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強調,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造,關鍵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強調“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新時代進一步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必須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促進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我們黨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又一重大推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開啟了政府和市場關系的實踐探索。黨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從黨的十四大以來的20多年間,對政府和市場關系,我們一直在根據實踐拓展和認識深化尋找新的科學定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黨的十九大再次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黨的二十大強調“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修改為決定性作用,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邁出新的步伐,為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指明了方向。
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的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使我們不斷深化了對政府和市場關系的認識。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新發展階段我們黨與時俱進領導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建設偉大實踐的理論結晶,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重大理論創新,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新突破,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理論依據,明確了基本路徑。
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濟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求我們必須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好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有利于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求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構建需要通過市場機制推動創新主體多元化,在發揮國有經濟創新作用的同時,通過市場引導民營經濟發揮獨特優勢,促進科技成果更好轉化為經濟增長動力。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和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的實施需要在市場促進效率基礎上,政府通過調節和引導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制定差異化的區域發展戰略,實現區域之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需要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充分發揮作用和高效的市場監管體系,實現產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特別是加快國內制度規則與國際接軌,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市場化改革。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需要市場機制將綠色發展的各個利益主體聯系起來,以綠色消費帶動綠色生產,從而促進綠色科技創新,政府則實行人與自然和諧、生態與經濟協調的綠色管理。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有利于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有利于提升資源配置的效率,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主體,能夠有效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推動要素的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帶來生產效率的提升和生產技術的創新,推動供給更好適應需求的變動,實現供求之間更高水平的均衡。同時,市場并非萬能,具有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外部性、公共產品缺失等問題,這就需要政府進行必要的干預和調節。有為政府通過完善市場機制,化解經濟結構性失衡問題。通過加強宏觀調控,推動經濟的穩定協調發展。通過監管和調控,防止市場出現過度熱炒和泡沫化現象。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有利于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特征,就是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要求把國家安全貫穿到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同經濟社會發展一起謀劃、一起部署,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高水平安全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根本條件,必須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捍衛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只有實現高水平安全,才能為高質量發展創造和諧穩定的內外部環境,廣大人民群眾才能集中精力為推進國家各項建設事業向前發展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要求我們一方面必須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提高對市場規律的認識和駕馭能力,讓市場在能夠發揮作用的領域充分發揮作用,推動資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提升經濟運行質量。另一方面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通過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放管服”改革,促進各類新經濟加快成長。暢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促使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和空間布局更加合理,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有利于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進一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既需要政府超前規劃引導,也需要市場機制調節企業等微觀主體不斷創新,只有堅持政府和市場有效配合,使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協同發力,才能激勵創新、提高生產要素配置效率,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持續推動力。市場機制是推動創新活動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創新的重要驅動力,也是各類優質生產要素向先進生產力順暢流動的必要保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改進生產要素配置方式并加強科技創新。要堅持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組織科研力量對核心技術進行攻關,以重大項目帶動科技創新。要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構建政府、科研機構、企業三位一體的協同創新體系和平臺,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要以市場需求牽引創新方向,推動創新成果及時應用到產業中,形成創新鏈產業鏈的良性循環。要營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政策環境,讓企業敢于持續投入創新。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
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我國經濟發展獲得巨大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我們既發揮了市場經濟的長處,又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新時代要求我們必須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的作用,努力讓“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有機統一、相互促進。
深刻認識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把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交給市場,把政府不該管的事交給市場,讓市場在所有能夠發揮作用的領域都充分發揮作用,推動資源配置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高標準市場體系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障市場有效運行的重要基礎。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要不斷夯實市場體系基礎制度,在全國層面建立統一的制度規范,構建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體系,充分發揮競爭政策的基礎性作用,以此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暢通經濟循環,營造各類市場主體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參與競爭,同等受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通過高標準的市場體系,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動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要堅持平等準入、公正監管、開放有序、誠信守法,暢通市場循環、疏通政策堵點,提升市場監管服務的規范化和便利化程度。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嚴格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堅持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健全公平競爭制度監督實施機制,增強剛性約束。全面推進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引導勞動力要素合理暢通有序流動,發揮資本帶動各類生產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紐帶作用和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積極作用,健全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充分發揮市場通過價格信號調節供需,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不當干預,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企業的創新創造提供更好的制度環境和融資環境,積極培育發展新動能,提升國內市場的效率和供給質量。
深刻認識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強調,“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加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要轉變政府職能,厘清市場與政府的邊界。我國政府既是社會公共事務和社會經濟活動的管理者和參與者,又是廣大人民利益的根本代表。要把我國顯著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通過國家戰略、發展規劃、法治政府、社會治理、民生保障和相應政策體系,發揮好政府作用,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用“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明確政府權力邊界,尊重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一般規律,最大限度減少對微觀事務的管理,避免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的情況。政府需致力于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性,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就業、產業、投資、消費、環保、區域等政策緊密配合,創新和完善政府宏觀調控體系,發揮好政策的組合效應,統籌穩增長與防風險的平衡性,強化政策評估,重視預期管理,加強市場監管,保障公平競爭,優化公共服務,以及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完善擴大投資機制,支持擴大內需和外需,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提升經濟治理效能,促進共同富裕。
(作者:北京工商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教授)
責任編輯:孫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