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路平了,燈亮了,各項基礎設施完善了,生活很方便。”80歲的張云秀最近又搬回了遼寧省沈陽市皇姑區牡丹社區。
始建于1983年的牡丹社區是個典型的老舊小區,像這樣的老舊小區,在沈陽并不少見。如何做好老舊小區的民生保障工作,一直是當地基層治理的重要課題。
近年來,沈陽加強黨建引領,推動治理重心下移,在基層社區構建起“社區黨組織—小區(網格)黨支部—樓院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組織體系,讓群眾平時看得見黨員、有事找得到組織。“我們把黨支部建在小區,黨小組建在樓院,讓黨員帶動群眾積極參與社區治理。”牡丹社區黨委書記王暉說。
延伸組織體系,鼓勵鄰里互助、社會參與,激發自治活力
走進和平區文安路社區金源新村小區,道路干凈整潔,車輛停放有序,綠化帶里草木蔥郁。金源新村小區沒有專門物業管理,小區黨支部擔起了服務居民的重任。“小區5棟樓全部成立了黨小組,還確定了11名黨員中心戶。”金源新村小區黨支部書記鄒鳳梅介紹,“我們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激發居民自治活力。”
“一個社區動輒數千戶居民、上百個單元、幾十棟樓,但往往只有10多名社區干部,服務群眾難免力不從心。”和平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宿占奎說,以文安路社區為例,社區共有19個居民小區、78棟樓院,出租戶多、外來人口多,但社區工作人員僅有20人。“為此,我們將19個居民小區劃分成16個網格,全部建立黨支部,成立78個樓院黨小組,明確了215名黨員中心戶。”文安路社區黨委書記賈馨璐說。
沈陽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聞然介紹,近年來,全市共調整組建6200余個小區(網格)黨支部,成立1.2萬余個樓院黨小組,明確1.8萬余個黨員中心戶,激發“社區黨組織—小區(網格)黨支部—樓院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積極性,切實將黨員和群眾緊緊團結在黨組織周圍。
堅持做好“末梢治理”大文章,還要善于將社區“單打獨斗”變為鄰里互助、社會參與的“協同作戰”。“我們在社區層面建立‘大黨委’議事平臺,吸納區域內有代表性的機關企事業單位、較大規模新型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黨組織負責人參加,每月至少召開1次會議,共同研究解決群眾遇到的急難愁盼問題。”沈陽市委組織部部務委員劉輝介紹。
“過去,我們社區黨組織將問題交給各職能部門,等他們解決。現在有了‘大黨委’,大家每個月坐在一起研究,共同解決問題。”賈馨璐說。
改善人居環境,整合各方資源,提升黨群服務陣地功能
沈陽全市6588個住宅小區中老舊小區達3547個,占比53%。近年來,沈陽市堅持把老舊小區改造作為基層治理的重要課題,聚焦為民、便民、安民,盡可能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居民獲得感和幸福感。
在大東區魁星社區的改造中,居民反映強烈的樓棟外墻保溫、路面修繕維護、私搭亂建等問題優先得到解決。“在改造前,我們通過小板凳面對面溝通、微信群及時響應等方式,搭建居民溝通議事平臺,廣泛征求意見和建議,促進形成共識,確保居民反映強烈的事項優先得到解決。”魁星社區黨委書記付卓說。
“黨支部牽頭,每個項目實施小區都成立了居民監督小組,在家門口隨時監督工程質量。多方共同監督管理,遇到難題,及時碰頭、及時解決。”劉輝介紹,“改造后,采取‘民意驗收’和工程專業驗收相結合的方式驗收,組織開展居民滿意度測評,居民滿意率低的不予驗收。”
沈陽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始終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推動居民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建設者。2021年至2023年,沈陽共完成老舊小區改造1456個,今年還將改造完成267個,共惠及群眾77萬多戶。
沈陽市委組織部緊緊抓住老舊小區改造的契機,將提升黨群服務陣地功能作為重點工作。“我們牡丹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在原有基礎上,改造了廢棄鍋爐房,在一樓完善了養老服務,二樓變成了志愿者之家,還把原來堆積廢料的空地改造成了城市書房。”王暉說。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黨群服務中心是實體化平臺。“結合老舊小區改造,我們加大新建、改擴建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力度,整合就業、教育、養老等各方服務資源,提升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水平和服務群眾的功能。”聞然說。
實施民生工程,提供優質服務,滿足群眾所需所盼
在鐵西區保利心語花園社區的“幸福教育課堂”上,10余名孩子在老師的指導下,描畫出柿子的形象。教室外的課表上還列有口才、書法、科學實驗等特色課程。
“我們社區雙職工家庭比較多,課余時間孩子無人照看是個難題。”保利心語花園社區黨委書記王歡介紹,“以居民需求為導向,我們在工作日開展課后托管,在節假日開展特色課堂,3到12歲的孩子都能報名。”
群眾滿不滿意是檢驗基層治理成效的重要標尺。緊扣群眾所需,沈陽市委組織部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實施舒心就業、幸福教育、健康沈陽、品質養老等民生工程進社區,讓群眾享受到優質便捷的服務。“通過組織開展‘送課進社區’‘學校放假、社區開學’等活動,學校教師、社區兼職教師、居民志愿者等已累計為全市社區送課11.9萬課時。”劉輝說,“居民期待什么,我們就著重補齊什么,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區有服務。”
把“小鄰里”凝聚為“大家庭”,需要尊重社區居民的主體地位,形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皇姑區廬山社區廬山郡小區曾面臨電線老化短路、車輛亂停亂放等困擾。“我們定期舉辦鄰里議事會,多聽取社區居民的意見和想法。”廬山社區黨委書記劉旭青介紹,在社區黨委的帶動下,小區居民參與老化線路改造、車輛管理等工作。維修柵欄、粉刷墻面、栽樹種草,在大家的努力下,社區面貌煥然一新。與此同時,沈陽倡導在每個社區組建志愿服務隊伍,開展“我是對門”“幸福敲門”等行動,讓居民的煩心事有人幫、有人解。
“我們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進一步增強街道、社區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讓基層戰斗堡壘更加穩固,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社區服務更加精細,為推進城市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堅實組織保障。”聞然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21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