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回應了國際社會增進文明對話交流、促進文化繁榮發展的共同訴求,有助于提升中國國際傳播影響力,彰顯大國責任擔當。全球文明倡議國際傳播的主要成效體現在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造文化交流品牌,以及深化人文交流對話。同時,其也面臨傳播主體協同不夠、傳播話語較為單一、落地形式不夠多元、傳播效果存在地域性差異等問題。未來需要完善機制建設,統籌構建全球文明對話網絡;深化內容內涵,系統提煉中華文明精神標識;拓寬路徑渠道,不斷創新交流對話形式;調動各主體潛能,充分發揮關鍵資源優勢;加強區域國別研究,有效提升國際傳播的針對性。
【關鍵詞】全球文明倡議 國際傳播 新成效 新進路
【中圖分類號】D8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11.004
【作者簡介】于運全,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院長、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國際傳播、文化軟實力。主要著作有《全球民意調查中的中國形象》(合著)、《中國對外傳播的變革與發展——〈對外傳播〉20周年文選》(編著)、《中國共產黨國際形象研究》(主編)等。
2023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以及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全球文明倡議是繼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后,新時代中國為人類妥善應對全球性挑戰提供的又一中國方案。自提出以來,全球文明倡議的內涵愈加充實完善,舉措愈加走深走實,各方參與積極性不斷上升,國際社會反響越發熱烈,為促進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和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起到了重要作用。[1]
全球文明倡議的國際輿論反響
全球文明倡議自提出以來,引發了國際社會的積極反響、全球媒體的廣泛報道,以及國際輿論的持續關注。截至2024年3月15日,據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國際傳播大數據智能服務平臺統計,全球文明倡議提出以來,海外媒體相關報道達2000多篇,涵蓋英、中、法、意、德、日、韓等近20個語種,其中英文報道量居首位,遠高于中文、阿拉伯語、法語等其他語種(見圖1),就地區而言,歐洲國家對全球文明倡議的關注度較高。
圖1
全球文明倡議提出后,海外主流媒體和政要、專家、學者積極對倡議進行解讀并作出積極評價,“世界文明多樣性”“人文交流合作”“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等倡議核心理念成為相關報道的高頻詞(見圖2)。全球文明倡議蘊含的世界性胸襟、多樣性思維和合作性理念,一經提出便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引發國際輿論強烈共鳴,全球文明交流互鑒的價值被不斷擦亮。各國政要、專家、媒體、智庫從多方面積極解讀倡議的內涵與意義,期待中國與世界共同開創國際關系新局面。
圖2
突破了“文明沖突論”等錯誤認知,充分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國際輿論普遍認為,全球文明倡議不將自身價值觀和模式強加于人,不搞意識形態對立,充分尊重文明多樣性,體現了文明的包容性。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有助于各國在尋求適合本國發展方式的同時維護自身獨特的文明與文化。與此同時,倡議提出的四個“共同倡導”對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義。《巴基斯坦觀察家報》認為,倡議中關于“共同倡導”的表述體現了不強加于他人的文明觀,這種做法符合社會主義原則。資本主義文明觀經常兜售符合自身利益的意識形態,而全球文明倡議旨在尋求提供一個支持公平發展和社會正義的替代方案。[2]
推動了文明互鑒和文化合作,為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中國方案。全球文明倡議順應時代潮流,提出了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中國方案,為交流合作搭建了新平臺,有助于深化各國文明交流互鑒,為加強中國與各國之間的技術合作和科學文化交流創造了更多可能。西班牙共產黨主席何塞·路易斯·森特利亞認為,如果文明之間能夠互相包容、理解,和平就能存在;如果能夠從其他文明的角度看問題,世界就會更加多彩與和睦,因此,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正當其時。[3]國際問題專家迪亞洛在馬里《發展報》發表文章,肯定全球文明倡議為推動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貢獻了中國智慧,為各國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選擇。[4]
