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證券公司2023年成績單密集披露。總的來看,在去年A股市場波動有所加大、IPO審核趨嚴的背景下,上市券商承壓而上,積極于轉型發展中破局開路。自營業務成增長強勁引擎,財富管理轉型持續深化,國際化發展步穩行健,整體表現可圈可點。
行業營收止跌回升
截至4月10日,已有26家A股上市證券公司披露年報,披露比例過半。看營收,傳統頭部券商依舊保持領先地位。中信證券2023年以600.68億元的營業收入仍穩居第一位。華泰證券、國泰君安、中國銀河緊隨其后,2023年營業收入分別為365.78億元、361.41億元、336.4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19%、1.89%、0.01%。看凈利潤,各券商漲跌不一。例如,2023年,中信證券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197.21億元,同比下降7.49%;華泰證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27.51億元,同比增加15.35%;國泰君安證券歸母凈利潤93.74億元,同比下滑18.55%;中國銀河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78.79億元,同比增長1.43%。
談及2023年公司資產規模與盈利能力穩居行業頭部,華泰證券表示,規模的快速增長、客戶的穩步增加、業務布局的日益多元,從側面折射出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使公司更加堅定與客戶共同成長、與時代共同進步的信心與力量。
相比頭部券商,部分中小券商表現出更強的成長性,實現營業收入、凈利潤“雙增長”。例如,2023年,國海證券實現營收41.88億元,同比增長15.81%;歸母凈利潤為3.27億元,同比增長31.18%。紅塔證券實現營收12.01億元,同比增長43.63%;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12億元,同比增長710.57%。西南證券實現營收23.29億元,同比增長30.3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6.02億元,同比增長94.63%。
談及業績增長的原因,國海證券表示,公司堅持差異化、特色化、專業化、集約化發展思路,深入推進客戶、精品、能力提升“三大工程”,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推動公司實現以效益為中心的高質量發展。
“整體上,證券行業2023年顯現出增收不增利的情況。”東興證券非銀團隊分析師劉嘉瑋認為,在權益市場持續大幅波動的背景下,市場低迷造成交易活躍度下降,同業高度競爭下信用業務利差縮水,資管業務和投資、直投類業務收入波動且分化,以及嚴監管環境下2023年下半年股權投行業務增量空間承壓。
放眼全行業,增收不增利也較為明顯。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的數據,全行業145家證券公司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4059.02億元,同比上升2.77%;實現凈利潤1378.33億元,同比下滑3.13%。也要看到,與2022年相比,2023年證券行業營收止跌回升,走出回暖曲線。2022年,證券業合計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分別下降21.38%、25.54%。
“雖然已發布業績的上市券商的表現喜憂參半,但整體好于預期。”國海證券非銀金融行業分析師孫嘉賡表示,在股市活躍度和賺錢效應較弱的2023年,上市券商表現出了較強的業績韌性,這主要得益于固收投資相關業務的支撐,而部分中小券商增速較高則是基于2022年較低的業績基數。
自營業務成增長引擎
回顧2023年,A股市場行情整體呈現震蕩下行趨勢,交投活躍度有所下降。從已公布年報的上市券商情況來看,上市券商經紀、投行、資管、交易及機構業務等承壓。就投行業務來說,受IPO審核趨嚴、上市節奏放緩等因素影響,部分券商投行業務表現欠佳。例如,2023年,中信證券投資銀行業務手續費凈收入62.93億元,同比下滑27.28%;中金公司投資銀行業務營收32.42億元,同比下降40.30%。再看交易及機構業務,上市券商表現分化。例如,2023年,廣發證券交易及機構業務實現營收37.09億元,同比增長29.43%;國泰君安機構與交易業務實現營收149.30億元,同比下降4.12%。
證券行業業務表現和權益市場行情息息相關。國泰君安證券非銀金融首席分析師劉欣琦分析,2023年一些券商經紀業務下滑,主要受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收入下降導致;投行業務下降,則受IPO及再融資規模下滑影響;資管業務下滑,主要受管理費率下滑的影響;信用中介業務收入同比下降,則主要因為利息收入與支出息差收窄。
