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城鎮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舉措,對于改善人居環境、保護水生態安全,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必須高度重視城鎮生活污水收集處理有關工作,持續建設涵蓋污水處理廠、污水收集管網、污泥處理處置和污水資源化利用的系統性工程,不斷提高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和水平。
全面部署、綜合施策,大力開展城鎮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工作。一是強化頂層設計。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人大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國務院頒布《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加快推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編制“十三五”“十四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等政策文件,部署提出污水收集處理重點工作舉措,健全完善污水收集處理價格機制,為推動城鎮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奠定了扎實基礎。
二是推動設施建設。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將城鎮污水收集管網建設作為補短板的重中之重,持續推進城鎮污水收集管網全覆蓋,逐步消除城中村、老舊城區、城鄉結合部污水收集管網空白區,推進管網雨污分流、更新修復、混錯接改造,有效提升污水收集效能。統籌考慮城鎮人口容量和分布情況,科學確定城鎮污水處理廠的布局、規模,加快污水處理廠建設,提高污水處理能力。開展污水處理廠提升改造,逐步提高污水處理設施排放標準。把污水處理作為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重點領域,遴選建設污水處理綠色低碳標桿廠,全面推動污水處理行業綠色低碳轉型。
三是推進資源化利用。在城鎮、工業和農業農村等領域系統開展污水資源化利用,推動污水處理工作邁上新臺階。制定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典型地區再生水利用配置、工業廢水循環利用等政策文件,細化工作重點和主要任務,形成污水資源化利用“1+N”政策體系。開展重點城市再生水利用三年行動,統籌推進再生水用于工業生產、市政雜用、生態用水等,推動再生水利用水平逐年提升。選擇適宜的污泥處理技術路線,加快推進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經過努力,我國城鎮污水收集處理取得了明顯成效:污水管網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寬,城鎮污水管網總長度近66萬公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70.1%;污水處理能力顯著提升,城鎮污水處理廠近2萬座,處理能力達到2.89億立方米/日;污水污泥利用場景不斷豐富,全國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8.6%,污泥利用量不斷提升;水環境逐步改善,全國地表水I—III類水質斷面占比由2012年的63.9%提高到2023年的89.4%。
加大投入、攻堅克難,推動城鎮污水收集處理取得新成效。雖然我國城鎮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能力顯著提升,但也要看到,全國污水收集處理能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存在,一些地區、一些領域設施短板弱項較為突出,必須以更高水平推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堅實保障。
一是加強硬件設施建設。針對部分地區污水處理能力不足、污水集中收集率不高、污水處理廠進水污染物濃度低等問題,要開展設施摸底排查,制定補短板時間表和路線圖,推動現有污水收集處理能力不能滿足需求的城鎮加快補齊缺口。按照查漏補缺、有序建設、適度超前的原則,實施混錯接、漏接、老舊破損管網更新修復,因地制宜推進雨污分流改造,積極推進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快京津冀、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等重點區域實現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全覆蓋,鼓勵大中型城市適度超前建設相關設施。
二是提高設施管理效能。針對一些污水處理廠以高能耗高物耗為代價實現減污減排、廠網信息化建設滯后等問題,將以建設污水處理綠色低碳標桿廠為抓手,進一步提升污水處理廠能效水平和降碳能力。結合現有污水處理設施提標升級擴能改造,系統規劃城鎮污水再生利用設施,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鼓勵探索構建城市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智能化管理平臺,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手段,逐步實現遠程監控、信息采集、系統智能調度、事故智慧預警等功能,為設施運行維護管理、污染防治提供輔助決策。
三是拓寬投融資渠道。針對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投資資金壓力大、高度依賴財政直接投入等問題,將統籌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積極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健全多元化的財政性資金投入保障機制,通過中央預算內資金、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對符合條件的城鎮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給予支持。規范有序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建設運營。鼓勵企業采用綠色債券、資產證券化等手段,依法依規拓寬融資渠道。鼓勵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對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給予中長期信貸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