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作為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的先進生產力,其發展離不開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各生產要素優化組合路徑的躍升。在這一時代進程中,歷經千年沉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主體維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極大地影響著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智力支撐——即人才的思想立場;在方法論維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深藏的華夏哲思為新質生產力的科研策略開展提供了系統性、創新性的思維路向;在內容維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用其浩如煙海的內容為新質生產力導向的未來產業提供了內容支撐;二者的結合也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突破對其傳播利用渠道的部分局限性。
首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質生產力生發的主體維度發揮思想引領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人才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體核心,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智力動能。對于科技發展中人才素質水平的評估,除科學技術知識儲備這一硬性指標外,還應關注其科研開展的意志立足點,即科研開展的目標取向。科學研究的開展是對現實世界的客觀解碼,然而其成果的價值指向卻具有主觀因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茍利社稷,死生以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極為強調對家國社稷的擔當與奉獻。兼具家國情懷與科學水平的人才隊伍,是高水平科研成就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新質生產力在中國沃土上迅速發展的主體支撐。要實現科技自強,實現原創性、顛覆性科學創新技術發展,加快科技領域自立創新就必須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獨屬于中國自己的自然科學體系,必須有自立自強的科研人才隊伍,而且必須擁有一批具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質的科研工作者。從主體維度出發,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家國情懷、自強不息等精神基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秉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將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
其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悠遠廣博的哲學思索,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方法論層面對科學思維的形成與研究的展開有著極大影響。新質生產力是區別于傳統的全新生產力樣態,雖然具有時代的超越性,但其發展過程仍難以抽離中華文化土壤的滋養。文化關乎國本、國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的綿延,是對既往的承襲,也是對當下的求解。對未知的探尋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命脈所在,古人對宇宙星辰的追問,對天地人關系的求索,使得獨樹一幟的東方哲學鋪陳廣延開來。中華優秀傳統哲學蘊藏著深刻哲思,其對和合圓融的強調與關注,要求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要避免觀念的局限化,強調總體性、系統性的眼光看待問題,對具體科研的展開極富方法論意義。高質量發展模式是綠色、融合的高水平發展模式,新質生產力則是綠色、生態的先進生產力。在人與自然關系的探討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講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呈現出中華文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綠色底色,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綠色底色同符合契。面對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我們應繼續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深邃的思想精髓,將其與現代科學思維相融合,推動社會生產力的持續創新與發展。
再次,在內容維度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新質生產力生成的社會趨向之下,現實與虛擬交織融合之間,人類不可避免地將步入實體與數字“兩棲”的存在狀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從中華沃土中生長的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資源,科技升級是元宇宙存在的技術鋼骨,框架之間亟需文化為載體的血肉灌注,使之生長為現實、鮮活的 “有機化存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新質生產力發展強調要布局未來產業,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哲思深遠、載體多樣、形式豐富的特點,通過數字技術鏡像,用內涵豐富、浩如煙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對現代產業的內涵化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內容供給作用。當前,以中華優秀文化為載體的旅游、創意IP等文化實體經濟發展如火如荼,游覽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美育設施成為新的風潮,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字化挖掘與轉化進程,也愈發彰顯出其在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
在信息洪流紛涌,高新科技加速迭代的當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多維作用的發揮,要求其適應數字化的時代背景,以更為便捷、全面的方式融入社會生產的各個方面。數字化的文化資源具有不受時空條件局限的傳播便利性,使得承載厚重歷史的寶貴文物信息共享更為快捷,較之實體文化資源更便于長久保存,亦更便于超越空間,在國內外更廣闊范圍內同時展開對特定文化資源的研究。利用元宇宙一類新質生產力支撐的綜合性前沿模式為載體,引領傳統文化產業升級,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數字化,易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規模化研究、產業化發展的可行舉措與重點方向。在這一進程中,有助于將馬克思主義原理中對社會發展、生產力發展理論同中國實際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對中華文化主體性的把握,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寶貴成果,也是創新驅動戰略持續化、深入化發展的重要內生力量。從文化層面推動新質生產力的構筑發展,究其根本是從抽象、精神視野,對文化資源進行現實性轉化,使文化資源與實際生產相結合,促生文化資源實際效益的提升與社會生產發展模式的進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新質生產力發展具有思想指引、方法指南、內容指向的重要支撐作用,但其作用的發揮也要求其在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加速實現自身的數字化升級,在同新質生產力的良性互動中,推動發展理念的更新、生產水平的提升與傳統文化生命力的煥發。(作者:何雨婷,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劉宗靈,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基金項目: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2024年度重大專項課題(項目號:SCJJ24ZD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