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明沖(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推行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讓生態美起來、環境靚起來,再現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的美麗畫卷。”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從“美麗鄉村”到“和美鄉村”,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鄉村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充分反映了億萬農民對建設美麗家園、過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新時代新征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對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新時代生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成績斐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好自然生態,把傳統村落風貌和現代元素結合起來,把鄉村建設得更美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鄉村生態條件明顯改善,鄉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村人文生態、自然生態、產業生態協同共進、融合發展。
生態文明理念潤民心。生態文明理念彰顯宜居鄉村設計和規劃的價值取向,昭示宜業鄉村產業振興的方向,契合和美鄉村自然生態和生活環境改善的內在要求。近年來,農村基層黨組織堅持以生態、綠色為導向,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提供了正確的發展導向;堅持文化的傳承性,強調生態和人文價值的統一,注重保護傳統鄉村文化和民俗,提倡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在生態文明理念引領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實踐中,農村基層黨組織通過廣泛宣講生態文明建設政策、綠色環保理念,積極講好“生態文明故事”,使群眾的環保衛生意識和生活行為習慣發生可喜的轉變,讓生態文明理念深入民心。
鄉村自然生態保護與修復扎實有效。良好的自然環境是和美鄉村建設的重要目標,也是廣大民眾向往優質生活方式的重要生態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近年來,自然生態環境修復治理陸續開展,各級部門按照鄉村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特點,對森林生態系統、水域生態系統、草地生態系統等實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以保護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平衡、有序的狀態;強化耕地生態系統保護,盤活鄉村存量建設用地;保護鄉村風貌、修復歷史文脈,守護綠水青山,保持鄉村原真,再現藍天白云、碧水清波、村美人和的生態畫卷。
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接連制定實施了一系列與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相關的政策措施,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凈土保衛戰和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是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主戰場。在鄉村治理實踐中,黨中央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農村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體系等逐步健全。一是農村垃圾綜合治理扎實推進,全力推動城鄉環衛一體化發展。2023年,生活垃圾得到收運處理的行政村比例保持在90%以上,全國開展清潔行動的村莊超過95%。二是全面開展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2023年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3%,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達到40%以上。三是因地制宜全面改善村容村貌,農村公路發展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得以改善,傳統村落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齊步走”,生態宜居的和美鄉村建設扎實推進。
農業產業生態化發展質效顯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要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繼續做強做大有機農產品生產、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產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節能減排、提質增效為主要目標,全國各地積極探索“農業產業生態化”的可持續發展新路。一是農業節水工程穩步實施。不斷優化農業節水政策,積極構建工程、技術、管理機制體系,提升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二是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程穩步推進。2023年我國農業綠色發展步伐加快,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秸稈綜合利用率、農膜處置率分別超過78%、88%、80%,用“綠色”理念催生“金色”收獲。三是農業清潔生產成效明顯,持續推動化肥農藥施用減量增效。四是聚焦生態“農業+”,調優農業結構、打造特色產業。推動生態低碳農業產業化建設,截至2023年底,認定綠色、有機農產品超過6.8萬個,農產品及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率穩步提升。2021年以來,農業農村部啟動實施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在畜牧大省、糧食和蔬菜主產區、生態保護重點區域299個縣整縣推行。
二、生態和美鄉村建設仍處于提質增效的攻堅期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必須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高格局、更大力度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生態宜居、農業產業生態化的和美鄉村。
農村自然環境保護和修復擔子重大。農村自然環境保護和修復是維持和改良農村自然資源數量、質量和功能等性狀的系統工程。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國農村自然環境保護和修復呈現出“整體好轉、改善加速”的良好態勢,但農村自然資源保護和修復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在保護水生生物多樣性,鄉村地形地貌、水體山體、庫塘、溝渠保護,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農村生態環境系統性修復等方面仍需長期規劃。必須加快落實水生生物資源調查、檢測、評估和生態補償措施,提高鄉村綠化率、林木良種使用率、低產低效林改造率,健全和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生態系統動態檢測評估和風險預警機制等。