體現了全人類共同價值,拓寬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路徑。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全球文明倡議在推動人類文明發展和進步方面具有積極意義,為實現全人類共同繁榮提供了實踐路徑,為各國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提供了更多啟發。全球文明倡議體現了中國的文明觀,為世界各國打破文明隔閡、化解地區爭端提供了有益借鑒。[5]白俄羅斯外交部亞非拉美總局亞太局副局長謝紐塔認為,全球文明倡議旨在拓展人文領域合作渠道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有利于各國加強國際合作和克服全球挑戰,構建更加穩定和諧的國際社會。[6]蘇丹前駐華大使加法爾·卡拉爾在其文章中指出,全球文明倡議有助于促進不同文明和諧共生,造福人類與自然,推動世界和平,營造不同文明、不同國家和平共處的良好環境。[7]
回應了國際社會的迫切訴求,對“全球南方”國家吸引力十足。全球文明倡議回應了各國的共同訴求,尤其是引發了“全球南方”國家的強烈共鳴。日本《朝日新聞》認為,近年來,中國提出區別于美歐主導下的國際秩序理念,相繼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等世界級的政治構想,飽含大國自豪感,對“全球南方”國家的吸引力不斷增強。[8]《巴基斯坦觀察家報》指出,全球文明倡議是對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的進一步深化,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盡管各國歷史文化各異,政治制度、發展階段不同,但和平穩定、正義公平、自由民主、繁榮發展是人類共同的理想,也是各國共同的訴求。[9]《新加納報》刊登的加納智庫非中政策咨詢中心執行主任保羅·弗林蓬的文章稱,全球文明倡議真誠呼吁廣泛開展不同文明間的溝通交流,以包容互鑒促進人類文明進步。這個實用、持久的宏大倡議充分滿足了國際社會的迫切需求。[10]
提出恰逢其時,將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部分外媒和專家學者將全球文明倡議同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視為“中國國際秩序構想的三大重要支柱”,“三大倡議”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相互依托,將追求進步、和平和發展作為永恒主題,是對人類實現共同繁榮的新探索。美國《華爾街日報》認為中國用“三大倡議”拓寬了各國對世界的見解。[11]孟加拉國《新時代》日報網站刊文指出,全球發展倡議強調包容性和獨立性,注重解決國家內部及國與國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旨在增強人民安全感,促進人類社會全面發展,提倡尊重文明多樣性并承認各方的發展權利,有效回應了國際社會的迫切需求。[12]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榮譽教授、澳大利亞聯邦人文學院院士馬克林表示,在迫切需要合作應對全球性挑戰的當下,全球文明倡議更加富有價值,有助于推動人類社會進步。[13]
全球文明倡議國際傳播的主要成效和制約因素
自提出以來,全球文明倡議從理念到實踐,通過高訪外交、活動舉辦、媒體報道、研討交流、文化產品賦值等形式得到了廣泛傳播,傳播取得了可喜成績。總體來看,全球文明倡議國際傳播的主要成效有以下四點。
搭建不同傳播平臺,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我國秉持“大文化”傳播理念,不遺余力地為不同文明平等對話搭建平臺,打破交流壁壘,在對外交往中不斷融入中華文化內涵,突出文化傳播重點領域和重點群體,旨在提升文化傳播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促進不同文明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截至2023年9月,我國已經建立中俄、中美、中英、中歐、中法、中印尼、中南非、中德、中印、中日等十個國家或地區間的人文交流機制,[14]與157個國家簽署了文化、文物、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協議。[15]文旅部絲綢之路“五大聯盟”成員單位已有562家,其中包括72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326個文化機構。[16]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共有13個成員國。[17]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數十家海外平臺合作,實現了國際頻道信號全球覆蓋,海外用戶數超6億。[18]教育部深入推進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實驗區建設,組織實施系列人文交流項目,不斷促進中外教育合作和青少年人文交流。[19]
