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轉變傳統經濟增長方式,通過進一步完善生產關系,推動核心生產要素躍遷性升級,形成全新的生產要素組合和新的動能。這就需要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要加快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進一步激發和保障新質生產力煥發新動能形成新優勢產生高效能,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 新型生產關系 生產要素 【中圖分類號】D60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及其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努力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將進一步激發和保障新質生產力煥發新動能形成新優勢產生高效能,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深刻把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社會變革和發展的基本動力。馬克思指出:“生產力,即生產能力及其要素的發展。”也就是說,生產力要素的發展是生產力的內在要求和動力,生產力的發展既包括已有要素的提升,也包括新要素的形成。生產能力的提升往往是生產力要素中的某些要素的突破性發展,進而形成各要素整體效能的躍升。歷史地看,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在于“把物質生產變成對自然力的科學支配”。正是科學技術的賦能,生產力才能夠實現躍升式發展。人類對自然力支配的能力的提升,意味著科學技術的突破性進展,意味著生產力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優化組合的升級。在數字時代,尤其是人工智能條件下,生產力要素發展為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伴隨時代的進步,生產力的要素在不斷發展,但發展生產力的基本邏輯一以貫之。生產力是一個多要素組成并不斷發展演變擴能的復雜系統,生產關系是其內在要求和制度保障。為了使生產力系統形成最大的物質力量,發揮出最大效能,需要堅持系統觀念,善于通過歷史看現實,把握好當前和長遠、微觀和宏觀、局部和全局的關系,通過完善生產關系,實現生產力各要素不斷提升和優化組合。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依據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理論,通過對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認識和判斷,形成新的生產關系并不斷對其完善,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當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由“有沒有”轉向“好不好”。這就需要進一步發展生產力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需要自覺完善生產關系,以更好推動高質量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這就表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轉變傳統經濟增長方式,通過進一步完善生產關系,推動核心生產要素躍遷性更替,使各種生產要素圍繞新的核心要素形成全新的要素組合,進而形成新動能。新時代,要通過推動實現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突破制約高質量發展各項因素,開辟經濟發展的新空間,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
人們在社會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相互關系,就是生產關系。因此,要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就要更加密切人與人的關系,努力提升和深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合作。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中,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具有實現重大創新的空間。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聚焦妨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通過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解決好最關鍵、最迫切的問題,把新型生產關系背后的巨大潛力發揮出來。
一方面,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生產資料所有制、人們在生產勞動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及勞動產品的分配被稱為生產關系的基本要素。物質文化產品的生產需要物質資料、知識、技術及勞動的投入,這就會形成誰來投入,如何投入的問題,這些問題就屬于經濟體制問題,也就是如何正確對待公有制和其他所有制、如何對待國有企業和其他性質的企業的發展問題。與這兩個問題相關聯,就是收入分配體制問題。新質生產力的豐富內涵賦予生產關系新的調整空間,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制度優勢能夠塑造人與人之間的更加緊密的交往合作關系。中國目前擁有1億多市場主體。市場主體之間的交往合作越密切順暢,越能降低交易成本,從而提高效率。要搭建多元主體安全可靠的協作平臺,促進產業全要素的互聯互通,要強化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及價值共享,讓新質生產力創造的財富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以凝聚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更大力量。這就要求,在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中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鼓勵、支持、引導民營企業參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要有更大作為,實現更好發展。要通過完善制度引導市場預期,用法治規范市場行為,完善防范化解隱性債務風險長效機制,促進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推動生產力實現動力變革、效率變革。
