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曾經的“扁擔街”到如今的“中國童裝之都”,從曾經的“混亂工廠”到如今的“美麗街巷”,多年來,浙江湖州吳興區織里鎮始終牢記總書記囑托,不斷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形成“小城大治”的織里樣本。在織里鎮工作的這段時間,我通過深度參與治理工作,親身實踐治理方法,感悟到了不少治理之道。
用耳聽治理之道:從民生熱線到“土話”廣播
“您好,這里是3212345民生熱線,有什么能幫您的嗎?”“我店門口的水管裂了,你們快過來看一下吧!”“好的,請把具體位置報給我。”類似這樣的對話,社會治理中心每天都在發生著。在織里,“老百姓吹哨,服務隊報到”的格局已經形成,社會治理中心接線員和民生服務隊員24小時輪班值守、隨時待命,只為在第一時間傾聽和解決群眾訴求。
“最近,我又反復學習了政府工作報告。說幾句心里話,我發現大家關心的,這個報告全講到了。我再說得土一點,就是往后日子肯定會越過越好……”早上7時不到,熟悉的王金法“土話”廣播“交響曲”,奏響了一天的前調。說政策、講故事、拉家常,這個縈繞在織里人民耳邊50多年的聲音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勝法寶”。老王廣播的獨門“秘籍”是用最接地氣的鄉音,以方言俚語、順口溜的方式宣講最新政策,靈活歸納總結,力求通俗易懂,助力基層工作順利開展。在基層,我用耳朵聽到的治理之道在于要耐心接聽好每一通民生來電,及時解決好每一個民生訴求,更在于要轉化好每一則理論動態,宣傳好每一項民生政策。
用眼看治理之道:從一站式受理到品牌調解室
“有家公司欠我一筆貨款,聯系不上老板了,你們能幫忙解決嗎?”一大早,織里鎮商事糾紛調解中心的受理窗口就出現了一個焦急的身影。“你先別急,我來幫助聯系。”調解中心專職商事調解員倪老師勸慰道。之后,倪老師以中心名義聯系上了對方,并就貨款問題進行調查和調解,最終雙方達成了協議。織里因童裝而興,以童裝而名,現有大大小小的童裝經營主體1.4萬余家,經營過程難免產生些小困惑、小摩擦,集合了調解、公安、司法、市場監管等力量的企業服務中心就是織里一站式解經營戶之憂、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的有力一招。
“老鄉,你們先平復一下心情,這個事情我一定幫你們調解好。”在社會治理中心的調解室常常能看到平安大姐徐維麗調解的身影,平安大姐的調解法寶就是“用情”,用“他鄉遇故知”的情義化干戈為玉帛,疏通新老織里人的煩心事、糟心事,讓新老織里人的關系越來越融洽。在織里,像“平安大姐”這樣的品牌調解工作室還有很多,有擅長調解家庭情感糾紛的吳美麗工作室,有以“服務老兵、服務群眾”為主要內容的老兵驛站,還有“商人糾紛商會解,行業糾紛行業解”的商協會工作室,這些工作室共同構建起了織里多元解紛體系。在基層,我用眼睛觀察到的治理之道在于要嚴謹調查每一起涉企問題,細致梳理每一份指導意見,更在于要將心比心對待每一位來訪群眾,以心換心調解每一個矛盾糾紛。
用腳尋治理之道:從企業到千家萬戶
“老板,這個滅火器過期了,得換了,不然一旦出現火情,是很危險的。”“車間里可不能再抽煙了。”在織里,128名網格員,200余名安監員會常態化深入園區企業、沿街商戶開展安全生產“拔釘除患”行動。大排查、大走訪、大整治行動始終堅持憂患意識、底線思維,堅守安全紅線,筑牢安全底線,夯實平安之基,以久久為功的韌勁將安全隱患和糾紛苗頭排查見底,全力守護45萬新老織里人的平安幸福。
“今天周三,去社區看看。”200余名織里機關干部都已經養成周三主動到聯系的村社轉轉、跟群眾聊聊的習慣,干部們緊盯各類包括盲道被擋、小區停車難、沿街路燈暗、河堤護欄缺失等民生問題的解決進展和項目落實情況,并不斷在走訪中發現問題、了解問題、記錄問題,納入民生清單。“周三大走訪”將“民生清單”變為百姓“幸福禮單”,為民生“加碼”、為幸福“加速”、為生活“加溫”,用“小切口”帶來“大變化”,用“小成績”撬動“大作為”。
在基層,我用腳步丈量到的治理之道在于要走遍轄區的每一家企業、每一戶人家,排查清每一個市場主體,更在于要及時發現每一個風險苗頭,消除掉每一個安全隱患。
作為一名選調生,我非常榮幸能夠來到基層第一線的綜治崗位鍛煉。這段時間,我直觀地感受,在平安浙江政策指引下,織里“由亂到治”的華麗蝶變,也感悟到了不少背后的治理之道。未來,我將厚植為民情懷,勇擔時代使命,把日常工作的“小事情”融入基層治理的“大格局”,全心投入平凡崗位,將最新治理之策落實到基層一線。(作者:沈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