精心策劃傳播內容,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國國際傳播充分挖掘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綜合運用重大賽事、社交平臺、影視、圖書、數字文化等多種文化載體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度重視全球文明倡議和中華文明故事的對外報道和全媒體宣介,通過國際化表達、清新化敘事、柔性化傳播,不斷深化世界民眾對中華文化的包容和理解。例如,成都大運會將金沙石磬、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蜀錦、川劇變臉等文化符號融匯在包括開幕式在內的諸多視覺形象設計中,以巴蜀文化特有的語言,為世界民眾打開了一扇讀懂“何以中國”的窗口;[20]杭州亞運會的會徽、吉祥物、火炬、獎牌、場館等亞運核心元素的設計也融合了杭州的歷史人文、自然生態和創新基因,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21]自媒體博主李子柒通過視頻方式呈現中國傳統田園生活方式,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擁有1730萬訂閱量、視頻總播放量高達29.2億次;“意公子”吳敏婕在B站、抖音等平臺講解蘇軾、莊子、中國古典詩詞等傳統文化內容,收獲2800萬國內粉絲、17.5萬海外粉絲;[22]中國四達時代集團通過直播衛星、地面數字電視和新媒體平臺覆蓋除北非阿語國家外的所有非洲國家,2022年底數字電視和新媒體用戶超過5000萬;[23]《在中國尋找答案》多語種專題片在國內外平臺瀏覽量超過1億,互動量70余萬;[24]《大中華文庫》叢書出版30多種語言的400多種圖書,等等。[25]
運用多元傳播手段,打造文化交流品牌。一直以來,我國都注重挖掘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標識和中華文明的價值理念,綜合運用語言教育、展覽展示、文化遺產、會議論壇、傳統節慶、獎項頒發和圖書出版等多種形式和載體,擦亮中華文化名片,拓展全球文明倡議傳播的外延和路徑。截至2019年末,我國已在全世界162個國家開設孔子學院550所,孔子學堂1172所,注冊學員達210萬人。[26]中國國家版本館(國家版本資源總庫和中華文化種子基因庫)積極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體化保存和場景化呈現,收集并展示古今中外帶有中華文明印記的實物版本,成為全世界中華文化愛好者近距離接觸中華文化的重要地標。敦煌研究院推出系列化、多元化的數字創意文化產品曝光量超50億次,覆蓋120個國家和地區。[27]包括廟會、中國美食、文化藝術展演等現場展示與互動的中國旅游年、中國文化年、“中國旅游文化周”、“歡樂春節”、“感知中國”、“天涯共此時”等大型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為國際民眾了解中華文化提供了近距離平臺。中國外文局通過國際文化交流“蘭花獎”評選表彰在中外文明互鑒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國際人士,每年開展中外交流對話活動90余場,基本覆蓋世界主要地區和重點國別;[28]“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國際大賽已連續舉辦5屆,1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15.5萬多件作品參賽,帶動了海內外超過5000萬人參與;[29]已在海外建設12家中國圖書中心和74家中國主題圖書海外編輯部,漢語教材通過市場化方式進入美國8個州教育體系和印尼國民教育體系。[30]
重視青年群體作用,深化面向“Z世代”的人文交流對話。重視“Z世代”在國際交流中的角色作用,加強全球文明倡議和中華文化面向全球“Z世代”的傳播和交流,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內容和形式提供感知中華文化的多元渠道,增強其對中華文明與文化的認知,促進世界青年加深文化對話,增進交流理解。例如,新媒體節目《少年會客廳》通過線上線下方式,組織全球“Z世代”以訪談、論壇、演講等形式聚焦全球熱點,促進全球“Z世代”溝通交流。[31]由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和全球化智庫共同發起的“國際青年領袖對話”和由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發起的“世界青年發展論壇”等旗艦項目為不同文明、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國際青年交流思想、互學互鑒、增進友誼提供了平臺。2023年,中國網絡文學“出海”市場規模超40億元,海外原創作品約62萬部,海外訪問用戶約2.3億人;[32]中國自主研發游戲在海外市場的實際銷售收入為1175.16億元,主要市場為美國、日本、韓國、德國等國家;[33]《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動畫出海后廣受好評,《王者榮耀》國際版在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架,全球注冊用戶數超過2億人。[34]