另一方面,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在科技領域,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的條件下,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需要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投入結構有待優化,基礎研究投入有待增強,產學研合作機制依然有待理順,產業的技術政策對長期技術創新所起的作用還有待進一步彰顯。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業技能的人才,是中國科技力量優勢所在。在社會分工條件下,每個人的能力水平是在社會中學習實踐所獲得的,每個人在其實踐活動中的所發現、所認識,又會成為人類知識和技術的組成部分,從而使人類的知識體系和技術體系不斷豐富、完善和發展。人類正是借知識和技術體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實現自己的目的。正是由于知識和技術作用的發揮,人類才能創造出越來越多的各種各樣的物質文化產品。這就需要調整生產關系,更好地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科技工作者發明創造的自覺性。科技創新還需要發揮好科技企業家的作用,科技企業家是重要的投資者和孵化新技術的引導者。科技創新需要運用市場、產權激勵、財稅金融支持政策等手段激發創新主體(企業)、創新者(技術研發者、企業家、風險投資者)、創新利益相關者的積極性。要將前沿探索與任務導向有效結合,以推動科技人才向科技企業流動。新質生產力是科技發揮重要作用的生產力,離不開高素質的科技人才、高水平的研發機構和生產機構、高質量的生產資料等。這就需要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實行“揭榜掛帥”等制度、完善科技評價機制、擴大科研自主權、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要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進一步激勵科技人才創新的能動性。
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
市場產生的需求信息是進行生產活動的重要依據。在中國,目前有14億多人口,中等收入群體4億,形成了超大規模的內需市場。聚焦要素市場化配置,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制度完備、治理完善的高標準市場體系,能夠充分發揮這一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拉動經濟穩定增長,進而助力傳統生產力向新質生產力躍升。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是為了更好實現人民的利益。人類認識、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在人與人的交往合作中形成和不斷提高的。因此,人們要在協同生產中才能創造財富,實現共同利益。促進市場循環的暢通,就要注重產業鏈供應鏈的公共產品屬性,即不論是提供完整的不同終端產品,還是產品的配件、零件、或軟件、服務等,都要基于合作、高效、包容的原則,共同盈利和相互受益,這樣才能維護安全穩定、互利共贏的現代經濟體系。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要完善市場體系基礎制度、高效配置要素資源、改善提升市場環境和質量、實施高水平市場開放、完善現代化市場監管機制等。
創新生產要素配置就是要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需要不斷擴大要素市場化配置范圍,健全和完善由市場評價生產要素貢獻決定其報酬的機制,以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力資本的導向作用。與已經實現了商品和服務價格97%以上由市場定價相比,生產要素市場發育相對滯后,新型要素市場規則建設滯后,生產要素跨區域、跨行業高效有序流動的障礙仍然存在。這就表明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既是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客觀要求,也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內在要求。要加快建設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健全城鄉統一的土地和勞動力市場,加快發展統一的資本市場,加快培育統一的技術和數據市場,建設全國統一的能源市場,培育發展全國統一的生態環境市場,進一步培育和發展知識、數據等新生產要素,引導各類要素協同向新質生產力集聚。
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應當堅持分類施策、循序漸進的原則。針對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短板,要通過構建與實體經濟結構和融資需求相適應的金融體系等措施推進資本要素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發展。資本是帶動各類生產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紐帶。要規范和引導資本的發展,注重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進一步健全完善現代金融體系,進一步完善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針對技術要素的效能提升問題,要以職務科技成果產權制度、市場化社會化的科研成果評價制度、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體系等制度機制建立健全為依托,以技術要素與資本要素融合發展為重要路徑,大力促進技術要素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對于勞動力、人才在城鄉間、區域間、行業間流動的各種障礙,以及人才創新活力相對不足等問題,要消除限制人才流動的不合理的規章制度,盡可能讓各類不同的人才流動到最適合自己的崗位上。要拓展規范化數據開發利用場景,充分發揮數據對其他要素效率的倍增作用。針對目前存在的“數據壁壘”“數據孤島”等問題,需要加強數據資源整合,推動公共數據開放共享,最大限度減少要素資源流動過程中的耗散和損失,以進一步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同時要注重數據安全、個人信息保護,完善基于數字經濟自身發展規律的政策法律法規,提升數字經濟治理效能。要加強生產要素交易監管,健全要素價格管理監督體制機制,構建要素價格公示和動態監測預警體系,維護要素交易市場秩序,以公正監管保障平等競爭。
(作者分別為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鐘茂初:《“新質生產力”發展演進及其增長路徑的理論闡釋》,《河北學刊》,2024第2期。
②洪銀興:《發展新質生產力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當代經濟研究》,2024年第2期。
③程恩富、陳健:《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加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當代經濟研究》,2023年第12 期。
④張震宇:《新質生產力賦能城鄉融合:理論邏輯與路徑探索》,《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4年第2期。
責編/于洪清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