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革命文物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借助數字技術,對革命文物資源進行采集、記錄、存儲、傳播和再創造,有利于完善革命文物保護和資源整合工作、深化革命文物的價值闡釋、推進革命文物的創新運用。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應借助數字技術,賦予靜態革命文物以動態的生命力,讓人們能夠感受到革命文物背后的文化空間,充分挖掘革命文物的豐富精神內涵,讓革命文物“亮”起來、“活”起來、“熱”起來。
【關鍵詞】數字記憶 革命文物 保護利用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①深刻闡明了革命文物工作的重大意義、目標任務和基本要求,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革命文物工作的高度重視,是做好新時代革命文物工作的根本遵循。現今,如何有效地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革命文物,已經成為全面開創新時代革命文物工作新局面的重中之重。借助數字技術,對革命文物資源進行采集、記錄、存儲、傳播和再創造,能夠讓革命文物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以數字化形式重構與傳承,能夠讓革命文物“亮”起來、“活”起來、“熱”起來。
以數字技術賦能革命文物工作的價值意蘊
完善革命文物保護和資源整合工作。借助數字技術,能夠將革命文物的歷史記憶以數字化形式存儲起來,包括影像、文字、數據包等多種形式,有助于實現搶救性和預防性保護。一方面,利用紅外監測技術、在線監測技術、二維數字化技術等,可以實現對革命文物狀態的無死角監測。比如,通過安裝攝像頭等手段,可以有效防止革命文物遭到自然和人為因素的損壞,是延長其保存年限的重要方法。同時,對于存在滅失風險的、受限于材質等因素而難以傳播的革命文物,則可以運用激光掃描、結構光掃描、多圖像攝影測量等技術實現三維數據采集,最大程度地助力其永久性存檔、管理、利用及展示修復破損的革命文物,實現3D建模還原。另一方面,能夠優化革命文物的認定、定級、建賬和建檔工作,為全國革命文物大數據庫建設提供數據底座和數據中臺,同時有助于推進革命文物資源信息開放共享,助力實現革命文物數字化管理。
深化革命文物的價值闡釋。綜合運用智能導覽、虛擬漫游、增強現實、人機交互等手段,將前沿科技與革命文物有機結合,助力革命文物活化利用。一方面,可以通過智慧博物館“基礎層、技術層、數據層、應用層”的功能架構完成對革命文物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制作,實現革命文物數字化還原,推動革命文物從現實空間向虛擬空間拓展。結合聲、光、電等光影技術以及AR、AI等最新數字化呈現手段,能夠把革命文物相關的歷史遺址、遺跡、人物、事件融為一體,實現紅色元素的可視化呈現,助力從靜態到動態、從單一到立體、從單向傳播到雙向互動的發展。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文藝創作以及互聯網技術,全景、動態呈現革命文物的樣態與歷史,不斷提升傳播效果。具體來說,通過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將文化與科技融合,通過標識系統打造、文創產品開發等手段,增強遺產地吸引力。同時,通過融媒體矩陣升維為立體化、沉浸式、交互性、有代入感的傳播模式,在確保革命文物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續性的前提下,不斷增強革命文物的生命力和影響力,不斷拓展社會教育覆蓋面。
推進革命文物的創新運用。一方面,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手段,能夠構建數字虛擬人和3D數字分身,將宏大敘事與細節呈現、場景再現有機結合起來,推動從傳統教育形式向數字教育形式的轉變。即每位生命體均可創建專屬數字分身進入革命文物所屬時空,進行革命歷史的現代復現,實現與革命先烈的特殊相逢、相知、相向而行。另一方面,通過數字技術對革命文物、歷史素材、紅色故事進行多維立體宣傳,能夠提高革命文物的利用效率,降低革命文物的使用成本,特別是以AI技術作為“創造力輔助工具”,能夠創新傳承革命傳統的方式,進一步弘揚革命精神。
革命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面臨的難題
各地革命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程度不一。2018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應牢固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理念,高度重視革命文物工作,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落實保護責任,加大工作力度”。②2021年12月,國家文物局印發《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強調“各級文物主管部門要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依據本規劃細化‘十四五’革命文物工作具體任務,制定路線圖、時間表,量化考核指標,推動將革命文物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和政績考核體系”。③但不可否認,目前我國革命文物機構仍然存在因地、因文物資源而分散建設的問題,容易造成區域間、館際間的革命文物資源“壁壘”,為革命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帶來不便。一方面,各地革命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程度存在差異,相關應用系統的使用、運行、維護以及技術支持等情況也較為復雜,且大部分革命文物機構使用獨立的信息系統。另一方面,由于建設時期、建設單位、系統來源等因素的不同,導致各系統難以集中到一個統一的技術平臺、遵照統一的接口標準、建設一致的數據規范,系統間缺少數據交換和聯通,導致數據使用率較低。
對革命文物資源的文化內涵挖掘不足。目前來看,仍存在面向社會公眾的數字化創意傳播手段研究力度不夠等問題。比如,在相對閉塞的革命老區,展示手段仍以展柜、圖片等靜態方式為主,存在陳列相對固定、展示手段較為單一、互動設備較為欠缺、設施老化較為嚴重、內容單調乏味等問題。此外,隨著網絡傳播去中心化和信息海量化、碎片化等加速形成,革命文化傳播需要創新理念、優化路徑。比如,僅能看到革命文物本身及簡單的相關信息,缺乏多層次多形式的展示,難以很好地對革命文物的精神價值進行展示和傳承。
