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展是硬道理”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高度概括,“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中國化的最新發展。從“發展”到“高質量發展”,從“硬道理”到“新時代的硬道理”,既與時俱進又守正創新,標定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方位,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發展思路的新調整、發展境界的新追求。
關鍵詞:發展觀 高質量發展 硬道理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D2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依循發展演進的歷史邏輯,從“發展”到“高質量發展”,從“硬道理”到“新時代的硬道理”,中國共產黨遵循從量變到質變的螺旋式上升、階梯式遞進的動態演變規律,既與時俱進又守正創新,標定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方位,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發展思路的新調整、發展境界的新追求。這是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高度概括,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最新成果。
“發展是硬道理”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高度概括
新中國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都十分低下,綜合實力十分弱小,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679億元。黨領導中國人民以百折不撓的精神和勇氣,大刀闊斧地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但由于對我國階級形勢以及黨和國家政治狀況作出完全錯誤的估計,發動了“文化大革命”,釀成十年內亂,使黨、國家、人民遭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到1978年時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3645億元,人均國民總收入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發達的低收入國家行列。
在黨和國家面臨何去何從的重大歷史關頭,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序幕,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1992年鄧小平同志作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一重要論斷,并多次強調“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從“三來一補”到吸收消化后的快速發展,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顯著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發展才是硬道理”深入人心、嵌入歷史,成為解碼中國奇跡的秘訣。
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和矛盾的基礎和關鍵,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為什么說“發展是硬道理”、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呢?它到底“硬”在何處?
發展是彰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重要途徑。“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擁有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生產力,而要達到這一點,只有通過發展才能實現,沒有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經濟的發展,就不能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目標就不可能實現。
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就是要消滅貧窮,使全體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而要實現這一本質要求的途徑只有發展,沒有發展就無法消除貧窮。黨的二十大報告更是明確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發展是擺脫挨打、挨餓、挨罵的有效手段。中國在農業社會里一直領先世界,農耕文明發達。但從18世紀中葉開始,由于封建統治者閉關鎖國、固步自封,導致生產力發展落后于西方世界,外國資本主義依仗工業革命帶來的發展,侵略、掠奪中國,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難。盡管先進的中國人前赴后繼,救亡圖存,但由于國家落后,力不如人。歷史告訴我們,沒有發展,人民不但要挨餓,而且要挨打受欺負。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了新中國,大力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結束了西方侵略者“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盡管我們還沒有完全擺脫“挨罵”的局面,但假以時日,通過不斷的發展,積極主動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中國人民一定能夠通過發展獲得更多理解和支持。
發展是解決前進中一切艱難險阻的關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任重道遠,既有過去積累起來的老問題,也有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不斷出現的新問題。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破解前進路上遇到的各種困難和障礙,唯有發展才能達到目標。盡管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顯著,但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有很大的距離,與世界上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的差距在短期內仍然不小。中國前進道路上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矛盾也較為復雜,對內要盡快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實現祖國統一,對外要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歸根到底,只有堅持不懈地加快發展,不斷提高綜合國力,才能應對前進路上的各種風險、解決前進路上出現的各種問題。
發展是打破西方對中國的圍堵、遏制的利器。中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大國,企圖打著“民主、自由、人權”的幌子對中國進行“顏色革命”。軟的一套不能達到目的后,他們糾集團團伙伙,從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科技上,全方位地圍堵中國、遏制中國,企圖將中國控制在產業鏈、價值鏈的低端。因此,中國只有通過改革開放,抓住信息革命、科技革命的機遇,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才能打破西方的圍堵和遏制。
發展是保障世界和平的穩定之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黨敏銳洞察國際形勢的變化,作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的科學論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強調:“和平與發展是我們的共同事業。”要發展必須要有和平的環境,要和平必須要有發展作保證。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發展得越強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中國只有加快發展,才能有能力維護世界和平、反對霸權主義,才能對世界和平與穩定作出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正是緊緊地抓住“發展是硬道理”這一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社會高速發展,2023年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26萬億元,國家穩定,社會安定,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滿滿地提升。事實雄辯地證明了“發展是硬道理”的馬克思主義真理性,證明了中國共產黨堅持的發展理念的正確性。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中國化的最新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后,轉入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繼續前進。
新時代是充滿活力、充滿希望、充滿挑戰、充滿機遇、充滿創新的時代,中國的發展不僅僅停留在傳統意義上GDP的增長,而是高質量的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是深刻把握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提出的重要規律性認識,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最新理論發展;是對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深刻認識和把握。面對我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增大、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的新變化,傳統的外延式、粗放型的發展方式面臨著重大挑戰,高質量發展、新舊動能轉換,成為新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選擇,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路徑和戰略選擇。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作為“發展是硬道理”內涵的延伸和升華,“硬”就“硬”在新時代的高質量發展是質量、效益和可持續性的“系統集成”,是全要素生產率提升與科技創新、要素配置優化相輔相成的發展,是與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相一致的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為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中央對新時代的發展進行戰略性謀劃,立足于中國自身的市場優勢,充分擴大內需,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通過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人才鏈優化升級,同時又全方位、高質量、高標準地對外開放,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不斷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實現經濟發展的自主可控。
