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河下游,河水蜿蜒,一邊是深圳,一邊是香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就坐落在深港兩地的接壤處,是深港科技創新合作的直接對接點。“科學創新需要靈光一閃,我在香港想到一個點子,馬上能到這邊的實驗室里試一下,這太重要了。”香港城市大學物質科學研究院(福田)院長陳福榮道出了河套合作區為科技創新帶來的便利。
協同發展、優勢互補,《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印發不到一年,深圳園區已建成13個專業園區,匯聚了160多個高端科研項目,包括8家世界500強研發中心、8個重大科研平臺、香港高校10個重點科研項目等,誕生了我國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時空分辨率電鏡等領先科技成果……這片科技創新的熱土生機勃發,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產業體系健全、產業鏈條完整,港澳擁有先進的現代服務業、金融業和科教資源。粵港澳協同創新、優勢互補,“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已連續4年位居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第二名,科技創新的浪潮正在粵港澳大灣區奔涌。
集聚建設世界一流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一流實驗室、一流高校科研機構,如今,在粵港澳大灣區,散裂中子源、先進阿秒激光、冷泉生態系統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初步形成,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順利運行,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掛牌,建成全國(國家)重點實驗室超50個,新建1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依托中國散裂中子源,香港大學教授黃明欣的團隊研發出一種“超級鋼”——一塊1平方厘米大小、厚1.5毫米的“小鋼片”,可以承受3噸的壓力,相當于一頭成年亞洲象的重量。不斷完善的科技力量布局,推動粵港澳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持續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原始創新能力,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專網開通、經費“過河”、團隊攜手,一項項體制機制障礙被破除,粵港澳大灣區內數據、資金、人才等科技要素加速流動,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按下“加速鍵”。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南沙分中心將“天河二號”的算力通過百兆網絡專線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香港,填補香港無世界領先水平高性能計算平臺的空白;中央和廣東省財政科研資金過境港澳使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5個重點專項、13萬余臺(套)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向港澳開放,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等5家機構獲批人類遺傳資源過境香港試點單位,“澳門研發+橫琴轉化”的琴澳聯動發展新模式已漸入常態……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內創新要素更加暢通流動,粵港澳三地從合作邁向融合,進一步激發區域協同創新的澎湃活力。
基礎研究顯著增強,產業基礎高度發達,科技要素加速流動,粵港澳大灣區成為科技創新企業成長的樂土。如今,粵港澳大灣區擁有超過7.5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繁星璀璨,照亮整個大灣區科創版圖,也照亮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的夢想。在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已累計孵化創業團隊1195家,其中香港團隊691家,累計融資金額超42億元;在橫琴,截至今年4月,累計培育孵化港澳青年創業項目796個,澳門青創項目在園數量達254個……粵港澳大灣區廣闊的科創沃土,讓港澳青年的創新夢想生根、開花。
協同創新、活力迸發,匯聚粵港澳三地優勢,粵港澳大灣區將不斷跑出創新“加速度”,進一步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加速打造成為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