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飛天,圓夢蟾宮。6月25日,嫦娥六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在探月工程走過的第20個年頭,嫦娥六號如一顆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的黑暗角落,再次將中國的名字鐫刻在人類探索月球的壯麗史冊上。
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偉大事業。20年風雨兼程,從奔月在即到蟾宮尋寶,從錯失浪潮到全球領跑,九天攬月背后蘊含的“追逐夢想、勇于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精神富礦,是對探月工程不斷刷新記錄、期期碩果累累最好的回答。
追逐夢想、砥礪前行,印跡中記錄堅實步伐。回望當年世界各國公布的探月計劃,或失敗、或夭折、或延期,只有中國一棒接著一棒干,以“繞、落、回”的合理部署,一步一個腳印實現既定目標。六戰六捷奠定的理論基礎和實戰經驗,在軌“等候多時”的鵲橋二號架起通信橋梁……嫦娥六號凱旋的背后,是20年堅持辦好一件事的執著,是千萬航天人用腳踏實地的沉穩,托舉起億萬人民仰望星空的夢想。“為者常成,行者常至。”無論是抓改革、促發展,還是謀創新、護安全,很多事業的推進都難以畢其功于一役,需要邁穩步子、久久為功。凡是有利于黨和人民的事,我們就要拿出“啃骨頭”的韌勁和“釘釘子”的鉆勁,一干到底、善始善終、善作善成,更好肩負起新時代的職責和使命。
勇于探索、敢為人先,風雨中譜寫創新新篇。“我們走的是一條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這是一條必由之路,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下去。”自立項開始,探月工程就朝著一系列核心技術“正面攻堅”。在這條中國特色探月路上,技術和方案都是“中國牌”、原材料國產化率達95%以上。首次地月中繼通信、首幅全月地質圖、首次月背“挖寶”采樣……一個又一個首次的背后,是中國航天人勇于探索的豪情和敢為人先的銳氣。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開啟新的創新周期,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一招”,尤其需要以探月精神為引領,瞄準高水平自立自強,勇攀科技高峰,扭轉部分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將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越走越寬廣。
協同攻堅、團結克難,時光中見證磅礴力量。“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航天事業是“千人一枚箭、萬人一桿槍”的集體事業。探月工程作為復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共有全國航天、電子、核工業等領域2000多家單位、約10萬名科技工作者參與研制,每一個大膽設想、每一次成功實施,都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協同攻堅、團結克難的結果。正是循著這條邏輯,在新型舉國體制的推動下,我國在航空航天、深地深海探測、超級計算機、量子信息、核電技術等領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力量源于團結,我們要從探月精神中錘煉“會團結”的真本領,在深入群眾的躬身實踐中,把工作做到人民群眾心坎上,匯聚眾人之智、用好眾人之功,形成“眾人開槳劃大船”的強大合力。
合作共贏、包容互鑒,征途中彰顯強國擔當。“閉門造車”只會導致技術水平固步自封、“脫鉤斷鏈”只會阻礙全球科技竿頭日上,中國從不“建墻”,而是一直“開窗”,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進科技創新,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自2004年實施以來,探月工程始終堅持合作共贏的航天理念,在外空領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超過19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合作,先后簽署23份國際合作協議或諒解備忘錄,聯合多國共建國際月球科研站,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推動太空探索全球合作。“不拒眾流,方為江海。”站在歷史新起點,我們要從探月工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本著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精神,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同全球伙伴一道踏浪前行,攜手奔向“美美與共、互相成就”的未來。(作者:王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