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銀發經濟的發展機遇與方向

【摘要】發展銀發經濟是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和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戰略選擇。目前,我國老齡產業發展面臨養老需求缺乏市場細分、養老服務供給性短缺、專業護理人員匱乏和流失等問題。對此,借鑒國際先進養老經驗,我國應培育和激活養老有效需求、重點發展養老服務業、大力倡導發展自由舒適的機構居家化養老,助力銀發經濟高水平發展。

【關鍵詞】銀發經濟 養老服務 養老需求

【中圖分類號】C924.24 【文獻標識碼】A

銀發經濟是向老年人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及為老齡階段做準備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樣、潛力巨大。2024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出“發展民生事業,解決急難愁盼”“擴大產品供給,提升質量水平”“聚焦多樣化需求,培育潛力產業”“強化要素保障,優化發展環境”4個方面26項舉措,從戰略戰術方面做了前瞻性的和接地氣的安排。

中國擁有全球第一的老年人口規模,潛在的銀發經濟市場規模巨大。2023年8月,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2021-2022)》指出,2050年中國老年人口消費潛力或將達到40多萬億元,占GDP的比重攀升至12%以上,有望形成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屆時,中國將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老齡產業國家,銀發經濟將吸引萬億社會資本進入新賽域。

老齡產業、老齡事業的定義與定位

銀發經濟和老齡產業是對一個問題的兩種說法而已,本身并無本質的區別。老齡產業也稱養老產業、銀發經濟。養老產業是狹義的老齡產業,老齡產業是廣義的養老產業。

老齡產業和老齡事業如鳥之兩翼,不可或缺。老齡產業主要是營利性的(即市場福利、市場供給),而老齡事業主要是福利性的(即社會福利、政府供給、公共服務)。老齡產業是廣義老齡事業的一部分。老齡事業是政府和社會運作的有關老齡工作和老齡福利。老齡產業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產業對策,涉及頂層的政策設計,體現了政府的擔當和責任。所以,老齡產業是指通過市場化、商業化和社會化途徑,主要為滿足老年人需要提供養老設施、產品或者服務的行業和部門,涉及一、二、三、四產業,第四產業是指信息產業和智能機器人產業等新興產業。廣義的老齡事業包括老齡產業(提供公共產品和市場產品),這種說法彰顯了政府在發展老齡產業中的地位和作用。當然,政府應減少對市場的干預,但應規范市場環境。政府要扶上馬再送一程。譬如,政府應提供財政補貼、福利推動、床位補貼。

老齡產業可分為如下類別:一是養老地產業。宜老適老住宅建設。二是老年服務產業。主要有機構化、市場化和商業化的養老方式,包括異地養老、老年護理和照料等。三是老年用品和輔具產業。例如,老年衣食睡行等生活用品、失能老人輔具用品等。四是老年醫養保健產業。例如,老年病醫院、臨終關懷醫院、市場化的老年護理院、老年醫療產品和保健用品、老年健康咨詢和服務等。五是老年金融保險產業。例如,以房養老,老年理財產品,為老年人提供人壽保險、健康保險、養老保險、長期護理保險等。六是老年旅游產業。提供特種的老年旅游產品,如老人旅游公司。七是老年文化產業。為老年人提供文化用品和文化服務。譬如,有償的老年教育和老年大學、老年文娛活動、老年雜志等。

老齡產業亦可分三類,即老年產品制造業(“上游產業”),老年用品銷售業(“中游產業”)和老年生活服務業(“下游產業”)①。一是老年產品制造業。上游產業包括了老年輔助產品的設計和制造、養老護理機器人的生產、老年住宅和房地產的開發、老年保健品生產、老年醫藥用品的生產、老年玩具的生產、老年生活用品的開發、老年書報的生產等。其中,養老地產業、老年養生產業和老年生活用品業備受矚目。例如,適合老年人的容易消化、營養豐富、具有保健作用的食品;方便老年人活動、殘疾老人使用的生活用品,如坐式淋浴設備、容易穿脫的衣服、自動配藥服藥定時器、“老人尿褲”“隨身尿袋”等。二是老年用品銷售業。老年用品銷售業是指老年產品經過產業化開發之后需要進入市場交易。作為中游產業,直接面向市場,其產業規模和布局直接和上游產業相關。三是老年生活服務業。涉及的面很廣,包括養老咨詢、老年社會參與、老年學習和就業等服務、老年心理咨詢和精神關懷、老年生活的居家照料等。其中,民辦養老院機構養老服務,居家老年照護服務和老年旅居養老服務成為三大熱點。老齡服務產業要關注和滿足老年人對精神產品、服務產品和物質產品的需求。