農村人居環境改善任務艱巨。近年來,全國各地聚焦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處理、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四大領域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從根本上扭轉了長期以來農村存在的臟亂差局面,大大提升了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建設生態宜居和美鄉村,需要進一步梯次推動村莊環境的升級,需要繼續穩妥有序提高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凈化、水質自檢能力和管網輸配能力,優化省級農村路網,提升鄉村能源基礎設施、鄉村配電容量、燃氣管道、熱力管道的覆蓋面,提高可再生新能源系統轉型發展的動力,持續鞏固和拓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成效,以滿足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任重道遠。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是實現農業生產環境健康的有效途徑。自2015年,農業農村部打響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以來,規模化養殖污染防治有序推進、農業用水總量、化肥農藥使用量逐年降低,畜禽糞便和秸稈多元利用格局基本形成,農膜回收體系和能力不斷增強,重點領域的治理取得積極成效。但我國農業面源污染量大面廣、復雜多樣,防治工作仍面臨許多困難,在秸稈還田、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和污染防治、鹽堿地治理、農業生產減污降碳、環境質量改善和風險防范、復合型環境污染防治等方面的長效治理上還需各方協力推動。
生態農業現代化發展道阻且長。發展生態農業是和美鄉村建設的“綠色動能”。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農業傳統產業生態化改造,大力倡導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初步形成質量興農、效益興農、生態興農的新格局,促進農業向綠色、有機、生態方向發展。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產業發展水平差異大、不平衡。長期以來,為追求農產品產量,一些地方農業資源長期透支、過度開發、“急于變現”導致新的生態問題。與此同時,我國農業數字技術創新研發基礎較為薄弱,綠色品牌農業發展緩慢、產業化水平亟待提高。“數字+農業”的智能化發展、現代數字農業科技產業園建設、綠色品牌建設和營銷方式創新等方面,仍需精準規劃和持續推進。
三、全面推進生態和美鄉村建設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生態宜居,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為抓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新時代,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要建強引領和美鄉村建設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堅持構建和諧共生的鄉村自然生態、打造和諧宜居的鄉村人文生態、發展綠色循環宜業的生態農業,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高品質和美鄉村建設,支撐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建強引領和美鄉村建設的農村基層黨組織。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強調,要“堅持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提高基層黨組織領導基層治理能力,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鞏固農村和諧穩定、群眾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推進和美鄉村建設應以進一步提升基層黨組織政治領導力為統領,提升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以技術賦能“黨建+和美鄉村”建設模式。一是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和美鄉村建設中的政治引領力,協調、統籌各方力量投入生態和美鄉村建設之中。二是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加強對農民的思想宣傳教育,傳承和保護農村優秀傳統文化,開展文明鄉風建設,讓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聚起和美鄉村建設的“精氣神”。三是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群眾組織力,進一步打開思路、不拘一格,從高校畢業生、駐村干部、回鄉創業能人、優秀返鄉人員中選拔合格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四是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社會號召力,匯聚全黨上下、社會各方的智慧,最廣泛、最有效地動員一切力量,投身于生態和美鄉村建設實踐中。五是以網絡技術賦能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創新“黨建+和美鄉村”建設模式,以技術賦能引領廣大農民群眾走上生態致富之路。
構建和諧共生的鄉村自然生態。大力推進生態和美鄉村建設、解決農村自然環境修復和保護等問題、實現鄉村生態振興,是煥發鄉村新活力的重要支撐點。在和美鄉村建設過程中,應始終維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一是持續加大對生態體系的保護和修復力度、建立健全生態系統保護制度,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進一步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草原生態監管和定期調查制度,將河長湖長體系延伸至村一級,落實好自然保護區、名勝風景區、地質遺跡等各類保護地保護制度。完善重點領域如水生生物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因地制宜提高補償的針對性。二是進一步加強對鄉村河湖、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提升農村水生態、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的治理能力和管理能力。
打造和諧宜居的鄉村人文生態。和美鄉村建設,生態宜居是關鍵。以綠色發展為引領,加快農村人文生態環境建設,讓良好生態成為和美鄉村建設的支點,通過“精準治理”和“有效規劃”促進農民生活環境的改善。一是持續打好農村污染防治攻堅戰。進一步提升農村環境整治水平,全面提高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農膜回收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水產生態養殖率,加強農村改廁與生活污水治理銜接,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持續減少化肥農藥使用率,基本消除較大面積農村黑臭水體。二是提高村莊規劃編制質量和實效。進一步明確村莊發展定位、用地布局和建設項目安排等;科學編制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合理配置鄉土資源;進一步完善自然村落整治,在農村道路改造、住宅墻體整修、生活污水處理、村內照明裝置、村莊環境整治、河道疏浚凈化、農民住宅改廁、公共服務設施等方面統一規劃,持續優化村莊功能布局。
發展綠色循環宜業的生態農業產業。現代生態農業是以農業集約化運作和生態化管理為基礎的現代農業經營模式。因此,加快農業綠色發展步伐,做精做優鄉村特色產業,是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有效方式。一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涵養“望得見山、看得到水、記得住鄉愁”的生產生活方式,將農業生態價值深度融合到農業田園景觀中,統籌利用好農業景觀的體驗功能。二是積極發揮循環農業,推動科技創新等生態環保生產新技術與農業產業創新的深入融合,推進農業資源的節約化和再利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三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統籌推進農村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生態農產品生產體系、銷售體系、分配體系、消費體系、科技人才支撐體系等,推動“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產品”,形成“生態產業”、建設“生態品牌”,不斷挖掘和發展農村新質生產力。四是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優化實施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項目,促進農文旅融合,開發差異化鄉村休閑旅游產品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