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立德樹人的屬性,是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資源和載體。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深入推進,既要讓學生“走進農村、走近農民、走向農業”,提升學生“學農知農愛農”的素養和專業實踐能力,又要讓學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厚植學生“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的情懷和扎根“三農”的志向,成為涉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追求的價值方向。溫州科技職業學院堅持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三全育人”“五育并舉”的教育原則,秉承“耕讀至真 精技多能”的校訓精神,深入挖掘農耕文化的教育價值,充分發揮農耕文化育人功能,以生產、生活、生態為空間軸,構建以“耕讀教育”為核心、“興農報國”為價值取向的農耕文化特色育人體系,為培養更多知農愛農的新型人才發揮了積極作用。
走進農業生產
將教學實踐搬到田野大地
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從生產中來,到生產中去”,是涉農高職院校長期以來培養農業農村現代化人才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圍繞涉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根據涉農專業特點和不同年級階段學情實際,要遵循農作物生長周期與農業企業生產周期的“兩周期”育人理念,與“產、學、研、創、推”相融合,并在專業教學、實踐實訓中分階段遞進式植入農耕文化,從而實現通過農耕文化育人促進專業學習的目的。
在課程體系上深挖“農”的素材,構建以“天地為課堂、萬物為教材”為核心的農耕文化特色課程。學校開設“中國農業發展史”“大國三農”“鄉土中國”“耕讀文化概論”“節氣與生活”“民俗學”等必修課程,開發“山、水、田、園”系列農耕文化課程讀本和農業基礎操作應用手冊等,將大自然的“時間表”轉換為“課程表”,發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在農耕文化上協同育人的功能和作用,促進學生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綜合素質有機融合,培養學生實踐創新和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
在社會實踐中加深“農”的感悟,構建農耕文化傳承、農事勞動體驗、農業科普教育、“三農”主題調研和農技服務推廣等實踐活動體系。學校依托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校地合作實體產業研究院、鄉村共富小院、鄉村振興實踐教育基地等資源優勢,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產業服務隊等師資力量,組織學生實地參與田間勞動、開展農技服務等活動,在學生實驗實訓、志愿服務、社會實踐、新青年下鄉、助農幫農等實踐中,讓學生體驗農時變化和作物生長,了解農耕文化地域多樣性,見證鄉村振興時代蝶變,使學生在親身接觸中感受專業和“三農”的魅力。
融進文化生活
用耕讀精神浸潤師生心靈
以耕讀為代表的農耕文化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生產生活的實踐總結,值得被學習和傳承。涉農高職院校要借助有形或無形的載體,充分挖掘農耕文化培元、塑人功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培根育穗、拔節生長”的育人全過程,把校史精神融入形式多樣、主題鮮明、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中。
結合“植樹節、勞動節、豐收節”等節點節日,豐富農耕文化活動。學校根據春夏秋冬四時,弘揚歲時節令文化,強調勞動教育與文化教育并重、勞育與美育并舉,開展豐富的農耕特色校園文化活動。每年植樹節啟動耕讀文化節,開展“點亮綠色”“春耕備耕行”“古詩里的二十四節氣”“耕讀勵志主題書畫寫贈”等活動;紅五月開展勞動文化節,組織蔬菜嫁接比賽、割麥子大賽、饅頭制作大賽等;秋分之季開展豐收采摘節,組織吃小番茄大賽、稻谷收割大賽、編稻繩大賽等。另外,還有草坪文化節、技能文化節、融創文化節、美食文化節等,開設地方民俗和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開發“農農”玩偶、掛件飾品等延伸文創產品,使農耕文化元素融入日常生活,讓學生真切感受“蘊藏在時間里的農業智慧”。
挖掘“校史、校訓、校歌”等育人資源,賡續強農興農基因。學校把講述校史故事、傳承“耕讀至真 精技多能”校訓精神、傳唱《大地星空》校歌作為“始業教育三課”。組織開展打卡校史館、校訓石、校友林活動,禮贊“三老四嚴四個一樣”科研育種精神活動,講述“學業典范、就業典范、創業典范”優秀校友故事活動等,全過程、全方位做好農耕文化和校史精神結合教育,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學校文化底蘊的了解,加強對以農立校辦學定位的認同,厚植學農興農的職業情懷。
打造人文生態
把農耕文化“種”進校園環境
如何讓農耕文化可視、可知、可感?涉農高職院校要深化農耕文化元素布局,加強農耕文化元素與校園環境的相互融合,形成相互浸潤的“場效應”,還要充分利用道路、建筑、地標等創設文化地圖,發揮校園環境文化育人功能。
融合自然環境,打造“春花、夏果、秋稻、冬青”四季分明的彩化特色景觀。學校在辦學空間上突出“農”的屬性,以“一校多址、一園多點”景觀布局為原則,形成“一個核心區、一個示范園、兩個基地”辦學空間體系。在文化地標上凸顯“農”的元素,打造農業史浮雕墻、麥穗雕塑、校友之家、心空間等,開辟“五彩耕讀園”,春種油菜花、夏種向日葵、秋種金絲皇菊、冬種花椰菜,讓學生在四季更迭中知農事、敬自然、養雅趣。
結合人文圖譜,凝練“二十四節氣、農業科研品種”等命名的樓宇、道路、辦公區域名稱體系。學校以二十四節氣命名各類會議室,如春分堂、大暑閣、白露軒等。以“春華秋實”取意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命名主干道,如春華路、秋實路,以道路為中心命名公寓區為“春華園”“秋實園”。選取學校具有代表性的自主選育優良品種——水稻(珍汕系列)、小麥(溫麥系列)、盤菜(甌玉系列)、花椰菜(甌松系列)、番茄(甌秀系列),命名食堂為珍汕苑和溫麥苑,命名人才公寓為“甌玉樓”、男生公寓為“甌松樓”、女生公寓為“甌秀樓”。把四時風物、白露秋分“印”在學習工作環境中,把農業科研成果“刻”在墻上,讓師生處處可見農耕文化元素、時時不忘農業強國使命。
(作者:陳曉莉 陳夢翔單位系溫州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