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金融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強調“科技金融要迎難而上、聚焦重點。引導金融機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統籌運用好股權、債權、保險等手段,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鏈條、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支持做強制造業”。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近年來,安徽圍繞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和新興產業聚集地,大力推進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強化“科創出題、金融答題”,聚焦解決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過程中的融資難題,著力構建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在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中,積極開展了一些有益探索,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撐。
創新科技貸款服務,打造政銀企多方協同的信貸合作新模式
商業銀行注重“穩健運營、防范風險”,有專業融資門檻設置,科創企業“輕資產、高投入、高風險”的特質,無法滿足銀行資產風險敞口覆蓋的要求,銀行“看不準、沒預期、不敢貸”的現象比較普遍。聚焦這一突出矛盾,安徽創新推出金融支持科創企業“共同成長計劃”“貸投批量聯動”試點、政銀擔合作等舉措,跨企業成長周期破解科創企業融資難題。2021年以來,全省科技貸款余額連跨5個千億臺階,今年3月末達到6782億元。自2022年6月起,全省制造業貸款連續22個月保持20%以上增長,余額達到9410.8億元。
一是圍繞破解信貸收益風險難平衡問題,首創金融支持科創企業“共同成長計劃”。2023年,在全國首創“共同成長計劃”這一全新信貸模式,提出以優先權為基礎的“跨周期”動態平衡銀企收益風險的解決方案,銀企雙方自愿平等協商簽署“貸款合同+中長期戰略合作協議/承諾函”,簽約企業可在更長期限、更高額度內獲得穩定信貸支持,簽約銀行享有股權投資、結算服務、債券承銷等優先權。改變過去以企業財務數據為主的授信評級方式,創新開展“技術流”授信評級,銀行以“看未來”視角審視科創企業融資,打消借貸顧慮,受到企業、銀行普遍歡迎。截至4月末,全省有95家銀行加入“共同成長計劃”,簽約企業超2萬戶,累計為9375戶企業發放貸款1449億元,實現銀企收益共享、共同成長。
二是圍繞增強企業融資能力,推出“貸投批量聯動”試點。2021年,在合肥市高新區率先推出“貸投批量聯動”試點,通過引入政府信用,從產業基金已投或擬投企業中篩選優質科創企業,建立白名單,組團批量向試點銀行、投資機構推薦科創企業,銀行、投資機構在推薦名單內開展“先投后貸”“先貸后投”“貸投同步”等債股組合聯動業務,這種“批發式”“小額”股貸聯動模式創新,有效解決銀行“看準行業賽道、看不準單個企業”的問題。截至4月末,“貸投批量聯動”模式已復制推廣至省內6個市的8個縣區,累計為1227戶科技型企業提供475億元“信貸+股權投資”組合資金支持。各商業銀行在此基礎上,向科創企業早期和產業鏈前端延伸推出“初創起步期信用貸”“成長接力貸”等專屬信貸產品161款。
三是圍繞解決銀行信貸“后顧之憂”,完善科技融資擔保服務和風險補償機制。2019年,在全國率先建立覆蓋省市縣三級的政府性科技融資擔保體系,目前全省科技擔保體系成員達到135家,創新推出了“科技擔”“批量擔”“科聯擔”“科轉擔”等一批特色產品,累計開展科技融資擔保業務超1274億元,服務企業超1.78萬戶(次),覆蓋全省42%的“三首”企業、47%的專精特新企業。強化風險分擔機制建設,2022年在全國率先設立省級科技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通過省市縣三級聯動,目前資金池規模超4億元,累計撬動新發放科技貸款1972億元,惠及2.3萬戶科技型企業,有效解決金融機構不敢貸問題。
用活資本市場工具,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融資服務體系
從國內外發展經驗看,資本市場在資源配置、風險緩釋、預期管理、利益共享等方面具有獨特功能,更契合科創企業研發周期長、創新投入大的特點,可以有效彌補信貸融資的不足。適應不同類型企業差異化融資需求,安徽持續強化資本市場功能,創新運用基金、上市、債券、保險等融資工具,著力壯大耐心資本,助推更多優質科創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成長壯大。截至5月末,全省備案私募基金達2094只,在皖注冊私募基金規模達到1.69萬億元、居全國第7位。境內上市公司達到176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占74%,專精特新企業占46%。科技保險共為1.9萬戶科技型企業提供保險保障1.2萬億元。
一是構建覆蓋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基金叢林”。聚焦科創企業不同成長階段的融資需求,構建政府、國資、社會資本等多方出資,天使、風投、創投等全覆蓋的基金體系。組建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體系,下設16只母基金,其中4只天使母子基金總規模超150億元。2023年新增運營天使子基金11只,募資37.91億元、居全國第1位。大力發展風投創投基金,2023年新增風投創投類基金77只,基金規模230.68億元、居全國第6位。通過基金的有效帶動,引導各類社會資本投資科創企業項目超1000個、資金200多億元,其中在科大硅谷風投創投街區落地基金28只。組建量子科學產業引導基金、空天信息產業基金,賦能未來產業加快發展。
