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關鍵在于建構符合中國國情的自主知識體系,這是一項重要而艱巨的歷史任務。社會學作為一門綜合研究社會現象及其規律的社會科學,是建構自主知識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建構自主的社會學知識體系,在方法路徑上需要實現以下三個方面的有機結合。
將對中國社會的經驗探索與對社會學理論建構的追求相結合。作為一門與社會結構、社會文化、社會生活等緊密聯系的社會科學,社會學的顯著特征之一,就是重視對社會現象和社會現實的經驗探索。這種經驗探索以及從中得到的各種特定的、鮮活的、具體的證據和結論,不僅是社會學理解人們各種社會行為的動機和方式、理解不同社會現象之間的關系和性質、理解社會發展變遷的動力、過程和結果的前提與基礎,也是建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前提。這就要求社會學者深入中國社會生活之中,從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中捕捉新材料和新證據,更好認識中國社會結構變化的趨勢和特征,更好理解、解釋中國社會發展的內在機制和客觀規律。
同時,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還應注意將對中國社會現實的經驗探索與對社會學理論建構的追求相結合。這是因為,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既不是對各種經驗事實的簡單羅列,也不是關于社會發展過程的一般經驗總結和概括,而應該是上升為對中國社會結構、社會文化和社會變遷規律的理論認識。這就要求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必須既來自經驗又超越經驗,應由既具有內在邏輯性、又能夠將這些具體經驗研究結果聯系起來的理論認識所構成。符合中國具體國情的社會學理論的提出和完善,既是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核心內容,同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其最為重要的表現形式。
此外,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不僅要經歷從經驗到理論、再從理論到經驗的不斷循環的發展過程,也要經歷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足夠數量的、深入中國社會各個層面的社會學經驗研究和探索,是構成這種發展變化過程的必要條件。雖然社會學知識體系的表現形式更多是以抽象的社會學概念、命題和理論體現的,但如果沒有大量的、具體的、對各個時期中國社會不同方面的經驗探索結果的累積,這種概念、命題的提出和理論的建構就無法實現。只有在各方面都積累了大量經驗研究成果,同時又自覺朝著理論建構的目標努力,才有可能建立符合中國社會和文化現實、能夠很好解釋說明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的社會學理論。
將中國社會學的歷史、現實以及未來發展相結合。建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既要回溯中國社會學發展的整個歷程,從中國社會學長期發展的各個階段中進行總結;也要放眼中國社會的未來發展和變遷趨勢,對中國社會學未來的探索和新的進展始終保持開放態度。
中國社會學有百余年的發展歷史。從120年前嚴復翻譯的《群學肄言》出版開始,到20世紀早期一批留學西方回國的社會學家對中國社會的深入研究,再到今天的社會學者對當今中國社會各個方面的研究,都為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提供了寶貴資料。即便是經歷了近30年的中斷,中國社會學依然在恢復重建以來的40多年中有了長足發展。這些都構成建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的豐富來源。
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形成和產生了大量傳統中國社會未曾有過的新事物、新現象、新問題。比如,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進入城市,形成了數以億計的流動人口。這種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新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廣大社會學研究者針對這些新現象、新問題展開了廣泛研究,得出了一些具有獨特意義的結果和結論,為建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貢獻了許多新鮮材料。未來的中國社會還會進一步發展和變遷,而我們的社會學研究和探索也會不斷地提供新的認知,不斷為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補充新的經驗和理論。
總之,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是一個與中國社會發展緊密相連的過程。不同歷史階段的中國社會學研究都會產生一些獨特的、有著特定社會歷史背景、特定學科價值的知識。每一個時期的社會學實踐和探索也都會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對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增添磚瓦。因此,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必須將過去、現在和未來很好地結合起來,認真總結和吸收各個時期的精華,從每一個時期的探索和研究中吸取營養。
將建構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與參與國際學術對話交流相結合。建構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要樹立起堅定的學術自信,不盲從也不依附西方社會學的話語體系、概念體系和知識體系。西方社會學知識體系是在西方社會背景中建立起來的,盡管經過眾多社會學者的經驗積累和理論思考,可以解釋西方社會許多現象,但它們是在西方社會和文化中總結得到的,當面對中國社會和文化中的現象與問題時,這個知識體系包括其中的各種概念、命題和理論就會出現“水土不服”。建構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觀照中國現代化實踐,做能夠解釋和指導中國實踐的在場研究。
同時,我們還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國際學術對話和交流中,將中國經驗、中國話語在國際學術界的平臺上充分展示。當然,國際學術界通行的各種社會學概念、命題和理論,只是這種參與、對話和交流的基礎,而不是社會學知識體系唯一的和固定不變的內涵與標準。中國社會學者應當在與國際同行進行深入學術交流和平等學術對話中,為社會學知識體系貢獻一些新元素,特別是要提出一些既符合中國國情,能夠概括、解釋和說明中國社會結構、社會文化、社會發展規律,同時也能為國際社會學界同行所理解、所認同、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學概念、命題和理論。唯有如此,才能體現出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的獨特視角與創新力量,也才能真正體現中國社會學知識體系的自主性。
(作者:風笑天,系廣西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