革命文物保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從學科專業、培養體系、人才活力、機構隊伍等方面進行部署,提出力爭到2025年文物科研人員數量增長25%,覆蓋多領域多層次人才。④目前我國仍存在基層文物人才隊伍力量較為薄弱的問題。一方面,從業人員素質仍需不斷提升。文物保護人才屬于一專多能的專業人才,在相關學科建設和專項培訓方面需要更加重視。另一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評價機制、激勵機制,提高行業標準化管理和用工職業化水平。
數字技術賦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路徑
完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立法工作。政策法規制度是引導、激勵和規范數字技術賦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關鍵。一是強化戰略思維,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對革命文物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制定統一的革命文物認定標準,細化完善定級制度,筑牢革命文物“應保盡保”的法治屏障。二是完善革命文物的協同管理體制機制,統籌協調有關部門力量,開展革命文物普查工作,建立國家文物資源目錄,實施好文物保護前置機制,利用數字技術為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賦能。三是建設完善革命文物認定保護體系,完善革命文物認定公布機制與分類分級保護機制,分類管理、精準施策制定革命文物數字采集技術規范,按照革命舊址、可移動實物、紙質文件材料、照片、錄音、錄像等分類制定元數據采集方案和著錄規則。
建設革命文物資源數據庫。一是建立革命文物統一的數據標準和數據定義,按照“范圍全覆蓋、數據全口徑、標準全統一”的要求,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革命文物數據資源共享利用平臺,推動建立全國革命文物大數據庫,實現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一盤棋”。二是加強各地相關部門的溝通協作,開展革命文物數字化采集工作,已完成數字化采集并符合要求的可以繼續使用,不符合要求的則可以持續完善。三是強化革命文物的展示推薦和載體創新,發揮融媒體優勢,推進“互聯網+革命文物”,對革命文物進行全景式、立體式、延伸式宣傳。
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人才隊伍建設。一是推動文物科學與技術相關學科建設,加大文理交叉的文物科技人才培養力度。比如,2023年,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文物科技創新的意見》,明確鼓勵支持有條件的“雙一流”建設高校自主設置考古學、文物與博物館學、文物保護技術等本科專業。⑤二是構建多層次、多需求的人才培養、培訓體系,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著重造就一批領軍人才、青年人才。通過“強基計劃”“國家關鍵領域戰略人才儲備招生計劃”等,加強常規增量傾斜和存量結構調整,提升文物科技創新相關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規模和質量。三是充分吸收研發型人才、積極引進管理型人才、加速培養專業技術型人才,打造一支有觀點、有思想、有干勁的專業化革命文物保護利用人才隊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近年來,我國文物事業取得很大發展,文物保護、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斷提高。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國是世界文物大國,又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文物保護工作依然任重道遠。”“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統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求我們從革命傳統中汲取力量、從革命文化中汲取滋養,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應借助數字技術,賦予靜態革命文物以動態的生命力,讓人們能夠感受到文物背后的文化空間,讓革命文物“亮”起來、“活”起來、“熱”起來。
(作者為南昌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研究員)
【注:本文系2021年江西省社會科學“十四五”基金一般項目“中央蘇區文藝作品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價值和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1KS03)、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元宇宙視域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機制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2JDSZ3046)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習近平對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 切實把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 激發廣大干部群眾的精神力量》,《人民日報》,2021年3月31日。
②《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中國政府網,2018年7月29日。
③《國家文物局關于印發〈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的通知》,中國政府網,2021年12月24日。
④《“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即將印發 首次將科技創新寫進題目》,央廣網,2021年11月3日。
⑤《中央宣傳部 文化和旅游部 國家文物局等十三部門關于印發〈關于加強文物科技創新的意見〉的通知》,中國政府網,2023年10月26日。
⑥《習近平: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人民日報》,2016年4月13日。
責編/孫渴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