二是優選科創企業開展上市融資。搶抓注冊制改革機遇,實施企業上市“迎客松行動”計劃,開展萬家企業資本市場培訓,組建長三角(安徽)資本市場學院,推動更多成熟期的優質科創企業登陸資本市場。落實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要求,建立“科創100”上市專項行動企業后備庫,通過與有關方面充分會商和專業遴選,從全省2萬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中,優選120家成熟期科創企業推動上市。目前全省科創板上市公司24家、居全國第6位,北交所上市公司8家、居全國第10位。
三是創新科創債、科技保險等服務。落地全國首批混合型科創票據、全國首單私募“科技創新+專項用于集成電路”雙貼標公司債券,累計發行科創類債券188億元,居全國第7位。成立運行中國集成電路共保體全國首家區域中心,累計承保集成電路鏈屬企業321家,為集成電路企業提供各類風險保障資金超6700億元。探索支持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等大科學裝置項目建設的新型融資模式,提供超長期穩定資金超100億元。
統籌發揮政府和市場作用,著力完善科技金融生態
作為地方政府,做好科技金融工作,關鍵要遵循科技產業發展規律和金融工作規律,全面增強金融工作本領和風險應對能力,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積極打造符合市場邏輯、滿足企業需求的良好金融生態。
一是堅持系統化推進科技金融工作。以高標準建設合肥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為抓手,建立健全科技金融組織推進體系,省政府成立科創金融改革領導協調小組,組建由19家省級金融機構負責人為成員的金融專家團,密切與行業主管部門、科技專家、企業家的對接會商,形成省市聯動、橫向協作、點面結合的科創金融改革工作機制。加快構建科技金融專營機構,打造“科創金融中心+科技金融特色機構+專業團隊”多層次特色化科技金融組織體系,銀行機構在皖建成總行級科創金融中心8家、特色機構64家,開展專業經營團隊、專用風險管理手段、專門信息管理系統、專項激勵考核、專屬信貸標準“五專”服務,以全省1%的特色網點貢獻了近千億元科技貸款。在省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打造科技金融專區,集成數據形成信用評分,累計服務企業29萬次,發放信用貸款4900多億元。
二是強化財政金融政策協同。借鑒先進地區經驗,出臺制造業融資財政貼息、數字化改造項目貸款貼息政策,對制造業項目最高貼息可達5000萬元,對企業數字化改造項目按照同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的40%給予貼息,對單個項目每年貼息最高可達500萬元,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根據發債企業融資金額給予分段貼息,單個企業每年貼息最高可達300萬元,有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三是加強科技金融監管和激勵約束。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強金融風險監測預警,推動長三角區域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協同測試。全省科技貸款不良貸款率0.39%,銀行資產質量居全國第4位,金融風險在全國處于較低水平。完善包容審慎監管,探索實施科技金融業務盡職免責負面清單,審計、財政、金融、國資、紀檢等部門共同研究健全盡職免責機制和容錯機制,明確適度提高科技型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通過加快發展科技金融,安徽科技和產業創新實力持續提升。2023年,安徽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第7位、連續12年穩居全國第一方陣,全省高新技術企業1.9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75萬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97家,分別居全國第8位、第7位和第8位,企業創新活躍度居全國第3位。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十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人工智能、先進結構材料等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加快建設,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高地縱深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43%,支撐安徽工業經濟規模躍居中西部地區第一位。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持續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安徽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論述、對安徽工作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深入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為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增添金融動能、作出安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