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發展的大模型技術正在重塑千行百業,為人們帶來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人工智能與行業、場景的深度融合備受期待。上海市徐匯區較早開始布局AI賽道,探索建設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不斷提升創新研發能力,并借助科創企業的集聚效應,打造人工智能產業高地,為構建AI產業生態提供了一個良好范例。
近段時間以來,“模速空間”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熱詞。這個詞匯源自上海市徐匯區的一個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最近,各地前去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工作人員應接不暇。人們不禁好奇地詢問:“模速空間”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空間?
在上海市徐匯區委書記曹立強看來,作為人工智能產業的集聚地,徐匯區要努力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增長極,前瞻布局未來產業,規劃布局科創街區,建設一批高質量孵化器,打造“科創繡帶”品牌,高水平建設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模速空間”,進一步激活科創動能。
目前,“模速空間”里的科創企業發展情況如何?這里孕育著哪些新質生產力?未來的科創之路怎么走?近日,記者就此展開采訪調查。
打造科創載體
走進上海“模速空間”創新生態社區,便會被頗具現代感的建筑所吸引。這里距離黃浦江濱江岸線僅幾百米,沿路可見休閑漫步的行人,更多的是腳步匆匆的白領。方圓一公里內,坐落著騰訊、阿里、微軟等科技巨頭,以及商湯科技、無問芯穹、蜜度蜜巢等AI大模型初創公司,更有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等科研機構。
近年來,上海徐匯區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展開聯動,建設高品質的科創企業載體以及一批高質量孵化器,進而打造徐匯濱江“科創繡帶”品牌。2023年以來,徐匯區積極推動大模型產業發展和應用賦能,推出全國首個、上海唯一的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模速空間”,目前已幫助15家企業通過國家網信辦大模型備案。
徐匯區委常委、副區長俞林偉告訴記者,“依托6個百萬平方米的產業組團,徐匯濱江著力打造‘模速空間’創新生態社區,努力集聚上千款行業應用,培育萬億元級產業集群。我們已建成首期2萬平方米的高品質辦公載體,為入駐企業提供專業服務,打造高質量孵化空間”。
走進“模速空間”社區一樓大廳,墻上的屏幕實時顯示著算力供應商的算力池資源分配和運行情況。自“模速空間”揭牌以來,首批算力調度、開放數據、評測服務、金融服務、綜合服務等功能平臺已進駐并開展服務。“模速空間”運營方、上海大模型生態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海慈表示,“模速空間”為入駐企業搭建起算力調度平臺,對接9家供應商,全力保障大模型企業算力“可用、夠用、好用”。
記者了解到,在“模速空間”,上海電信提供“一跳入算”服務,通過萬兆全光網聯接,支持一毫秒接入上海臨港智算中心;商湯科技為徐匯區提供算力支持,服務智象未來、蜜度蜜巢等企業;火山引擎“方舟平臺”子公司落戶上海徐匯區,在算力及生態層面與徐匯區開展合作。
科創載體的搭建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更大空間。據了解,“模速空間”為入駐企業提供語料、人才、資本等支撐,通過搭建開放數據平臺,讓更多創新主體在同一物理空間高頻互動、深度交流、有效對接,推動人工智能產業集聚發展。“模速空間”依托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開源數據平臺OpenDataLab,協同大模型語料數據聯盟,為入駐企業提供大規模、多模態、高質量的開放數據服務。此外,還策劃舉辦“數說新語”“尋數計劃”“解數Talk”等系列活動,持續擴大數據合作朋友圈。
“高質量孵化器的建設,離不開專有投資基金的支持。我們引入了40余家投資機構,搭建起‘模速空間’金融服務平臺。”陳海慈說。目前,徐匯資本、奇績創壇、臨方投資、游族投資等已入駐“模速空間”常態化辦公,為科創企業提供全過程綜合金融服務。入駐投資機構在管基金規模約8000億元,累計對接服務大模型企業43家。
除了金融方面的支持,合規指導與貼心服務也必不可少。“模速空間”聯合上海市委網信辦設立大模型合規指導服務中心,為企業開展合規指導,舉辦算法備案培訓、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解讀及合規要點培訓、大模型發展與安全培訓沙龍等,支持大模型企業全生命周期健康發展。
為幫助入駐企業搶抓大模型發展機遇,“模速空間”聯合上海市及徐匯區多個部門,為企業提供市場、稅務、法治等專屬服務。例如,開設模速科創大講堂,邀請技術專家與企業共同探討產業發展趨勢,尋求合作機會;依托毗鄰“模速空間”的稅源管理所,打造“五分鐘涉稅繳費服務圈”;設立司法服務聯絡點,促進涉企矛盾調處和就地化解;搭建檢察服務平臺,加強對大模型數據權益、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