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要素支撐
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這個“硬”不是停留在字面上,而是由一系列實實在在的要素支撐、扎扎實實的行動踐行。
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是系統集成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這就意味著新時代的發展,不僅僅是追求數量的增長,更需要質量的提升;不僅僅是經濟的增長,而且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發展,是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指導下的發展。這種發展,是以質量為導向,追求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發展。2022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更好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堅持以質取勝,以量變的積累實現質變。中國經濟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要求擺脫單純根據速度、規模和數量來判斷經濟發展水平的范疇,必然對質量、結構、全要素生產率提出更高要求。因此,視質量為生命,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追求,深刻體現了新時代新征程科學把握經濟發展中“質”與“量”辯證統一關系的道理學理哲理。
科技是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是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不僅僅是資源的增加、要素的投入,而是以科技創新為內在驅動力,以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前提,通過大量的0—1乃至0—100這樣的原始創新、從無到有的創新,以大量的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性技術,催生出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新賽道,實現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新突破,從而實現以較少的資源投入產生高質量的大發展。因此,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要素是包含信息技術在內的各種前沿科學技術。
人才是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是內涵式發展,與傳統的依靠資源消耗、要素投入的粗放式、外延式、“人海戰術”的發展方式不同,新時代的高質量發展是綠色、低碳的精細化、內涵式發展,這意味著要通過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實現更高素質的勞動者、更高技術含量的勞動資料、更廣范圍的勞動對象的高效協同和優化組合,或者說是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高素質人才,重點在于孵化、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實現內涵式的高質量發展。
傳統生產要素是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資源。傳統的土地、勞動、資本雖然仍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資源,但這些資源通過現代科學技術的加工、處理和優化,再通過數字技術的創新性配置,已經煥然一新,改變了原有的生產函數,產出的增長效果已經不再是算數級數的增長,而是幾何級數、指數級數的增長,不僅大大節約了資源的數量,而且大大提高了傳統生產要素的質量,諸如集約化的土地利用、高效的資本產出、資源的循環利用等。
數字技術是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資源。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眾多領域、眾多環節,涵蓋全產業鏈、全供應鏈、全價值鏈,需要解決的矛盾錯綜復雜,面臨的難題千奇百怪,因此需要運用統籌協調的科學方法,通過數字化、人工智能等戰略資源的投入進行系統集成,以科學的方法,運用大數據、區塊鏈、元宇宙等數字技術,統籌兼顧發展的各個方面,處理好各種復雜的矛盾和問題,讓高質量發展落到實處。
扎實推進新時代高質量發展
面對形勢變化的不確定性,如何創造保障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使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真正落到實處,就必須找到有效的路徑。
新質生產力是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是高科技的結晶、創新的成果,是新時代實現內生發展、內涵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力。通過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驅動新時代的高效能、高質量發展,實現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新質生產力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驗證了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的真理性。
協調均衡是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要注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均衡、全面的協調、和諧發展,將經濟發展、生態保護、社會和諧一體化統籌,實現辯證發展、系統發展、整體發展,改變單一發展偏好,打破路徑依賴,實現“硬實力”與“軟實力”的系統發展、全面發展、整體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
綠色生態是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發展是解決全球生態脆弱的必由之路,是保障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深刻影響著發展模式、幸福指數和人們生活質量,是破解生態環境承載力不足、突破資源環境瓶頸制約、轉變發展方式、實現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更是“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發展觀在新時代的生動實踐。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不僅是經濟領域的一場變革,也將深刻影響地方政治生態和社會治理。
改革開放是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是深度融入世界、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實現發展內外聯動的戰略選擇。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各種不確定、不穩定的因素增多,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人才鏈、創新鏈面臨著各種沖擊,中國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唯有堅持改革開放,以技術創新、工藝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來激發人們的創造潛力,以更開放的舉措擁抱世界,取百家之長補自己之短,才能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更多地參與全球治理,提高我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
共建共享是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而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共建共享就是將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成果用于增進人民福祉,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呂氏春秋》云:“治天下也,必先公。”馬克思曾指出“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目的本身”,新時代經濟發展不斷做大的蛋糕通過共建共享,熨平分配不公、階層收入差距、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矛盾,破除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上面臨的一些體制機制障礙,打破既得利益阻力和階層固化,實現人人享有。
堅持“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實施這一工程的路徑相互貫通、相互促進、相輔相成,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其之所以是“硬道理”,就在于采取先立后破的政策導向,實施的動力足、方法實、方向對、戰略準、目標穩,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
【本文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長、教授;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共產黨百年民生思想發展史”(18ZDA012)成果】
參考文獻
[1]《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人民日報》,2023年12月13日。
[2]《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責編:董惠敏/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