然而,傳播主體協同不夠、傳播話語較為單一、落地形式不夠多元、傳播效果存在地域性差異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全球文明倡議傳播力和影響力的提升。
傳播主體以官方為主,地方、民間力量未得到充分調動。我國堅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積極架設不同文明互學互鑒的橋梁,人文交流取得明顯成效。文藝演出、圖書推介、文化展覽等活動精彩紛呈,系列智庫論壇、媒體交流活動相繼開展,教育合作和學歷學位互認工作進展順利,進一步推動民間交往和文化交流。然而,推動全球文明倡議傳播的主體仍以官方機構為主導,地方、民間力量未得到充分調動,尚未形成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普通民眾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網格化對話結構,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球文明倡議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傳播話語較為單一,本土化敘事和個體敘事有待增強。全球文明倡議主體官方話語色彩較為濃厚,接地氣的話語表達較為缺乏。整體而言,全球文明倡議話語體系多偏向于宏大敘事的風格,缺乏易于拉近距離的平民視角和娓娓道來的本土化敘事,多見國家敘事,而疏于個體敘事。傳播內容較多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積淀、文化底蘊、人文精神和價值觀念等,較少反映鄉土風情、城市光景、家庭文化和個體生活故事,導致國外民眾對于全球文明倡議內容的認知存在偏狹,全球傳播的本土化覆蓋精準定位不夠,“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傳開叫不響”等問題依然存在。
落地形式不夠創新,數字化場景運用需要有效銜接。近年來,我國通過與不同國家和地區互辦文化年、藝術節、電影節、音樂節、文物展、圖書展等現場活動,合作開展圖書、廣播、影視精品創作和互譯互播,實施不同形式的交流、研討,鼓勵文化產品和企業的出海與跨國合作,不斷加深對不同文明民眾的了解,努力實現不同文明間的數字對話和應用共享。然而,受制于機制和技術壁壘,全球文明倡議傳播技術缺少系統兼容和場景開放,數字技術與文化創新尚未有效充分銜接,數字文化產業技術和應用實力依然需要提升,文化交流領域的數字技術跨國合作欠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化傳承與數字化創新領域落地形式不夠多元。
傳播效果存在差異,國家、區域間傳播缺乏精準定位。全球文明倡議面臨的現實地緣政治環境愈加復雜,西方文明價值觀對外輸出與全球文明倡議價值體系存在根本性偏差,全球文明對話傳播效果存在地域性差異,西方媒體的輿論戰導致國家間傳播在傳統議題和非傳統議題上的話語對立和價值沖突都較此前愈加突出,不同國家和區域的文化土壤、文化思維、價值觀念、受眾特性也存在差異。全球文明倡議尚未形成“一國一策”“分層分類”式的精準定位,同質化的傳播內容和方式導致倡議在不同區域間、國家間的傳播效果存在差異。
全球文明倡議國際傳播的新進路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歷史背景下,人類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尤其需要文明的滋養和引領。未來,我們應當把握歷史機遇,進一步推動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加強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不同文明和諧共處,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
完善機制建設,統籌構建全球文明對話網絡。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鼓勵將他國文明發展視為自身機遇,強調平等包容、相互尊重,共同反對將某個或某些文明視為對手,共同反對文明必然走向沖突的論點,鼓勵文明對話,增加情感共鳴,消除誤解和隔閡,為和平對話奠定基礎。
