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工智能呈現出迅猛發展的態勢,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人工智能進一步彰顯“頭雁效應”。人工智能具有廣泛的滲透性、突出的創新性、顯著的賦能性、強大的自生成性等鮮明特征,對現代化治理理念、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有著深刻的影響。因此,在推動重慶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過程中,必須用好“人工智能+”,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嵌入城市治理,加快構建引領數字文明新時代的市域范例。
以“人工智能+政務服務”提高政府智慧治理水平。一是建立智能政務服務平臺。堅持全市“一盤棋”思想,利用語音識別、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等人工智能技術,將渝快政、渝快辦等數字治理平臺建設成為集智能問答、智能搜索、智能預審和智能導辦等功能于一體的智能政務服務平臺,提升移動政務服務能力。二是利用數據優化政府決策。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分析和挖掘公眾數據,進行決策風險評估和預防性調整。開發智能決策輔助系統,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政府決策者提供決策建議和方案推薦,實時監測和評估決策實施效果。明確人工智能的輔助性地位,推動政策制定者轉變思想觀念,樹立科學的行政智能決策觀,加強智能決策應用。三是推動政務服務流程再造。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主動讀懂和理解公眾服務需求,主動地、精準地和有溫度地向公眾“營銷”政務服務,推動政務服務由“被動響應”轉變為“智能營銷”。通過人工智能核實申請人身份、判讀申請材料,全時受理政務服務需求,實現機器自主審批或輔助審批,促進政務服務監督轉向機器監督、循數監督和全時監督。
以“人工智能+城市規劃”增強城市空間治理能力。一是推動城市規劃設計轉型。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分析社交媒體的公眾輿論,讓公眾更直接地參與城市規劃,加大對城市設計中公眾參與路徑的創新力度。促進多元數據支撐城市規劃編制,包括空間分析、動態模擬和智慧平臺搭建等,解決傳統規劃中存在的動態監制手段落后等問題。二是助力城市更新項目改造。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征求和分析公眾對擬開發項目的反饋,確保聽到重慶當地居民的聲音,保證再生項目符合居民的需求和愿望。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時監控和預測項目施工進度、成本和質量,評估不同再生策略的潛在影響和長期效果,通過城市更新項目創造富有活力與彈性的城市空間。三是促進城市空間布局演變。在原有規劃用地分類基礎上,探索新的符合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環境的新型用地種類,如智能工業用地。以人工智能技術發展促進城市功能的混合和有機化,促進城市職住空間組織更加靈活,提高城市物質空間的智能化水平。
以“人工智能+公共服務”完善公共服務治理體系。一是助力公共服務資源倍增。依托人工智能技術,推動就業、養老、兒童福利等各領域各類型的公共服務資源加速轉化為數字化形態,整合利用原本龐雜、分散的公共服務資源,促進公共服務資源總量擴容、供需高效對接,實現優質資源深化應用、共享復用,有效解決公共服務資源尤其是優質公共服務資源的短缺問題。二是推動公共服務普惠共享。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識別、分析、預判公共服務需求,提高公共服務支出的公平性。基于人工智能技術搭建遠程醫療服務、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等,降低基層、邊遠和欠發達地區獲取優質公共服務的門檻和成本。提升面向特殊群體的智能化公共服務能力,讓更多民眾享受人工智能帶來的便利。三是促進公共服務創新升級。深入推進智慧就業、智慧醫療、智慧住房公積金、智慧法律服務、智慧旅游、智慧文化、智慧廣電、智能體育、智慧養老等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推動公共服務體系在數據驅動下持續發展和不斷演進,積極探索主動式公共服務業務模式,提升公共服務的科學性和韌性。
以“人工智能+社會治安”優化公共安全治理路徑。一是豐富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以更安全的城市、更貼心的社會為導向,在犯罪偵查、反恐行動、安防設備升級改造、食品安全和自然災害等領域持續挖掘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在安全應急演練、安全生產會議等重大活動和重要會議舉辦中,進一步拓展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為人工智能技術和產品應用提供測試、驗證機會。建立智能化環境監測系統,減少對環境異常情況的誤報率和漏報率,通過智能預警幫助環保部門迅速響應環境事件,減少環境災害擴散。二是調動公眾參與安全治理。通過網格化的管理模式與星羅棋布的智能監控裝置,智能巡邏機器人與網絡監督機器人,提高公共安全監控的響應速度,便于公眾利用智能設備報告可疑活動或危險情況,有效引導市民以及其他組織參與城市公共安全建設,實現“人”“物”“技”不同層面的安全鏈條無縫連接、順暢運轉。三是探索人工智能應用案例。瞄準重慶重大戰略、民眾安全需求,把握當前階段人工智能技術的演進趨勢,聚焦社區治理、公共衛生、治安巡邏等重點領域,組織專家凝練并發布各領域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案例。遴選一批成熟度高、示范性強的典型應用案例和場景應用需求,納入重慶市人工智能技術產業創新圖譜。
(作者單位: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學分中心、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