養老產業方興未艾,政府應承擔兜底養老責任。老齡問題包括了人道主義問題和發展問題。老年人問題的實質是需求滿足和權益保障問題,但老年人的需求有特殊性和多樣性。兜底養老主要針對貧困老人、失能老人、失依老人、獨居老人,努力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兜底養老使老年人享受的是“低水平的養老福利”,我國為絕對貧困老年人構建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形成了城鎮孤寡救濟、農村五保供養的政府包辦的救濟型老年福利制度。2013年9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我國老年服務福利化和產業化正統籌協調發展。

老齡產業應統籌兼顧盈利性和福利性。老齡產業的理想定位為社會企業,應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政府需要制定相關政策,引導企業讓利于老年人,更多為老年人著想。堅持這個大原則,老齡產業才能贏得可持續的未來。社會企業從市場獲得的利潤可以部分回饋給老年人,不妨稱之為“市場福利”。作為社會企業的老齡產業部門將部分市場贏利轉化為市場化的社會福利,可產生正向反饋。

發展銀發經濟應根據老年需求層次進行市場細分

在理論上,老年時期的消費水平在整個生命歷程中是較高的。老年人口人均消費水平或高于青壯年和少兒期的人均消費水平。2023年我國老年用品市場規模達5萬億元,產品種類和數量也具備了一定規模。②老年人口擁有的物質財富所占的比重不可小覷,具有巨大消費潛能。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中,60-69歲的低齡老年人口占55.83%。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23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超過2.96億。新生代老年人的消費觀念更前衛、更大膽。因此,積極回應老年人核心關切,從“關鍵小事”著手,滿足各類養老需求,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同時,以供給創造需求,推動實現更高水平的老年生活。

老年群體養老心態、養老條件、照料水平懸殊,這也要求銀發經濟進行市場細分。根據需求多樣性,銀發經濟可分出高端市場、中端市場和低端市場。目前的老年群體大多是“40后”至“60后”群體,他們在我國改革開放和人口紅利期積累了一定財富,很多老年人擁有更多的精力和更好的身體狀態,他們可能比年輕人的消費能力更強。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些農村老年人口購買力相對不足,老年人口消費水平低于平均消費水平。應著力提高老年人口購買力,促進盈利性養老服務占比提高,實現養老服務業帶動銀發經濟的發展目標。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一書中提出人類的需求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筆者認為,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也存在著遞進式的層次結構:第一層面是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醫、老有所助的功能性需求;第二層面是老有所愛、老有所尊、老有所伴的情感性需求;第三層面是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美的精神性需求;第四層面是老有所為、老有所用、老有所成的價值性需求;第五層面是老有善終的終極性需求。

養老有效需求是推動銀發經濟發展的原動力,特別是養老保健行業、長壽產業、旅居養老業、養老服務業和機構養老產業潛力無限,健康需求、醫養護需求、養老服務的需求帶有某種剛性的屬性。《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2014)》一書預測,2014年至2050年,中國老年人口的消費潛力將從4萬億元左右增至106萬億元左右。養老產業市場的形成需要三個條件:老年人口規模、購買欲(需求+消費)和購買力(有效需求)。市場有個人市場(針對個性化需求)、小眾市場(針對小眾化需求)和大眾市場(針對同質性需求和差別化需求)。

培育、激活養老有效需求是發展銀發經濟的關鍵

老年人平均收入水平較低導致有效需求不足,制約了養老產業發展。 “需要”(needs)不同于有支付能力的“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s)。目前,我國老年人養老方式較為多樣。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近70%城市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是養老金,但在農村該比例僅為10%左右,42%的農村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靠家庭成員供養,而在城市該比例僅為17%。應該指出,老年人的養老服務消費不一定局限于“自有收入”,一定程度上還可拓展到兒孫為主的親屬網絡和老年社會福利。

老齡產業市場需要培育和激活。一方面,可以關注目標人群明確的“小眾市場”,提供訂單服務。我國老年人口眾多,差異性大,細分市場,先開發中高收入老年群體或者具有老年剛性需求的小眾市場。古典經濟學有一個著名的薩伊定律,即“供給創造需求”,通過產品的供給效應和人口的乘數效應的作用可能使“小眾市場”成長為“大眾市場”。以日本為例,日本一些企業努力提高老年人用品和服務的科技含量和美學含量。比如,為解決老人特別是有認知障礙老人的如廁問題,日本企業制造了排尿預報器,只要將其感應設備貼在皮膚上,預報器便能根據佩戴者膀胱的收縮程度判斷是否需要如廁,并提前發出提示。