發揮平臺機制效應。加強系統性設計,統籌各層級、雙多邊文明對話交流合作機制建設,構建多主體、多機制、多領域、多內容、多形式的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35]共同推動落實聯合國《不同文明對話全球議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及其行動計劃要點,鼓勵不同文明之間進行對話,加強各國價值理念和方法經驗的分享,實現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共同發展。
深化內容內涵,系統提煉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科學分析、系統闡釋、有效提煉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生動、形象展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的核心要義。將全球文明倡議與國家治理、全球治理相結合,探尋中國道路、中國方案的文明根脈。深挖全球文明倡議的精神內核和倫理支撐,以全球文明倡議的視角闡述“何以中國”,從文明交流互鑒觀、文明交流對話觀、文明傳承創新觀和文明交流價值觀等方面深刻闡述全球文明倡議的重要內涵和世界價值,[36]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系統建構中華文明國際傳播符號系統。根據海外民眾認知調查,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多維工具,深層次科學提煉易于對外推廣的中華文明國際傳播符號系統,如中餐文化、中醫藥文化、傳統節日文化、茶文化,國畫、書法、京劇、長城等文化符號,以及和合、誠信、仁愛、團結、奮斗等價值理念。突破傳統思維,超越本土語境,正視中外文明觀差異,基于中外利益的共同點、話語的共通點和情感的共鳴點,將中華文明、中國故事與海外受眾的表達習慣和文化傳統充分結合,尋求中外文化傳播的平衡點。
打造中華文化“走出去”品牌項目。通過整合資源,聯動教育、出版、科研、文博、藝術、飲食、會展、游戲、文創、文化貿易等多領域、多產業,打造中華文化“走出去”品牌項目。基于“受眾本位”的傳播理念,采用海外受眾能理解、樂接受的話語體系,推動全球文明倡議在海外的精細化、本土化、分眾化傳播。
拓寬路徑渠道,不斷創新交流對話形式。構建國際傳播媒體矩陣。充分發揮外宣刊網媒體作用,積極滿足受眾需求和市場需要,建設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數據庫和海外社交媒體賬號矩陣,開設多語種文化頻道、專欄、專題、專版,策劃推出一批易為受眾接受的文化傳播精品,提升對外文化產品影響力。加大“借嘴說話”“借筒傳聲”工作力度,加強與海外媒體和智庫等相關機構合作,借助對方傳播平臺、傳播力量傳播中華文明。
加快數字化國際傳播。積極適應數字化、智能化、低碳化時代的新要求,推動大數據、5G、虛擬現實、元宇宙、AIGC等技術在文化傳播領域的轉化和集成運用,創新技術運用場景,推動移動化、智能化、視覺化和平臺化的國際傳播全媒體體系建設,不斷創新文明交流對話的路徑和形式。
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積極拓展數字出版、數字影視、動漫、數字音樂、網絡文學、譯介服務等文化業態的國際開發和推介,不斷拓寬人文交流合作范圍,讓文化產業為全球文化交流賦能,以文化基因塑造IP,以文明元素打造品牌交流平臺,吸引更多普通民眾參與文明交流對話與互動,提升國際傳播親和力。
調動各主體潛能,充分發揮關鍵資源優勢。構建多維度人文交流格局。充分調動公共部門、民間社會組織、科研機構、高校、媒體、企業和個人的參與積極性,重視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旅游等領域的相關主體在文化交流中的促進作用,形成多主體、多層次、多領域的人文交流格局。
發揮關鍵機構和關鍵人物作用。重視關鍵資源在國際傳播中的力量,加強智庫在文明交流對話中的角色功能,提升國際學者、青年等不同群體在文明對話交流中的參與度,加強與各國漢學家、知華友華人士的交往與聯系,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人民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重視關鍵節點國際傳播策劃。依托新中國成立75周年、中法建交60周年、中馬建交50周年、2024中非合作論壇等關鍵時間點,推動文化旅游、出版發行、媒體傳播、國際交流、智庫研究等各領域聯動發力,廣泛拓展傳播網絡,匯聚各方優質資源力量,形成整體傳播合力。
加強區域國別研究,有效提升國際傳播的針對性。開展“中華文明全球調研”項目。跟蹤中華文明在不同文化土壤和重點國別區域的傳播現狀、傳播特點和存在困難。了解不同文明的民眾如何看待中華文化,探究受眾的文化思維特性和接受心理、受眾熟悉的傳播手段、關注的文化角度。分區域、分國別分析對象國最新文化需求和受眾特征,展望發展趨勢,加速推動國際傳播領域成果的迭代、轉化和應用。
實施“不同文明全球調研”項目。遴選重點區域與國別開展深度實地調研,梳理全球不同代表性文明的基本國情和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情況,揭示其發展歷史、文化特征、文化傳播特點和規律,了解不同對象國的文化土壤,識別不同對象國的相似與差異性,加強對全球文明倡議的故事化、生動化表達和物質化、具象化傳播。