值得一提的是,自營業務成為券商業績的強力支撐。中證協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券商各項主營業務中自營業務、經紀業務、投行業務、資管業務收入占比分別為29.99%、27.78%、13.42%、5.54%,自營業務為行業第一大營收來源。
具體來看,中信證券2023年自營業務實現凈收入218.46億元,同比增長23.87%,為中信證券營收第一貢獻力量。華泰證券、中金公司自營業務收入也均超過100億元。對于部分中小券商來說,自營業務收入增長更是推動其業績向好的重要驅動力。例如,2023年,西南證券自營業務收入3.18億元,2022年則虧損1.34億元;紅塔證券自營投資業務收入達6.62億元,2022年則虧損263.22萬元。
“穩定高質量的自營投資業務是紅塔證券發展的基石。”紅塔證券表示,公司自營投資業務在2023年經受住了市場考驗,也充分體現了近兩年的轉型成果。在戰略上有效進行資產的大類配置:適度降低權益類資產規模、增加高股息資產配置、增加穩定資產配置,有效應對了市場的下跌。
分析包括自營業務在內的投資類業務未來發展,劉嘉瑋認為,投資類業務仍為券商業績勝負手,但其可預測性仍較低,且同業間分化顯著。2024年上述情況仍然存在,除市場交易量階段性增加外,融券業務面臨嚴監管、IPO融資規模或持續低迷等問題,這為券商業績邊際改善帶來壓力。
加快建設一流投行
縱覽券商年報可以發現,過去一年,不少券商主動迎變,積極尋求新的業績增長點,力爭在全面注冊制下重塑公司格局,推動證券行業高質量發展。一方面,深化財富管理轉型。例如,中金公司通過買方投顧專業服務為客戶提供“全生命周期陪伴”,財富管理業務的產品保有規模約為3500億元,規模連續4年實現正增長。廣發證券深耕財富管理轉型,截至2023年底,代銷非貨幣公募基金保有規模行業排名第三,代銷金融產品保有規模較上年末增長13.98%。另一方面,積極拓展境外業務。銀河證券表示,從傳統券商全面邁向國際化的現代投行是其新的發展方向,2023年銀河證券國際業務營業收入20.06億元,同比增長11.28%,占公司總營業收入的5.96%。
推動證券業高質量發展一直是業內所期所盼。今年3月,證監會發布《關于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提出力爭通過5年左右時間,形成10家左右優質頭部機構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到2035年,形成2家至3家具備國際競爭力與市場引領力的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
對此,多家券商表示,將向一流投行邁進。華泰證券首席財務官焦曉寧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公司將致力打造兼具本土優勢和全球影響力的一流投資銀行,主要舉措包括:堅持以投資者為本,為客戶創造財富服務新價值;強化全業務聯動協同,拓展機構綜合服務新空間;深化金融科技賦能,釋放“業務+科技”融合共創的新動能等。
中小券商也不甘人后。“近年來,監管部門提出要引導中小機構結合股東背景、區域優勢等資源稟賦和專業能力做精做細,實現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中小型券商有望通過發揮區域以及業務特色,聚焦細分領域賽道,深入發掘并滿足特定客戶群體需求,進而打造具有特色化、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國海證券總裁度萬中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
展望未來,我國證券業仍處于快速發展的歷史機遇期。“長期來看,資本市場的發展和金融體系改革開放都將為行業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國泰君安表示,在全面注冊制改革的牽引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愈加清晰、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短板不斷補齊、投資端能力建設加快提速,零售、機構、企業三大類客戶業務機會全面涌現,證券業將呈現出服務綜合化、發展差異化、競爭國際化和運營數字化的發展態勢。
“在當前時點看,資本市場改革提速有望成為行業價值回歸的直接催化劑,業務創新也將為盈利增長開啟想象空間。”劉嘉瑋認為,在更為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支持下,配合各類優化資本市場運行的政策落地,“政策—市場—投資者”之間的正循環有望加快形成,進而有效改善證券公司中期業績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