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異地養老、旅居式養老、候鳥式養老逐漸受到社會關注。日前,多項聚焦京津冀地區養老服務協同發展的政策發布,為京津冀異地養老服務加分助力。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到河北社區養老的京津戶籍老人近4萬人,旅居養老的達59萬人次。
異地養老作為一種新興養老模式,背后有多重因素驅動。高鐵、動車等交通工具的普及,區域一體化發展疊加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臺,讓城市間互聯互通的便捷程度不斷提升,為異地養老創造了條件。
異地養老不僅契合了一些老年人樂享晚年的需求,促進了城市間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跨地區的轉移性消費更有助于帶動當地產業發展,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可謂好處多多。
為了讓老年人擁有更高品質的異地養老生活,還需有針對性解決他們生活中遇到的不便和難題。比如,老人擔心失去本地的居家養老、助餐助浴、長護險等補貼,而異地的補貼又享受不到,造成兩頭“踏空”等。
破解這些難題,需要從多方面著手。
一是政策通關,讓異地養老有“醫”靠。針對需求較高的就醫買藥問題,部分地區已做出積極探索。醫??ó惖亟Y算報銷、醫學檢查結果互認、組建醫聯體輸出醫院品牌和管理……要不斷嘗試打破就醫壁壘,為老年人提供優質醫療資源保障。
二是區域協作,讓異地養老更便捷。要實現養老服務“導入地”和“導出地”的無縫銜接,要求推動不同區域在養老機構管理、養老服務補貼、老年照護評估、養老人才評價等各類標準的互認互通,從而將中心城市的優質養老資源引入周邊城市,提升區域養老服務的總體水平,免除老人在他鄉養老的后顧之憂。
三是豐富供給,讓異地養老更優質。受傳統觀念影響,異地養老群體仍是少數。如何借助市場的力量加大優質養老服務供給,滿足老年人個性化、多層次、品質化的養老需求,仍有待深入探索。這需要政府和社會共同努力,不斷創新服務、填補空白,打造質優價廉的異地養老服務,讓更多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