系統推進文化與跨文化傳播專項研究。深入開展對全球文明倡議在重點國別區域的傳播現狀、問題挑戰、傳播策略,以及海外受眾文化接受偏好等方面的研究。針對不同國別與地區的文化土壤,結合個體文化需求差異,以地區為單位,研討細分化和個性化的跨文化傳播策略,提升國際傳播有效性。
結語
全球文明倡議深刻回答了“人類社會現代化之問”,體現了中國將自身發展與世界發展相統一的全球視野和負責任的大國擔當,為全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新的動力和保障。深化全球文明倡議國際傳播,必將進一步推動各國文明交流互鑒,譜寫推進社會文明進步、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新篇章。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策略研究及中華文明精神標識數據庫建設”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3AZD054;林恬、王眉、張昱、劉子瀟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釋
[1]《習近平提出全球文明倡議》,2023年3月15日,https://www.gov.cn/xinwen/2023-03/15/content_5746927.htm。
[2]M. S. Ahmad, "Chinese Global Civilization Initiativ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ugust 2023, https://pakobserver.net/chinese-global-civilization-initiatives-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
[3]張輝:《西班牙共產黨主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人類發展指明方向》,2023年3月28日,http://news.china.com.cn/2023-03/28/content_85195567.htm。
[4]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馬里共和國大使館:《馬里國際問題專家高度評價全球文明倡議》,2023年3月29日,http://ml.china-embassy.gov.cn/zxyw/202303/t20230330_11051416.htm。
[5]邱夏:《在人類文明百花園中播種希望——全球文明倡議的世界回響》,2024年3月14日,http://www.news.cn/world/20240314/5fcc8882e46049d294b836fb2dcc9470/c.html。
[6]魯金博:《白俄羅斯舉辦“全球文明倡議——各國通往成功之路”圓桌會議》,2023年4月29日,http://www.news.cn/2023-04/29/c_1129580808.htm。
[7]《了解中華全球文明倡議》,2023年6月22日,https://acpss.ahram.org.eg/News/20932.aspx。
[8]林望:《習氏が次々繰り出す政治構想 今度は「グローバル文明イニシアチブ」》,《朝日新聞》,2023年3月16日,https://www.asahi.com/articles/ASR3J2H89R3HUHBI05Q.html。
[9]S. Liaqat, "Global Civilization Initiative | By Saher Liaqat", May 2023, https://pakobserver.net/global-civilization-initiative-by-saher-liaqat/.
[10]P. Frimpong, "The World Has a Lot to Learn From China's Global Civilization Initiative–Paul Frimpong", 20 July 2023, https://www.ghanaweb.com/GhanaHomePage/business/The-world-has-a-lot-to-learn-from-China-s-Global-Civilization-Initiative-Paul-Frimpong-1808411.
[11]J. Cheng, "China Is Starting to Act Like a Global Power", 22 March 2023, https://www.wsj.com/articles/china-has-a-new-vision-for-itself-global-power-da8dc559.
[12]I. Khalid, "Xi Jinping Puts Forward Three Major Initiatives", 21 March 2023, https://www.newagebd.net/article/197325/xi-jinping-puts-forward-three-major-initiatives.