另一方面,政府通過購買服務打通養老服務提供和養老服務消費之間的“橋梁”,激活養老服務市場,繼而帶動養老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雖然養老服務由市場提供,但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于老人,同時形成老年人商業消費的氛圍,刺激生產和供給,將養老福利、養老服務和養老產業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可持續的良性循環。例如,德國2008年決定從聯邦預算中撥出400萬歐元扶持科研機構、企業、老年人協會和消費者協會,以盡快催生德國的“老齡產業”。

養老福利是養老產業的推手。低收入的老年人不一定有購買力和對有償服務產生有效需求,但政府可以購買商業化的養老服務。一方面作為養老福利分享于老年人,另一方面從消費終端來刺激和推動養老服務產業的健康發展。“養老服務業”不同于“養老產業”,兩者是交叉關系。養老服務業包括了政府買單的公共服務和政府補貼的準公共服務,社會慈善的公益服務(典型如社會愛心人士提供的老年志愿服務),以及老齡產業提供的商業服務。

養老服務業是銀發經濟的重點

銀發經濟主要體現在服務型經濟,拓展居家助老服務,應鼓勵養老機構、家政企業、物業服務企業開展居家養老上門服務。《意見》提出:“發展社區便民服務。聚焦一刻鐘社區生活圈,建設改造一批社區便民消費服務中心等設施,引導老年日用產品實體店合理布局,鼓勵商場、超市等開設老年專區或便捷窗口。”發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是順應老年人愿望、讓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民政部大力推動養老服務發展的重心向居家社區傾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優化服務資源布局,探索創新服務模式,持續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建設,取得一定進展。

老年人口增長化、空巢化、高齡化、失能化對老年服務產生了多樣化的剛性需求。養老服務業緊扣老年人的需求,是老齡社會的基礎性、支撐性產業。黨的十八大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老齡服務包括了公共服務、公益服務和商業服務。福利化、公益化和產業化是養老服務三個重要特征。養老服務業涵蓋了養老服務產業。居家養老服務和機構養老服務不同,但互相支持。目前,我國居家養老社區服務依然存在供給性短缺,不能充分體現以老人權利和需求為本的原則。譬如,對老年人開展臨終關懷以及安寧療護,依然是養老服務的“短板”。

2013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指出,“各地在制定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時,必須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標準,分區分級規劃設置養老服務設施。凡新建城區和新建居?。ㄐ。﹨^,要按標準要求配套建設養老服務設施”。2023年12月,民政部、全國老齡辦發布的《2022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顯示,截至2022年末,我國共有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38.7萬個,養老床位合計829.4萬張。其中,注冊登記的養老機構4.1萬個,比上年增長1.6%,床位518.3萬張,比上年增長2.9%;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34.7萬個,床位311.1萬張;其中,城市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11.5萬個,農村社區養老服務結構和設施23.2萬個。由此可知,我國養老服務供給能力不斷增強。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養老產業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借鑒汲取國際先進的養老經驗,對我國發展銀發經濟不無裨益

瑞典大力倡導“居家養老”。在聯合國發布的老年人“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度瑞典,現有居家、養老院和老人公寓等養老模式。目前,瑞典90%的老年人生活在自己的家中,“居家養老”是瑞典養老制度的核心,該模式確保老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政府大力倡導居家養老,鼓勵健康的老人留住家中,同時為其提供全天候服務。只要老年人提出申請,一經核準,便會有專業人員定期上門提供醫療和家政服務,并為其配備專門的傳呼和報警設備。當老年人不能再自理日常生活時,他們可以從市政申請家政援助,至于援助的級別則需要被評估。家政公司有公營和私營之分,費用則是由市政根據老人先前多年的納稅額度來買單。

毫無疑問,居家養老需要老年友好的環境支持。瑞典的公共交通為保障老人便利出行,有為老人設計的專門通道,公交和地鐵上也有方便老人行動的老年人專座,還有經特殊改裝的出租車專為老年人或殘疾人提供特別的運輸服務。僅在首都斯德哥爾摩,每年就有近300萬次運輸是使用這一服務。政府在進行居住地區規劃時,通常會要求開發商確保相關配套設施適合老年人需求。支撐瑞典“就地老化”或者是“就地養老”的養老理念的是高度發達、全天候、全滿足、高度滿意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荷蘭養老機構旨在引導老年人過上快樂生活。荷蘭在長期護理和養老體系經營的過程中,發展出了以快樂、活力為特征的養老體系,提倡“健康老化”“自然老化”。荷蘭在2015年進行了以去機構化為主要目標的長期護理和養老體系的改革,“去機構化”使得荷蘭在老年公寓和養老院養老的老年人口數量減少。養老機構的“去機構化”大致包含以下內容:一方面,防止不必要的機構管理的存在,讓老年人成為自主服務和護理服務結合的對象,而不僅僅是管理對象;另一方面,通過改善養老機構環境,凸顯家居特色,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質量和生活質量。“去機構化”運動于1920年代在英國興起,是基于人道主義立場出發,允許被照顧精神病患者在社區里生活,保障他們獨立的生活權利,弱化了傳統機構隔離的服務方式。“去機構化”并非一定要求照顧機構解體,而是使其實現服務模式轉型。為此,需要實現以下改變:機構從制約多的生活到制約少的生活,從大型機構到小型機構,從大生活單位到小生活單位,從集體生活到個人生活,從社會隔離到社會融合,從依存的生活到自立的生活。③