科創企業的發展,還得益于“模速空間”匯聚整條產業鏈的空間格局。
在“模速空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上下樓就是上下游。這里聚集了大模型底層技術、應用研發、場景設計、算力支持、產品營銷等同一產業鏈不同環節的企業,科創人員能快速找到人、對接資源、獲取服務。“我們的很多服務對象就在這棟樓里,到隔壁辦公室走一走、問一問,或者參與孵化器組織的活動,就能了解到行業最新動態。”開放傳神創始人張家慶說。
做優創新生態
激活科創潛能,人才是第一資源。自2017年起,上海就率先布局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吸引國內外科創人才,培育科創企業。大量人才的加入和企業聚集,也讓上海在人工智能這條賽道上一馬當先。
“2017年,商湯科技看好徐匯區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態勢和人才聚集優勢,選擇在這里落地。多年來,商湯科技充分享受到多輪扶持政策,涵蓋科研創新、人才引進等方方面面。”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楊帆表示。
在創新生態社區的不斷滋養下,商湯科技得以全力發展,持續深耕大模型產業領域,加速高效率、低成本、規模化的AI創新和落地。商湯科技還與徐匯區達成合作,成為“模速空間”的算力合作伙伴,先期提供1000P的專屬算力供“模速空間”使用,服務科創企業,助力產業生態不斷優化。
通用人工智能科技公司MiniMax合伙人魏偉說,“初創企業往往缺乏對行業相關政策的了解,企業發展面臨不小的風險和挑戰。徐匯區工作人員多次通過走訪,了解我們的困難和訴求,出臺了一系列產業政策,幫助企業走出困境。隨著業務快速發展,公司在人才招募、申報企業資質和政府項目、公司信息變更等方面都有迫切需求,徐匯區為我們配置了專業團隊,提供企業咨詢等服務,大大提高了創新效率”。
科創企業同樣致力于人才的招募和培養,與政府部門共同發力構建人才生態圈,形成共生、共融的人才創新生態群落。“我們為員工創造良好的研發氛圍,提供一定的自由發揮空間,并最大程度降低員工生活方面的顧慮。還會為新員工提供‘專屬導師’,讓他們盡快成長。”星環科技首席營銷官譚彬表示,人才的持續加盟,為星環科技的發展增添助力。作為基礎軟件供應商,近年來公司也在加大大模型領域的投入,形成了大數據+AI基礎設施的產品格局,擁有多項專利技術,產品已在十幾個行業應用落地,擁有超過1400家終端用戶。
在徐匯區,科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助力人才生態圈不斷擴大。九州未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章津楠說,“我們和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通過開源的方式進行合作,公司會參與其大模型研究項目,同時通過軟件開源的方式,讓高校和科研機構參與軟件迭代,使開源軟件不斷優化”。
高校力量的加入,能夠把最前沿的科研成果融入產業,推動徐匯區大模型產業不斷向縱深發展。中工互聯集團首席科學家、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張奇表示,“我在復旦大學有自己的實驗室,公司產品的創新研發,很多是在我的實驗室進行。研發完成后,由公司生產產品并檢驗科研成果,這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我們可以從中發現用戶核心訴求,不斷更新迭代產品,最終實現落地上市”。
盡管來自企業和高校的人才不斷集聚,但面對大模型產業的快速發展,創新人才稀缺、招聘難度大等問題依然突出。去年11月,徐匯區發布了AI人才全球招募計劃,今年3月,徐匯區聯合上海市級部門和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企業,在“模速空間”打造上海西岸國際人才港,舉辦“匯聚未來”招才引智校園行系列活動,多舉措吸引海內外專業人才。
“要持續將資源向有潛力的大模型創業團隊傾斜,繼續精細做好差異化的算力和數據供給,深度打造大模型產業生態,培育適合創新和企業成長的土壤。”陳海慈表示。
賦能產業發展
“模速空間”在徐匯濱江并非個例,眾多創新載體與周邊產業形成了完整的產業生態,共同賦能新質生產力培育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沿著徐匯濱江岸線漫步,可以看到各種充滿藝術感的建筑,企業、金融機構、商業中心有序分布,與黃浦江交相輝映。2022年,上海市徐匯區出臺《徐匯濱江地區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國際大都市卓越水岸,重點服務培育高端產業,打造人工智能、藝術傳媒、科技金融和生命健康四大產業集聚新高地。目前,這片沃土已成為“上海2035”城市總體規劃中高品質中央活動區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載區。
從2008年起,徐匯濱江累計動遷逾170家企業,收儲約400公頃土地,推動城市形態和產業功能更新再造,實現“工業銹帶”向“生活秀帶”“科創繡帶”轉變。徐匯發揮成片開發、系統建設、整體品牌優勢,在濱江地區形成西岸傳媒港、西岸數字谷、西岸金融城、西岸熱力秀場、西岸生命藍灣和西岸數智中心6個產業組團,加快推動重量級項目、高能級平臺、標桿性企業集聚落地。
卓越水岸的建設,離不開產業基礎的夯實。“徐匯區持續打好產業樁基,推動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文化創意、科創金融產業加快邁向‘千億元級’,前瞻布局未來智能、未來健康、未來能源、未來材料產業,聚焦先進制造業試點‘工業上樓’,加快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曹立強表示。