[13]屈佩、車斌、包晗:《落實全球文明倡議 攜手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人民日報》,2023年7月4日,第3版。
[14]達巍、周武華:《人文交流:開創中國與世界關系的全新空間》,2022年5月16日,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205/t20220516_693161.html。
[15]《國家文物局:已促成1800多件流失文物回歸祖國》,2023年9月26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8069699320500242&wfr=spider&for=pc。
[16]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百個數據解讀“一帶一路”白皮書》,2023年10月13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9566889152552676&wfr=spider&for=pc。
[17]《文化新觀察|| 這個聯盟,守護亞洲文明之光》,2023年4月26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4196071902322408&wfr=spider&for=pc。
[18]來源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統計資料。
[19]焦以璇、倪秀:《首個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實驗區落戶成都》,2019年5月29日,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905/t20190529_383568.html。
[20]趙墨:《成都大運會上的中華文明之光》,《中國美術報》,2023年8月8日,第320期。
[21]《講述中華文化 從詩畫江南里看杭州亞運會》,2023年8月24日,https://m.gmw.cn/2023-08/24/content_1303492915.htm。
[22]根據李子柒、吳敏婕個人社交媒體平臺賬號統計。
[23]朱新梅:《「觀察」中國視聽節目對非洲傳播取得重大進展》,2023年7月25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2389747873865275&wfr=spider&for=pc。
[24]《在中國尋找答案③|| “小西瓜”如何回答共同富裕“大問題”?》,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9841828261662343&wfr=spider&for=pc。
[25][28][30]來源于中國外文局統計資料。
[26]趙曉霞:《全球孔子學院達550所》,2019年12月10日,https://www.gov.cn/xinwen/2019-12/10/content_5459864.htm。
[27]《千年敦煌接軌現代生活:古老文化遺產插數字翅膀煥“新生”》,2021年7月27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6418426249396582&wfr=spider&for=pc。
[29]劉靜:《杜占元:講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故事 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2023年6月14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8639634341864882&wfr=spider&for=pc。
[31]《全球Z世代齊聚“少年會客廳” 中國禮慶中國年》,2024年1月31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9574005436526287&wfr=spider&for=pc。
[32]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2023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2024年2月,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2124501335241800&wfr=spider&for=pc。
[33]中國音數協游戲工委、中國游戲產業研究院、伽馬數據:《2023年中國游戲出海研究報告》,2023年12月14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5335703051090376&wfr=spider&for=pc。
[34]《王者榮耀亞運版本入選杭州2022年亞運會正式競賽項目》,2021年11月5日,https://pvp.qq.com/web201605/newsDetail.shtml?tid=538494。
[35]劉建超:《積極落實全球文明倡議 合力推動人類文明進步》,2023年4月1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1965409130251009&wfr=spider&for=pc。
[36]唐愛軍:《人類文明交往與全球文明倡議》,《光明日報》,2023年4月26日,第6版。
New Achievements and New Approaches
of the Global Civilization Initiative'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Yu Yunquan
Abstract: China's proposal of the Global Civilization Initiative (GCI) responds to the common aspir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advance dialogue and exchanges among civilizations as well as promote prosperity of different culture together, which is also conducive to enhance China'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demonstrating its responsibility as a major country in the global arena. The main achievements of the GCI'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by far include promoting exchanges and mutual learning among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carrying forward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orging cultural exchanges brands, and deepening people-to-people exchanges and dialogue. But in the meantim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the GCI also faces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coordination among communication agencies, relatively deficient narrative, undiversified communication forms, and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varies regionally.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further, building a global dialogue network among civilizations; to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the GCI, refining systematically the spiritual symbol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o diversify channels of communication, constantly creating new forms of exchanges and dialogue; to stimulate the potential of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subjects,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key resource advantages; to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and area studies, improving the pertinence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the Global Civilization Initiativ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new achievements, new approaches
責 編∕楊 柳 美 編∕周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