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2023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多次就發展新質生產力問題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們必須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強調:“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既要有雄心壯志,積極搶位發展,又要立足實際,善于錯位發展。”既要積極搶位發展,又要善于錯位發展,這是對各地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明確自身戰略定位的科學指引,也是對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科學指引。
1.搶位發展,就要奮發有為、積極進取,搶抓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發展數字經濟意義重大,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這些重要論述,是對科技創新作用認識的進一步深化,也是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特征的科學把握。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類社會發展史也是一部不斷通過技術進步解放生產力的歷史。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會帶給人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文明演進的革命性變化。比如,18世紀60年代開啟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用蒸汽機取代人力,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19世紀40年代開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催生了由機械化向電氣化的轉變,再一次促成生產力的大解放大發展。20世紀中葉,以航空、電子技術、核能、航天、計算機、互聯網等為里程碑的技術革命,極大提高了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和社會生產力水平,其所開啟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實現了由電氣化向信息化的轉變,有力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發展,引發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的顛覆性變化?;仡櫄v史,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是一場大浪淘沙,從宏觀視域看,它們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格局;從微觀角度說,它們引起了一國一地經濟發展的起伏和企業的優勝劣汰。
更深一步看,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的科技創新速度不斷加快,甚至可以說呈幾何式增長。在此背景下,毫無疑問,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誰能在科技創新方面占據優勢,誰就能夠掌握發展的主動權;誰在科技創新方面處于劣勢,誰就會喪失發展機遇,甚至落后于時代。
當前正在蓬勃興起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以數字技術、數字經濟為先機。“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在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算力正在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新動力。同時,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科技等諸多領域的技術進步相協同,呈現出融合創新、全面發展的態勢。這一方面顯著拓展了科技創新的廣度,宏觀世界大至天體運行、星系演化、宇宙起源,微觀世界小至基因編輯、粒子結構、量子調控,都是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最前沿;另一方面持續將科技創新向縱深推進,深空探測成為科技競爭的制高點,深海、深地探測為人類認識自然不斷拓展新的視野。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興科技快速發展,大大拓展了時間、空間和人們認知范圍,人類正在進入一個“人機物”三元融合的萬物智能互聯時代。這意味著,新質生產力越來越多地體現在云技術、大數據、新一代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尖端技術領域。以數字技術、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賦能新型工業化,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環節。而這正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給我們的最大機遇。
目前,世界各主要國家均在對數字技術創新發展以及可能由此推動的產業變革進行提前布局。如美國制定出臺《關鍵與新興技術國家標準戰略》,德國提出以“工業4.0”為核心的數字技術領域攻關,歐盟發布《2030數字羅盤:歐洲數字十年之路》,日本聚焦“超智能社會”等。這一切都充分表明,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就必須奮發有為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積極主動發展新質生產力。
搶抓科技創新的機遇,就要結合本地實際,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具體而言,一是搶抓數字經濟發展的機遇,推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新技術應用,推進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發展,強化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推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做大做強做優數字經濟。二是搶抓產業鏈供應鏈重構的機遇,堅持以實體經濟為重,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促進形成產業鏈上下游高效協作、創新鏈各環節協同攻關的良好生態。三是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一視同仁為各類企業提供優質服務,持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匯聚更多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力量。
2.錯位發展,就要堅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堅持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內涵十分豐富。一是堅持創新發展,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二是堅持協調發展,在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區域協調發展中拓展發展空間和市場機遇。三是堅持綠色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四是堅持開放發展,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五是堅持共享發展,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對地方來說,高質量發展是上述各個方面的統籌,而每一方面的內容,具體到一時一地,也會存在差異。這說明,高質量發展不是全國齊步走,也不是各地一個模式推動發展,而是需要從自身實際出發,有所側重、有所選擇。同樣,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不能也不是齊步走,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
之所以必須堅持先立后破,是因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必然涉及經濟社會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這是一個發展先進和逐步淘汰落后的過程,總會對社會形成一定的沖擊。比如,一地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型,既會引起勞動就業崗位的變化,產生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問題;也會引起企業的變化,有一部分跟不上發展腳步的企業會出現裁員或倒閉;還可能會在一定時期減少政府稅收,引起財政資金緊張;等等。只有堅持先立后破,讓新質生產力自然順暢地逐步替代和改造升級傳統生產力,才能實現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互促共進。
之所以必須堅持因地制宜,是因為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情況千差萬別,不僅存在自然資源稟賦上的巨大差異,而且東、中、西部還分屬不同發展階段。生產力發展階段不同,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具體措施就必然不同。即使處于同一發展階段的不同地區,也因為各自不同的發展特色、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而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發展路徑。在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赴不同地區考察調研時就為我們作出了示范。比如,四川是我國發展的戰略腹地,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四川“依托制造業的獨特優勢,積極服務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高質量對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新布局”,“強化糧食和戰略性礦產資源等生產供應,打造保障國家重要初級產品供給戰略基地”,“堅持‘川渝一盤棋’,加強成渝區域協同發展,構筑向西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新基地,盡快成為帶動西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和農業基地,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依托東北的生態環境和生物資源優勢,發展現代生物、大數據等新興特色產業”;廣西是革命老區、邊境地區、民族地區,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廣西“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聚焦優勢產業,集中優勢資源,打造若干體現廣西特色和優勢、具有較大規模和較強帶動力的支柱產業”,“充分利用沿海沿江的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經濟、臨港產業”,“推動產業體系綠色轉型,發展壯大林業產業、文旅產業、養老產業、大健康產業,讓生態優勢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江蘇擁有產業基礎堅實、科教資源豐富、營商環境優良、市場規模巨大等優勢,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江蘇“突出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這個重點,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鞏固傳統產業領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習近平總書記指導地方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為各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科學指引。
之所以必須堅持分類指導,是因為不同產業的發展、不同領域的創新,有著不同的規律。應根據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業創新的不同規律,分類加強制度設計和科學指導,把科學部署轉化為頂用管用實用的政策,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促進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要科學分類、精準施策,不斷提升經濟治理水平。
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堅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首先,要深入調查研究,摸清家底,明確本地發展的基本情況以及優勢和短板。其次,尊重產業發展規律、尊重科技發展及其成果轉化規律,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最后,善于從大局看問題,牢牢把握自身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深入了解自身比較優勢以及本地產業在產業鏈上中下游、高中低端不同環節的位置,在此基礎上結合本地特色和優勢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制定出符合全局利益并切實可行的新質生產力發展策略,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轉的錯位發展。各地區、各部門應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大局,充分梳理本地特色和優勢,加強科學規劃和論證,精準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要抓手和著力點,避免產業趨同或同質化競爭,構建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競相發展的良好格局。
總之,積極搶位發展強調積極進取、搶抓機遇;善于錯位發展強調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搶位發展和錯位發展不是截然分開的兩種發展思路,而是辯證統一、并行不悖的,二者都是為了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推動高質量發展,都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路徑。片面強調搶位發展,容易導致同質化競爭、產業結構趨同,造成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難以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片面強調錯位發展,忽視搶抓機遇,忽視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和新興產業,容易喪失競爭優勢,影響長遠發展。對于整個國家發展大局而言,各個區域各展所長,既積極搶位發展,又善于錯位發展,才能形成協同發展、聯動發展的生動局面,不斷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
(作者:杜飛進,系北京紅色文化研究會會長,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首都師范大學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