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南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的常華仁在多彩貴州網發表了題為《在知行合一中講好中華民族故事》的理論文章,全文如下:
2019年夏天,剛剛本科畢業的我,作為西南民族大學“格桑花”研究生支教團團長,赴平均海拔3507米的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支教。自2020年牽頭成立“夢想接力棒”研究生宣講團,積極探索常態化政策理論學習宣講和朋輩榜樣引領教育活動,堅持第一時間將黨的創新理論送到基層一線。這樣的經歷,讓我一直思考:如何生動講好中華民族的精彩故事,回答好中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以及“石榴籽是如何形成的”等問題,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飛入尋常百姓家。
近日,由國家民委組織編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教材,立足中華民族整體視角展開跨學科論證,宣傳闡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引導學生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對我而言,這本書既是我學習成長的寶典,更是我成才發展的航燈。
一是講好中華民族故事,必須立足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在我當年的支教學校,我主要承擔了為高中生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任務。在課堂上,孩子們最喜歡聽的就是民族團結故事,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到北魏孝文帝改革,從紅軍長征中的民族團結故事,到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民族團結佳話。我發現,孩子們在歷史故事中,會更好地領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刻內涵。這啟示我們,必須立足中華民族悠久歷史,遵循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科學揭示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道理、學理、哲理。在這方面,《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大量詳實史料,需要我們認真學習、深入整理,以有形之魂、有感之舉、有效之方,把生動的故事貫穿于宏大的理論,真正將教材內容轉化為教學實踐、科研成果、育人成效,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有形有感有效。例如,可以挖掘中華民族歷史上不同時期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學作品。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在貶謫儋州時期,與當地黎族人民共同生活,寫下了“咨爾漢黎,均是一民”“華夷兩樽合,醉笑一歡同”這樣樸素平等意識的經典詩句。講好中華民族故事,必須挖掘好中華民族悠久歷史這座富礦,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
二是講好中華民族故事,必須緊扣中華民族精彩現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民族也不能少。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多個少數民族先后實現整族脫貧,脫貧攻堅工作取得重要成果,民族地區整體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打贏脫貧攻堅戰以后,我們接續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深入學習和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讓各族群眾腰包鼓了起來、生活富了起來、環境美了起來,日子越過越紅火。各民族團結攜手,共同邁進全面小康,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新征程上,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牽、團結奮進,共創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共享民族復興的偉大榮光。當前,全國各地正在積極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對于廣大民族地區而言,要深刻認識和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和特點,認清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規律,營造有利于新質生產力成長的體制機制環境,更好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加快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途徑,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讓各族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推進共同富裕在行動、在身邊。
三是講好中華民族故事,必須錨定中華民族遠大前程。新時代新征程上,全國各族青年聽從黨和人民的召喚,在科技創新、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社會服務、衛國戍邊等各領域各方面勇當排頭兵和生力軍,展現出自信自強、剛健有為的精神風貌,奮力書寫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人生萬事須自為,跬步江山即寥廓。需要看到,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特別是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仍然面臨著較大的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依然任重道遠。廣大青年只有不斷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才能與時代同步伐,與社會共進步。當前,要引導和鼓勵更多高校畢業生投身基層從事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等志愿服務,為廣袤山鄉發展注入青春能量。面對紛繁復雜、盤根錯節的基層工作,青年既要保持良好心態,不懂就學、不會就練,沒有條件就努力創造條件;又要善于學以致用,勇做先鋒、爭當榜樣,讓青春年華在回報國家、奉獻人民中煥發絢麗光彩。
(作者:常華仁 系西南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專職輔導員;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學2024年項目“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與文化研究”[2024GTT-WT02]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