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經濟發展進程中,我們要不斷為民營經濟營造更好發展環境”“要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破除制約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制度障礙”……為激發民營企業活力創造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國家在致力營造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很多行業的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被打開”……春江水暖鴨先知,發展環境如何,民營企業家們的感知最為直接。
2012年底全國共有民營企業1085.7萬戶,2024年5月底達到5517.7萬戶,10余年間增長超4倍,在穩定增長、科技創新、就業創業、改善民生、開拓國際市場等方面的貢獻日益突出。
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為民營企業厚植發展沃土。民營企業把握機遇、向“新”求“效”、向“高”求“質”,充分展現活力韌勁,成為中國經濟應對起伏變化的一抹亮色。
頂層設計增動力
“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為新時代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作出頂層設計。
“《決定》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進一步豐富了‘兩個毫不動搖’內涵,對民營經濟改革發展具有標志性意義。”在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高級專家羅貞禮看來,民營企業一直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受益者和推動者,圍繞民企發展作出一系列改革部署,是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要求,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現實所需。
彼時,經過改革開放35年高速發展,我國市場化程度大幅提高,民營企業成為穩定經濟的重要基礎、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金融發展的重要依托。隨著外部環境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亟需解決市場秩序不規范、生產要素市場發展滯后、市場競爭不充分、存在一些隱性壁壘等問題,為民營企業發展開拓更大空間。
《決定》作出一系列新論斷:“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
“這是黨中央高度重視民營經濟、支持民營經濟走向更廣闊舞臺的體現,是民營企業家群體越來越受到尊重的體現,鼓舞著我們增強責任感、使命感、擔當感。”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在堅持基本經濟制度上的觀點是明確的、一貫的,而且是不斷深化的,從來沒有動搖。黨的十九大把“兩個毫不動搖”寫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黨的二十大強調,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各類重大會議中,都不乏對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論述,為優化營商環境、解決企業發展中的困難發揮了指南作用。”羅貞禮說。
從中央政治局會議到民營企業座談會,再到一次次的地方考察,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反復強調民營經濟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我國民營經濟只能壯大、不能弱化,不僅不能‘離場’,而且要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我們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沒有變,我們致力于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沒有變”……
這是站在更高起點謀劃民營經濟領域改革的根本遵循,為各項改革舉措的深入推進提供了重要動力。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上升,下行壓力有所加大。過去支撐民營經濟長期增長的勞動力、土地等要素優勢發生變化,“鋪攤子”“上規模”的粗放模式不適應高質量發展需求,企業經營困難增多。這些都是前進中必然遇到的問題,也需要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開放加以破解。羅貞禮表示,民營企業量大面廣,政策執行并不容易,要下功夫細化落實。但無論如何,用足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才能變壓力為動力,實現難中破局。
改革激發動力,民營企業小步快跑。從數量上看,截至2023年底,民營企業占企業總量比重達到92%以上;從質量上看,2023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調研分析報告顯示,民營企業500強入圍門檻達275.78億元,十年來保持了連續增長勢頭。
政策加碼見成效
2023年7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印發,從發展環境、政策支持、法治保障、社會氛圍等方面提出31條具體舉措,為民營企業做大做優做強創造更好條件。
“部署全面、具體、周密,體現了對民營企業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對民營企業發展遇到的問題不回避、不遮掩”“給我們帶來極大鼓舞”……這一文件在民營企業家群體中引發熱烈反響。
此前十年間,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稅務總局等部門通過走訪、座談等方式,多方了解并推動破解民營企業面臨的突出問題。擴大民企融資、強調產權保護、促進公平競爭、弘揚企業家精神、構建親清政商關系……諸多細化、務實的舉措接連出臺。
——穩企安企,法治環境不斷優化。
法治具有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十年間,有關部門不斷完善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制度,全面清理不平等對待企業的法律法規政策,持續健全充分聽取民營企業意見的立法工作機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修訂,增設“權益保護”專章;《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對企業反映強烈的痛點難點堵點作出系統規定;“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保護民營企業發展”專項督察切實推動政策落地。
“民營企業發展法治環境在持續優化。”91科技集團董事長許澤瑋表示,以依法規制網絡侵權行為、優化營商網絡環境為例,中央網信辦專門召開企業座談會,國家網信辦組織開展專項行動,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典型案例,這些部署都是國家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合法權益的強烈信號。
——公平競爭,市場環境更有秩序。
全面深化改革,關鍵之一是要進一步形成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決定》強調,消除各種隱性壁壘,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具體辦法。黨的二十大強調,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優化營商環境。
