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當前,我國經濟體量已達到相當水平,經濟發展已由量的合理增長向質的有效提升轉變。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廣東、上海、江蘇、遼寧等地的新質生產力實踐探索不斷豐富,在傳統產業升級、智能制造、數字經濟、綠色節能等現代化產業領域大放異彩。
抓住“新機遇”,以“創新”為原則,以“質優”為內涵,加快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是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贏得發展主動的關鍵所在,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增強高質量發展新優勢新動能的重大戰略舉措。新質生產力代表著創新、高效、綠色的生產方式,通過引入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不斷塑造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快速發展,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產業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我們必須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上有所作為且大有作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才能有效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應對國際市場挑戰、增強我國產業體系的國際競爭力。
用好“新抓手”,牢牢牽住科技創新的“牛鼻子”,探索培育科技創新策源地。高質量發展是創新驅動的發展,相較于傳統的資本與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主要依靠以技術和數據等為代表的優質先進要素。科技創新在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的同時,還推動著生產過程的智能化、標準化和高效化。廣東堅定不移地將創新落到企業上、產業上、發展上,正加快建設一個靠創新進、靠創新強、靠創新勝的現代化新廣東。上海的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的4.4%,首次躋身全球“最佳科技集群”前五名。
發展“新變量”,激活“舊存量”,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探索打造現代產業集群新高地。在實踐中,各地結合自身的科技創新資源和實力,積極制定現代產業發展規劃及其相關政策,因地制宜,明確優先發展的產業領域和區域布局,以科技創新引導優質資源要素向優勢產業和區域集聚,逐步推動現代化產業集群發展培育。遼寧獲評全國首批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貫標試點省份,培育5G全連接工廠20個、“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試點15個。江蘇強化數字經濟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實現“制造”向“智造”的轉變,全國五分之一高技術產品出口來自江蘇,江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連續3年位居全國第一。廣東積極進行產業布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1萬家,高新技術企業7.5萬家,數量均居全國第一。
搶占“新賽道”,堅持綠色發展與智能發展雙驅動,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探索建設未來產業發展的示范地。各地積極建立以節能降碳、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為導向的綠色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積極培育新興產業發展,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推動其形成未來產業發展的生態圈。廣東省實施五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計劃,超前布局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學、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今年一季度,遼寧省高新技術產品產量中,工業機器人增長8.5%,集成電路裝備增長31%,新能源汽車增長46.5%。上海在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制造上打造4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在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上打造兩個5000億級的產業集群。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發展格局以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基礎。當前,各地在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正處于十分寶貴的戰略機遇期、政策疊加的紅利釋放期、發展動能的加快集聚期,下一步在科技創新自立自強基礎上,實施產業強鏈行動,推進短板產業補鏈,傳統產業升鏈,優勢產業延鏈,新興產業建鏈,發展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戰略產業,推動產業鏈向創新化、全球化不斷躍遷,建設和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
(作者:徐曉明,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科研部中心研究室副主任)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李曉、郝澤華、蘇雁、杜倩、孟歆迪、劉習、張勝、劉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