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明縣聚焦黨建強、群眾富、民心合,接續推進黃河灘區后續發展,走出了一條灘區“新村融合、共強共富”全面振興新路徑。全縣24個村臺全部入選美麗村居建設省級試點,新村平均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60萬元。
創新黨建引領體系,新村組織“強起來”。搭建治理“新架構”。打破“鎮黨委—村支部”單一層級管理模式,新村全部成立黨委,下設產業發展、綜合治理、公共服務等黨支部,選任“胡同長”847名,掛牌“共產黨員戶”2436戶,構建“鄉鎮黨委—新村黨委—專業(網格)黨支部—黨員中心戶”的治理組織鏈條,全面激活新村治理的“紅色力量”。選優配強“領頭雁”。選擇新村內威望高、能力強、思路活的村黨組織書記或鄉鎮機關黨員干部擔任新村黨委書記,并將新村黨委書記全部納入專業化管理,實行職級報酬分類管理制,年人均報酬5萬元以上,真正實現“選強人、用對人”。理清發展“一本賬”。整合新村資金資產資源,建立“新村新賬”,推動資源統一管理、資產統一經營、資金統一使用,實現“一個村臺理清一本賬,一本賬看懂一個村臺”。拓展公共服務,對聯建新村物業管理、公益項目、惠民工程等實行統一規劃、平臺運營,實現集體增收、群眾獲益。目前,東明黃河灘區24個新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1500萬元。
探索產業振興路徑,新村群眾“富起來”。農田建設標準化。大力發展規模農業,以舊村土地復墾為契機,新增成方連片耕地近3萬畝,累計流轉土地15萬畝,帶動村集體增收2100萬元。充分發揮黃河灘區土壤肥沃、無污染的生態優勢,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標準農田在灘區實現全覆蓋。產業布局一體化。培育高效農業,發展優質瓜蔬、水產養殖、黃河旅游等富民項目,發展蔬菜設施大棚966座、食用菌大棚200座,認證灘區綠色食品10個,認定灘區無公害產品23個,形成富硒作物種植等“八大特色產業”和萬畝虎杖等“六大農業園區”,帶動就業3.6萬余人、年增收8000余元。群眾就業靈活化。借助村臺村莊整合機遇,充分利用村臺閑置公共用房,改建致富車間,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讓更多灘區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目前,24個村臺共引進服裝加工、條編加工、新材料加工等勞動密集型企業32家,帶動群眾就業3600人,月增收2800元。
打造精準供給模式,新村民心“聚起來”。開展服務“云辦理”。創新新村“智慧黨建+”服務模式,建成山東省首個灘區數字鄉村便民服務平臺,整合216項涉農服務事項,向群眾提供“多點受理、上下聯動、云上審核、就近通辦”全域服務,證明出具、業務咨詢、證件申報審批等事項實現家門口“一站式”辦理。打造便民“生活圈”。在24個新村開設30家供銷連鎖超市、35家農資店,從保障中心聯采聯購一體化直接配送,讓農民以最低的價格買到放心產品。高標準規劃建設小學24所、幼兒園25所、新村衛生室45個,涉遷群眾實現了上學、看病不出臺,群眾生活品質全面提升。倡樹文明“新風尚”。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陣地,發揮新村黨組織、志愿服務隊作用,開展紅事白事共理、志愿服務共搞、四德模范共評、美麗庭院共建、人居環境共管的“五個共同”行動,繪就了一幅環境優美、鄉風文明、和美幸福的新農村畫卷。
作者:孫遷國 中共山東省東明縣委書記
【征稿】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現廣泛征集評論文章以及關于基層治理典型經驗的總結類文章,投稿郵箱為:gjzlw2023@126.com。優秀文章將發表在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的“治理網評”欄目、“國家治理研究院”欄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