發展人工智能產業,打造科技智慧新高地,是徐匯區建設卓越水岸的重要抓手。
“以黃浦江沿岸地區為核心,徐匯區啟動了上海首個人工智能集聚區的建設,并發起了首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努力建設世界級通用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垂類大模型產業集聚地。”俞林偉表示。2019年,徐匯區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入選全國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2021年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落戶徐匯,2023科創大會、2024中國具身智能大會相繼在徐匯濱江舉辦,更是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近年來,徐匯區逐步構建起人工智能產業的先發優勢。在西岸打造AI自主創新策源地,匯聚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上海科學智能研究院、浦芯研究院、期智研究院等科研機構,推進從基礎理論到產業應用全過程創新;打造AI引領產業集聚地,匯聚相關企業900余家,形成從基礎、技術、產品到應用全棧產業鏈;打造AI智慧賦能示范地,相繼推出人工智能醫療院地合作、人工智能場景建設項目,在經濟、生活、治理數字化轉型中全場景賦能;打造AI發展生態承載地,推出“西岸智塔”等標桿載體,匯聚高端人才、行業組織、產業資本構建全生態平臺,打響全球化品牌。近5年人工智能總產出年均增長超30%,高速邁向“十四五”期末千億元產值目標。
成績的背后,是不遺余力的投入。對于入駐徐匯濱江的大模型企業,徐匯區完善支持政策,直面企業關切,增強了產業發展的支撐力。
2022年,《關于進一步推動徐匯區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扶持意見》出臺,緊扣徐匯區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現狀與“十四五”高質量發展規劃,圍繞企業全生命周期成長提出11個重點支持領域;2023年,出臺《徐匯區關于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發展的若干意見(試行)》,直面大模型產業關切,在算法、算力、數據、應用、治理等方面提出15條具體措施,其中圍繞解決大模型算力瓶頸,開設首期大模型算力補貼項目,單個項目最高可支持1000萬元。
此外,為了破解大模型商業落地難題,徐匯區以基礎研究引領應用探索、以應用需求倒逼技術突破,發布“AI大模型+”場景需求與解決方案征集,計劃后續分領域組織開展應用場景供需對接活動,擇期發布“揭榜掛帥”及場景補貼。同時,徐匯區積極對接重要場景需求方,支持企業參與行業級大模型應用試驗。
接下來,徐匯區將把打造大模型生態集聚和創新應用高地,作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發揮大模型賦能千行百業的“頭雁效應”、拉動發展的“乘數效應”,加快構建新質生產力,為徐匯區乃至上海市未來發展賦能助力。
十年磨一劍
李治國
隨著“模速空間”在上海徐匯區的崛起,人工智能領域再次被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一創新生態社區不僅成為AI大模型賽道火爆的縮影,更展現了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所需的全方位生態環境。
AI的發展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上下游產業鏈的緊密配合。在“模速空間”,可以清晰地看到:算力供應商、大模型軟件企業、科研機構、金融機構等形成了高效的合作網絡。這種產業鏈的集聚效應,不僅加速了技術的迭代升級,也為AI企業提供了從研發到市場應用的全方位支持。
AI產業的壯大還需要更多的發展空間和耐心。高品質的科創載體和孵化器,豐富的應用場景試驗田,都為AI創新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徐匯濱江的長期規劃和持續投入,顯示出對AI產業發展的深遠考慮和堅定決心。此外,耐心也很關鍵。科技創新往往需要時間的沉淀,不能急于求成。徐匯濱江“十年磨一劍”的精神,正是對AI產業耐心培育的詮釋。
當然,任何技術的發展,最終都要落到實際應用中去。AI大模型的價值,只有在具體的應用場景中才能得到充分體現。徐匯濱江通過打造“科創繡帶”,為AI技術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這無疑會加速技術的商業化和市場化進程。同時,通過與各行業的深度合作,AI技術也能不斷迭代升級,更好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
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需要一個完整的生態環境,從上下游產業鏈的完善到發展空間的拓展,再到對應用場景的不斷探索,每個環節都關系著產業發展的成效。只有不斷做優產業創新生態,保持耐心和定力持續投入,才能讓AI更好地為我所用,更好地為生產生活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