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加快實施,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加快廢止,民營企業在多個領域取得突破,杭紹臺鐵路、杭溫鐵路、舟山綠色石化基地、三澳核電等一批民營企業參與的標志性項目落地。
“我深刻感受到很多行業的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被打開,市場準入機制不斷完善,堅定了我們深耕鐵路領域的信心。”復星國際副總裁、復星基礎設施產業發展集團董事長溫曉東告訴記者,復星參與投資建設的我國首條民營控股高鐵“杭紹臺鐵路”自2022年初開通以來,兩年多來累計運送旅客近3000萬人次。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明確支持放開民營企業市場準入的行業中,民營經濟主體占比逐步提升,2024年5月,電力、熱力、燃氣、水生產和供應業占比升至67.1%,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占比升至97.2%,金融業占比升至40.4%。
——紓困解難,問題導向成效彰顯。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出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
越是直面問題的政策設計,越能為民營企業帶來獲得感。以幫企業省錢為例,2023年,民營經濟納稅人在稅費優惠政策中受益明顯,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16864.6億元。
進出口方面,一系列政策持續增強民營企業鏈接全球市場的能力。“船邊直提”“抵港直裝”等便利化措施試點范圍不斷擴大;推動實施出口退稅報關單、發票信息“免填報”;進一步擴大主動披露政策的適用范圍……每一環節的便捷都可以量化成企業的真金白銀。
全國工商聯2023年度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調查結果顯示,超九成樣本企業認為,過去一年我國營商環境有所改善,要素、政務、市場、法治、創新五大環境評價得分均呈上升趨勢。
羅貞禮認為,從中央到地方,各項政策通過統籌部署、上下聯動,使改革化解了部分結構性問題,確保全面性;通過突出重點、系統集成,使改革避免碎片化問題,確保連續性;通過督察落實,有效防止改革進入空轉,確保可操作性。
激發活力強韌性
政策紅利加速轉化為民企發展動能,民營經濟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多項經濟發展指標保持高于全國平均增長水平的良好態勢。
民營企業技術含量不斷提升,在新興產業發展中發揮著主力軍作用。高技術制造業占比達90.2%,高技術服務業占比達93.3%,“四新經濟”占比達93.4%,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占比達94.6%。
“我們集團科技投入保持50%以上增長,已有一批應用技術、研發技術突破‘卡脖子’問題,市場占有率與全球競爭力持續提升。”徐冠巨說。
民營企業挑起外貿發展大梁,占據進出口“半壁江山”。2013年,民營企業進出口1.39萬億美元,占進出口總值的比重為33.3%。到2023年,我國有進出口記錄的民營企業達到55.6萬家,合計進出口22.36萬億元,占進出口總值的53.5%,拉動整體進出口增長3.2個百分點。
“我們公司長期堅持‘自主研發、自主品牌、自建渠道’的海外經營模式,業務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截至2023年末,境外市場營收占比超九成。”萬興科技副總裁朱偉說。
2023年,我國日均新設企業2.7萬戶,其中大部分為民營企業。相較于改革開放前30多年的迅猛發展,對比近年來外部環境的復雜嚴峻,這一增長來之不易。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增長,面對各種不確定性,民營企業家顯現出對機會的高度洞察力和捕捉力,以及經受考驗的韌性和應變能力。
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發市場蘊藏的活力。市場活力來自于人,特別是來自于企業家,來自于企業家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要筑牢依法合規經營底線,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做愛國敬業、守法經營、創業創新、回報社會的典范。
前進中的困難、成長中的煩惱,一定能在發展中得到解決。“越是面臨挑戰,越要堅定信心;越是爬坡過坎,越要抖擻精神。”徐冠巨說。
為民企發展注入信心動力
本報評論員
如何更好推動民營企業發展?采訪中,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回答是,既要關心你飛得高不高,更要關心你飛得累不累。
這句話放在政府部門和民營企業之間,既表明蘊含的關愛和期盼,也用樸實的話語講出了政府部門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考量和思路。
民營經濟只能壯大,不能弱化。近年來,民營企業在多個領域表現亮眼。國家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中,民營企業占比不斷提高,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里95%左右是民營企業。自2019年民營企業首次成為我國第一大外貿經營主體以來,其貢獻量逐年上升。一些首次進入交通運輸、電力熱力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民營企業,實現了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共贏。
關心民營企業飛得高不高,要在民企起飛加速的關鍵時刻加把油。
在民營企業技術研發產生成果時,加大政府采購力度,發揮首臺(套)保險補償機制作用,支持創新產品迭代。在民營企業“走出去”拓展海外業務時,指導支持民營企業防范應對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長臂管轄”等挑戰。在民營企業需要更大發展空間時,加快破除隱性壁壘,支持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幫助打破成長天花板。
關心民營企業飛得累不累,要在民企發展需要時托好底。
當前,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仍在上升,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民營企業僅憑自身能力難以全盤應對,經營中存在一些困難挑戰。為此,要發揮財政資金直達機制作用,推動涉企資金直達快享,減輕民營企業經營壓力,助企輕裝上陣。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批駁澄清否定、弱化民營經濟的錯誤言論與做法,營造良好法治環境、輿論環境,讓民營企業卸下心理負擔。全面推行公平競爭政策制度,把對各類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實到位,鼓勵民營企業敢闖敢干。
企業訴求千差萬別,“飛得高”與“飛得輕松”各類需求交織錯雜。要做到這兩點“關心”,考驗著相關部門的智慧和能力。不斷建立完善常態化溝通機制,通過宏觀統計監測、針對性座談調研等多種方式,了解民營企業的性質規模、發展階段、經營狀況等,既掌握共性問題,又摸清個性需求,因企制宜、分類施策,就會使政策舉措效益最大化,把紅利精準送達目標企業。
涉企政策原則性較強,為避免淪入空轉,要對執行情況跟蹤問效、督察考核,確保政策從“紙面”落到“地面”。民營企業“飛行高度”上升了多少,“飛行負重”減輕了多少,要用實踐來檢驗、用事實來說話。加快調整改進難以落地、不合時宜、走樣變形的政策內容,捋順政策邏輯,增強政策制定的協調性、一致性,真正在環境上解壓、幫扶上解渴、發展上解憂,為民營企業走向更廣闊的舞臺注入信心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