏海及周邊地區等重點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把祖國北疆這道萬里綠色長城構筑得更加牢固。”從做強“沙經濟”到建好“高產田”再到護好“河湖美”,處處體現著對于系統治理的拓展和深化。特別是久久為功抓好烏梁素海流域治理,對于保障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巴彥淖爾實施了總投資50.86億元的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國家試點工程和總投資35.89億元的《“十四五”烏梁素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規劃》,流域生態質量逐步好轉,烏梁素海水質總體穩定在V類、湖心斷面達到Ⅳ類,生物多樣性穩步提升,魚類種類由“十三五”末的21種增加到現在的29種,增長38%,每年約有20萬只野生鳥類來濕地棲息繁衍,疣鼻天鵝數量近600只,再現了魚翔淺底、百鳥翔集的景象。
只有跳出治沙抓治沙,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土地沙化和荒漠化問題。烏梁素海流域是“北方防沙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控制京津風沙源的天然生態屏障,巴彥淖爾市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地域、全要素、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由單純“治湖泊”向系統“治流域”轉變。在流域上游,抓好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加快建設烏蘭布和沙漠東北部新能源基地,阻止沙漠東侵黃河、危害河套平原,全面提升荒漠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在流域腹地,以“四控”行動為抓手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持續抓好技術減污、規模降污、精準測污、依法治污,到2025年化肥、農藥畝均用量分別降低20%、10%;在烏梁素海湖區,采取生態調控、濕地凈化、生態補水等措施改善水質,保護生物多樣性;在流域下游,實施草原、山體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提高植被蓋度和水源涵養能力。在全面提升流域生態質量的基礎上,也極大地提升了防沙治沙的效果。
“三北精神”,從“一個人”到“每一個人”
如果精神有顏色,那“三北”工程綿亙千里的綠,一定是其中的一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40多年不懈努力,我國防沙治沙工作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重點治理區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保護生態與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環,荒漠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哪屯恋厣郴瘜崿F‘雙縮減’,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抑制,防沙治沙法律法規體系日益健全,綠色惠民成效顯著,鑄就了‘三北精神’,樹立了生態治理的國際典范。”
防沙治沙路上,有許多人,種下許多樹,在治沙人眼里,樹就是動力,樹在、人在、精神就在。一棵接著一棵種,一代接著一代干,與荒漠風沙展開長達幾十載的較量,將沙漠牢牢遏制,創造著綠色奇跡。
農民治沙專家牛二旦,為了找到治沙的方法,整天滾在沙窩里,觀察風是怎樣把沙揭起來,又怎樣堆在一塊兒。通過長期觀察流沙移動,創造出“攆沙騰地,騰地造林,引沙入林,以林固沙”的方法,將昔日無法生存的沙窩子,改造成林茂果香的好地方。
人與沙的較量,不僅是空間的交鋒,更是精神的對壘。每個巴彥淖爾人都是治沙人,他們如同梭梭、紅柳、酸棗這些沙生植物,頑強地在三北大地扎根,堅韌地向上生長。從黃沙漫漫到綠意蔥蘢、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一代又一代傳承弘揚著“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的“三北精神”,共同把祖國北疆這道萬里綠色屏障構筑得更加牢固。
巴彥淖爾一路走來的防沙治沙之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單一造林治沙到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治理的理念越來越先進、治理的方法越來越科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深入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事關我國生態安全、事關強國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業。要勇擔使命、不畏艱辛、久久為功,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把祖國北疆這道萬里綠色屏障構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設美麗中國上取得更大成就。”這既道出了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與緊迫性,也深刻揭示了其艱巨性與長期性,為我們做好新時代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指引。治理好“地球的癌癥”,是我們生存發展的前提,但絕非一日之功。唯有下定非凡的決心,拿出非凡的舉措,以“滾石上山”的精神防沙治沙,方能換得黃沙變綠洲、獨木成林海,為祖國北疆構筑一道亮麗又牢固的“綠色長城”。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報刊社、巴彥淖爾市委黨校、巴彥淖爾市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