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2023年9月,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這為我國工業和信息化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型工業化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是制造強國建設的必由之路。推進新型工業化,必須準確把握其時代特征和基本要求,轉變發展方式,創新發展路徑,以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新成效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
一、深刻認識新型工業化的時代內涵
工業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是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也是技術創新的主戰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努力探索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在新時代,新型工業化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的工業化。與以往單純追求規模擴張的工業化不同,新型工業化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推動制造業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保護好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提高制造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確保我國在大國博弈中贏得主動。
科技創新是新型工業化的本質屬性。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制造業的核心就是創新。”創新能力不僅是產業競爭力的來源,也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要以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科技創新,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進而促進我國新型工業化進程。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必須順應產業發展大勢,推進科技創新范式突破,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贏得主動、贏得先機;必須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抓緊補短板、鍛長板,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必須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上持續加力、發力,催生更多新技術新產業,開辟更多新領域新賽道,增強發展新動能新活力。
數字驅動是新型工業化建設的突出屬性。數字經濟是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內容,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數字化轉型是世界經濟大勢所趨,成為影響全球經濟格局的重要因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創新,推動制造業生產方式、發展模式和企業形態發生根本性變革。數字經濟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在不斷形成與培育新質生產力進程中,數字化是一種產業變革性規律,推進新型工業化必須順應這一趨勢,為新型工業化全方位賦能。
綠色發展是新型工業化建設的底色。綠色發展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就是綠色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認識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緊迫性、艱巨性。”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色發展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因此,要推動綠色發展與實體經濟發展相融合,充分發揮綠色化賦能實體經濟發展效應。積極穩妥推動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深入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全面推行綠色制造,提高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和清潔生產水平,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生產體系。以新能源汽車為例,我國通過建造新能源汽車主機廠的過程管理,約束并激勵上游供應商及下游充電站等協同綠色制造,對減少交通領域污染物排放、促進高質量碳達峰、降低石油進口依賴等,有突出的綠色發展示范效應。
二、新型工業化是制造強國建設的必由之路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工業發展水平是國家生產力水平的集中表現,決定著一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主戰場,新型工業化為新質生產力創造了豐富的產業場景。新型工業化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將有效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穩健發展。
新型工業化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動力。先進科技是新質生產力生成與發展的內在動力,而工業化是科技突破的主要來源。歷次工業革命,都會帶領科技的重大跨越和生產力的躍升。例如,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蒸汽動力技術實現跨越式突破,全方位提升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了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廣泛普及為核心,促使工業重心從輕工業向重工業傾斜,奠定電氣時代的物質技術基礎。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了信息技術的深度變革,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顯著提升了社會生產力。當前,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輪工業革命,催生了一系列創新技術和新的生產方法,引發產業組織形式發生深刻改變,促使社會生產力發生前所未有的變革。近年來,正因為現代工業對科技創新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發達經濟體開始重新審視其工業戰略,紛紛推出“再工業化”戰略。新型工業化將對技術發展突破形成新的方向引領,為本土技術革命性突破夯實堅實根基。
新型工業化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新質生產力的外顯內容。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列為首項任務。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點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著力點是發展實體經濟。通過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引領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構建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新型工業化不僅能夠推動工業產業轉型升級,同時能夠牽引數字經濟和信息化的發展,帶動形成新的產業融合發展關系,引領和支撐服務業、農業等產業的發展。通過工業與其他產業的相互賦能,帶動更廣泛的產業升級,并激發更大范圍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可能性,從而加快生產力的產業載體的躍升,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
新型工業化為新質生產力創造豐富的應用場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過程本身就是新質生產力的形成發展過程。我國推進新型工業化堅持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導向,打造了世界范圍內最完整的產業體系,擁有極為豐富的產業場景,這是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獨特優勢。我國有14億多人口和眾多中等收入群體,這為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如自動駕駛、智慧醫療等提供了廣闊的場景和超大規模內需市場。巨大的市場需求促進技術迭代與創新,形成技術創新和應用的良性互動。相比于工業化領先國家,我國在人工智能算力、算法上尚存一定差距,但我國豐富的產業場景和龐大的中產群體、人才梯隊能夠助力產業發展出獨有的新質生產力。
三、加快建設新型工業化需要堅持“四個導向”
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指出,要深刻把握新時代新征程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基本規律,積極主動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把建設制造強國同發展數字經濟、產業信息化等有機結合,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強大物質技術基礎。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推進新型工業化要堅持四個導向: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創新驅動、堅持產融結合、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夯實新型工業化基礎,優化新型工業化的產業生態。
堅持黨的領導,確保新型工業化行穩致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經濟工作是黨治國理政的中心工作,黨中央必須對經濟工作負總責、實施全面領導。” 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最鮮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優勢,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必須堅持的最高原則。作為工業化建設的中流砥柱和堅定領導者,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任務,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掃清制約生產力發展的障礙,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開辟了廣闊空間。黨的領導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根本保證,直接關系新型工業化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要把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使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的各項政策形成有效合力。
堅持創新驅動,塑造新型工業化新動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工業化是一個在技術迭代的環境中實現產品創新與工藝創新的過程。這是因為,工業活動源于新知識,而新知識源于科學與創新。所以說,創新不僅是新型工業化的關鍵動力,更是實現經濟躍遷與追趕的戰略任務。企業不僅是創新的主體,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力軍。要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加快構建“鏈主”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整合集聚創新資源,開展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推動重點領域項目、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依法優化利益分配機制,支持將高校、科研院所職務科技成果通過許可等方式授權企業使用。強化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的有效銜接,制定鼓勵性市場準入政策,減少行政審批手段,支持創新產品快速進入市場。
堅持產融一體化思路,增強新型工業化的建設韌性。金融是新型工業化至關重要的要素資源,現代制造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實踐表明,金融在資源有效配置、科技創新與制造業轉型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要牢牢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為新型工業化建設提供多層次、全覆蓋、可持續的金融服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和改善對企業技術創新的金融服務,加大資本市場對科技型企業的支持力度”。要強化金融賦能,加大對科技創新企業全生命周期支持力度,構建適配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金融支持路徑,推動金融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實現工業與金融共生共榮。發揮國家產融平臺作用,為產業發展韌性提供必要的資本支撐。引導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加大對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加強推動符合當前工業化發展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綜合運用信貸、債券、基金、保險等金融工具,重點支持先進制造業和工業核心技術攻關項目,促進重點產業設備更新、技術改造、綠色轉型發展。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新型工業化的體制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必然引起生產關系的革命性變化,需要形成新的生產關系與之相適應,對其加以保護、解放和發展。不斷改革和完善生產關系,形成新的管理模式、新的體制機制,是促進新質生產力不斷發展的重要保障。”當前要著重從產業創新、要素體系、政策供給三個領域,探索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產關系,為新型工業化創造良好的環境。新型工業化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必須堅持擴大開放,在開放中才能釋放更多的發展活力。穩步推動政策、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快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持續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要積極推進國際產能合作,通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境外經貿產業合作區建設,積極培育具有全產業整合能力的價值鏈“鏈主”企業,提升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以開放促發展,在國際競爭與合作中壯大產業實力,構建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全球制造網絡,打造我國新型工業化的國際競爭新優勢。
(作者單位: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