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黃慶華、薛景允在中宏網發表了題為《以新質生產力賦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現代化制造業集群》的理論文章,全文如下: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以下簡稱成渝“雙圈”)是我國西部地區的重要經濟增長極,其建設為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澎湃動力和持久活力。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現代化制造業集群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目標要求方向一致、完全契合,為通過新質生產力賦能成渝“雙圈”現代化制造業集群建設,不斷壯大成渝“雙圈”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成功打造成渝“雙圈”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實施制造業技術改造工程,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升級、提質、增效
實施制造業技術改造工程。首先,應以成渝“雙圈”先進制造業集群為引領,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數字化轉型,促進資源在線化、產能柔性化和產業鏈協同化,提升綜合競爭;應支持制造企業引進和裝配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整體水平。其次,成渝“雙圈”應制定詳細的制造業技術改造規劃,明確技術改造的目標、方向和優先級,為制造業技術改造提供稅收優惠、研發補貼、貸款貼息等鼓勵性政策,激勵企業投入資金進行技術改造。
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升級、提質、增效。首先,應以發展智能制造為重點,不斷推進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推動成渝“雙圈”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其次,應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打造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通過強化品質意識,優化產品設計,加強品牌建設,不斷滿足消費者升級消費需求。再次,我們應著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資源節約和材料合理應用,有效降低制造產業生產成本,完善綠色制造服務體系,強化綠色制造標桿引領,帶動更多制造企業綠色轉型增效。
夯實新質生產力產業支撐,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夯實新質生產力的產業技術支撐平臺。首先,應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加強產業發展頂層設計,明確產業技術發展方向,建立產學研協調創新機制,打造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其次,進一步強化產業核心技術攻關,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實施產業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優化產業創新環境,通過產業技術協調發展,打造開放型創新生態,實現產業技術跨界融合。
因地制宜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首先,成渝“雙圈”應根據自身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明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主導方向,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其次,進一步優化制造產業結構,培育制造產業新動能,為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提供土壤。再次,應通過數字技術賦能新型工業化,生成產業新形態,通過優惠政策激勵信息技術、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與智能設備等未來產業加快發展、擴大布局,不斷引導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集群形成。
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努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強化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關系。首先,應推動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協同互促,夯實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基礎。成渝“雙圈”應加大對關鍵技術領域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由應用研究更多轉向基礎研究,成體系推進聚焦關鍵科學問題,開展前沿導向的探索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基礎研究。其次,應建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有效銜接機制,引導支持制造企業和科研機構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推動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AI人工智能與量子計算在制造業內融合應用,增強制造業的創新發展動能。
攻克一批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短板。首先,應該大力推動政產學研一體化合作,建立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發團隊,從多個角度建立技術創新聯動,并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合作。其次,應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加強戰略規劃和頂層設計,明確關鍵核心技術發展方向和重點領域,強化基礎研究和技術短板應用研究,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原創能力。再次,推動傳統制造業標準提檔升級,完善企業技術改造標準,用先進標準體系倒逼質量提升和產品升級;對重點領域關鍵產業,補上基礎原材料、基礎工藝等技術短板;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應該在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重點發力,建立技術長板,爭取取得自主優勢。
培養引進用好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暢通教育、科技、人才循環
加強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培育。首先,應構建有利于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成長發展的良好制度環境,以正確的人才發展理念和工作導向為引領,加強公平普惠環境和基礎制度建設,為成渝“雙圈”不同創新主體的各類人才提供公平發展機會,實現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和支撐服務等各類人才均衡發展。其次,完善有利于激發創新活力的激勵保障機制,破除將薪酬待遇與人才“帽子”簡單掛鉤的做法,完善基于績效考核的收入分配機制,精準激勵服務成渝“雙圈”現代化制造業集群建設的重點人才和重點團隊。
加強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引進。首先,應注重高層次人才建設,引進更多科技創新人才,將人口紅利轉變為人才紅利,對高層次人才給予住房補貼、子女教育優惠等政策;建立有效的人才流動機制,鼓勵人才根據自身優勢,在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自由流動。其次,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循環暢通體系,促進高端人才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探索建立系統性的技術移民制度,重點引進高層次緊缺人才,暢通人才引進渠道,構建高效便捷出入境和停居留服務體系,對引才成效明顯的用人主體予以獎勵。(作者:黃慶華、薛景允,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西南大學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研究院。本文是202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新發展格局下穩定和優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鏈供應鏈研究[22BJY037]”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