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教育強國·教育筆談】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世界強國無一不是教育強國,教育始終是強國興起的關鍵因素。當前,世界格局深刻調整、教育模式深刻重塑、創新范式深刻變革,強國建設對教育、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前所未有,高等教育必須勇擔使命、敢闖敢創,以更大擔當、更大作為全面彰顯龍頭引領作用。新時代新征程,高校要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戰略部署,聚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堅持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大力解放思想,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設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世界一流大學。
1、筑牢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
歷史和實踐證明,我國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黨的全面領導是最大優勢和根本保證。高校必須縱深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深入探索高質量黨建引領一流大學建設的新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建設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必須以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為根本保證。”新時代新征程上,高校必須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以自我革命精神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強化“兩個確立”“兩個維護”制度保障,健全黨中央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機制,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不斷提高黨員干部、師生員工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創造性推動黨的建設和事業發展“一融雙高”,以黨的全面領導引領踐行“四個服務”,扛起教育強國使命。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高校要深入探索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機制,加快構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課程教材體系,守正創新打造思政“金課群”;要深化“三全育人”,著力打造高素質專業化輔導員隊伍,貫通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網絡思政與日常思政、學生思政與教師思政,塑造潤物無聲的“大思政”生態;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以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廣大師生永遠聽黨話、跟黨走,確保黨的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后繼有人。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高校要增強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推動黨建工作和業務工作在目標使命、制度機制、組織隊伍、平臺載體等方面互融互促,同時,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健全重要事項政治把關機制,推進議事決策規范化科學化,完善協同共治格局。要創新黨組織發揮作用的機制,建立功能型黨支部,在科研平臺、學術團隊、工程項目、學生社區等載體上搭建黨員崗位建功平臺,全力支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2、聚集人才和大師,建設人才高地
國勢之強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學。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人才匯聚的集中地,必須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造就、吸引集聚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育才造士,為國之本。高校要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刻認識拔尖創新人才作為國家和民族持續發展的戰略支撐的迫切要求、重要內涵,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堅持“五育并舉”,探索完善“招生—培養—就業—發展”聯動的學科專業育人體系,推進交叉培養、本研貫通培養,創新科教產教協同育人機制,積極以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數智化轉型,全面搭建高質量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培育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在此方面,山東大學堅持把培養“最優秀的本科生”和“最具創造力的研究生”作為核心育人理念,打造以“六院一堂”為引領的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在培養富含“家國情懷、擔當精神、崇實品格、創新素養”山大基因的卓越人才上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無論是建設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世界一流大學,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都離不開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高校要堅持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遵循教育規律和教師成長發展規律,以強化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師風建設為首要任務,以提高教師專業素質能力為關鍵,培養更多“四有”好老師,更多“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科研創新能力、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的師資保障。
全部科技史都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高校要聚焦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持續深化人事人才體制改革,優化杰出人才體系,完善“大師+團隊”建設模式,健全分類考核評價體系,全面實施代表性成果評價,大力推進團隊評價、長周期評價、交叉學科評價、國際同行評價,切實培養和延攬大學者,關心和扶植“小人物”,匯聚和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山東大學持續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健全考核評價體系,完善分類成長階梯,量身打造人才政策特區,在激發人才和團隊干事創業活力、打造戰略人才梯隊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3、深度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建設科創高地
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必須加快構建與國家和區域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現代化學科體系、有組織科研體系和技術轉移轉化體系,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新動能,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給予更高質量的支撐。
學科建設作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推進的重要載體,是一流大學事業發展的根基。高校要正確處理守正與創新、優勢與特色、有所為與有所不為的關系,圍繞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需要,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創新組織機制,破除學科壁壘,主動推進學科更新換代,整合改造老化學科和學科方向,積極布局國家緊缺的新興學科和研究方向,在動態調整和優化學科設置中,大力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加快形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優勢學科群。近年來,山東大學聚力推動學科升級換代,通過優化完善目標導向、任務導向的學科資源統籌配置機制,力爭做大做強優勢特色學科。
高校要聚力原創性顛覆性創新,牢牢把握科技創新這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聚焦大信息、大能源、大健康等戰略必爭領域,主動適應國家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統籌自由探索和有組織科研,打造基礎研究特區,建設高能級科研平臺體系,統籌推動校地企創新資源深度融合,健全以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為核心的科技評價機制,不斷產出更多“從零到一”“從一到百”的突破性成果,當好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軍。山東大學主動“揭榜掛帥”,積極承擔億元級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攻克碳化硅晶體生長、隧道突水突泥災害防控等多項關鍵領域“卡脖子”難題。
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展中成長起來的。高校要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深度對接國家重大戰略,持續抓好“兩個先行先試”,打造“組織為要、貢獻為上”社會服務模式,加快建設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建強國家大學科技園,打造高水平智庫體系,積極服務國家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在高質量服務強國建設中激發世界一流大學發展新動能。就山東大學而言,服務山東戰略就是服務國家戰略,構建“立足山東、面向全國”服務布局,著力打造社會服務“山大系”品牌,全力推動學校改革發展與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同向發力、同頻共振,是山東大學矢志不渝的追求。
4、著力推動“兩創”,建設文化高地
文以載道,文以化人。高校作為思想文化高地,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踐行“兩個結合”,奮力成為“傳承創新、斯文在茲”的時代文化燈塔。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高校要不斷強化文化傳承創新基本職能,堅持以“第二個結合”引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奮力擔當文化“兩創”領航者,推動“兩創”成果更富時代性、民族性和世界影響力,更好地為社會發展進步和創造美好生活提供豐富滋養,不斷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堅實支撐。山東大學立足齊魯地域優勢,充分發揮中國古典學術優勢,積極承擔國家重大文化工程,如全球漢籍合璧、《永樂大典》存卷綜合整理研究、中華文明探源、考古中國等,不斷以優質“兩創”成果服務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高校要爭當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的主力軍、先鋒隊,在觀照中國與時代中,融通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奮力提升自主知識體系建構貢獻度,著力產出一批有思想力量和現實力量、能夠引領文明建設的重磅學術成果,以高度學術自覺深化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研究闡釋,切實服務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建構。山東大學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重要回信精神,發揮“文史見長”優勢,重點建設“中國語言文學與中國古典學術”一流學科群,打造以《文史哲》為引領的一流人文社科期刊方陣,在科學闡釋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中培育“山大學派”。
開放包容始終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也是文化自信的顯著標志。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在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要自覺做融通中外的文明使者,奮力推動文明交流互鑒,通過國際教育、學術交流、科研合作等方式,服務國家對外開放大局;主動搭建廣闊交流平臺,積極拓寬交流領域,不斷深化交流機制,培養更多具有全球勝任力的人才和知華愛華的國際漢學家,為推進民心相通、文明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大力量。山東大學注重發揮孔孟之鄉的文化優勢和儒學研究領先的學術優勢,加強國際儒聯山大研究基地和儒家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深度參與國際孔子文化節、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等重大平臺建設,持續奏響文明交流山大“韶樂”。
(作者:任友群 李術才,分別系山東大學黨委書記、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