挪威老人護理院追求高質量身體護理和精神贍養。挪威老年護理院高度重視老年人的需求,不僅讓老年人老有所依,而且讓老年人老有所尊。在挪威的大多數老人護理院,住院老年人和醫生、護士、廚師等護理服務人員之比為1:1,我們不妨稱之為“挪威護理比”,即“一流護理比”。挪威養老院重視老年人的精神贍養。譬如,老人護理院還有心理醫師、音樂理療師,甚至有牧師這樣的“另類工種”。

國外機構養老重視老年人的精神自養、共養和贍養。首先,老人應自愛自樂。正如瑞典出臺的文件《未來老人政策》所說的:“在老齡化社會,雖然政府提供了福利體系作為根本保障,但老人們在社會及家庭中主動去尋找快樂同樣必不可少。”老人自己是積極老化、活躍老化和快樂老化的主人。其次,機構養老更應重視老年人的精神共養和互養,包括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和精神融合、感情共振之樂,朋輩支持,抱團取暖,互愛同樂。最后,老年人需要精神贍養,包括社會的溫暖關懷、親人的親情關心、朋友的友情支持和愛人的愛情滋養。

我國發展銀發經濟的著力點

一是在全社會倡導學習變老,培育銀發文化。學習變老,是社會上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學習主題。在人們真正變得衰老需要照料時,國家能夠通過制度和服務,為他們提供所需要的幫助,以捍衛每一位老人的尊嚴。擁有健康時,追求價值;喪失健康時,追求尊嚴。變老(aging)是需要學習和適應的事,是每一位公民的必修課,政府在其中也應該扮演重要的角色。進入老年的人們需要提前通過學習,在生理和心理上準備好進入老年階段。此外,發揮社區作用,幫助居民學習和準備人生的這一階段。多管齊下打造適老化社會和人生,才能更好地造福民眾。

二是注重培育激活養老需求。養老需求是助推銀發經濟特別是養老產業發展的核心動能。中國老年人口的高齡化、失能化趨勢明顯,預計到2050年,80歲以上高齡人口將突破1億,約占老年人口總量的1/4,此后將長期保持在1億左右。失能和半失能人口也將從2017年約3900萬上升至2050年約8200萬。④根據《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成果》,2020年我國失能老年人達到4200萬,空巢和獨居老年人已達到1.18億。我國獨居老人比例還在繼續增加。獨居空巢老人的困難集中表現在,經濟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來自于家庭的支持減弱。社會化養老服務需求呈剛性增長,但社會化養老服務供給仍然嚴重不足。⑤

三是大力倡導發展兼具自由度和舒適度的機構居家化養老。從國際經驗看,西方發達國家從人口老齡化初期大力發展機構養老,逐步轉向“去機構化”和“機構居家化”。當前我國養老機構亟待改變自身的刻板形象和管理高于一切的模式。應大力引導發展更多關注自由度和舒適度的機構居家化養老,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精神護理和慰藉。值得注意的是,養老機構尤其是民辦養老機構面臨護理人員短缺、年齡偏大、業務水平參差不齊、流動性大等難題,這些問題亟待解決。

(作者為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

【注釋】

①陳茗:《日本老齡產業的發展及其相關政策》,《人口學刊》,2006年第6期。

②劉志強:《我國有近3億老年人,2023年老年用品市場規模達5萬億元——解難題強產業 發展銀發經濟(權威發布)》,《人民日報》,2024年1月23日。

③宋梅:《個體化時代的社區福利建設研究》,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3年。

④董碧娟:《2025年我國老齡人口將突破3億 養老服務業市場前景可觀》,《經濟日報》,2017年12月4日。

⑤王磊:《獨居老人養老問題需要全面系統的觀察與分析》,《中國社會報》,2017年8月23日。

責編/陳楠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趙橙涔]
  • <dfn id="3kwm1"></dfn>
    <dfn id="3kwm1"><div id="3kwm1"><label id="3kwm1"></label></div></dfn>

      <abbr id="3kwm1"></abbr>

      1. <menu id="3kwm1"><nobr id="3kwm1"></nobr></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