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浙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窗口,其依托“八八戰略”,挖掘自身優勢,采取相對應的發展舉措,壯大浙江經濟。浙江的實踐,就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發揮體制機制優勢,發展集群與市場新質生產力
浙江一直引領中國市場化改革,在體制機制創新上有先行優勢。發揮體制機制優勢,不斷提升浙江的市場和集群經濟競爭力,這就是因地制宜發展市場和集群經濟新質生產力。
浙江人的市場意識強,專業市場和產業集群的協作,成就了浙江“小商品、大市場”和“小企業、大集群”的經濟格局。市場化就是開放化,專業市場為面廣量大的中小微民營企業帶來了低成本的交易平臺,讓這些小企業小作坊的生產能夠面向來自四面八方、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客戶,極大地擴大了市場輻射和銷售,于是小企業擴大生產,形成圍著市場的小企業小作坊扎堆,也就是小企業圍繞市場集聚形成集群化成長。
制度改革與創新是體制機制優勢的重要內容,這利于理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讓新質生產力得以不斷成長并迸發活力。浙江的深化改革不斷優化所有制結構,優化經濟體制和科技體制,建立高標準的市場體制,優化了創新生產要素的配置,支持了新質生產力要素集聚發展。
發揮區位優勢擴大開放,提升新質生產力能級
20世紀80至90年代,商品供給由緊轉松,民營和鄉鎮集體企業有了發展的空間。20世紀末,浙江的非公經濟已經占據全省GDP的半壁江山。這個時期填補國內短缺經濟的民營企業生產迅猛擴張,其在產品質量和標準上缺乏投入與關注,模仿制造等現象一度盛行。影響民營經濟健康發展。
進入新世紀初,我國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浙江的民營企業也開始面對質量與標準的要求。浙江進一步發揮區位優勢,主動接軌上海、積極參與長江三角洲地區合作與交流,不斷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在這種因地制宜的發展抉擇下,浙江打開了民營經濟發展的新局面。
市場經濟是開放經濟。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這個時期的民企加速國際化,更多的是把產品賣到國際市場。因為加工貿易生產是按照國際市場要求的行業標準、產品標準和產品質量進行的,這極大地提升了浙江民營企業的整體技術水平、生產質量和產品標準,克服和消除了一度困擾民營制造業企業的假冒偽劣問題。
浙江在擴大民企國際化市場份額的同時,也鼓勵民營企業“走出去”,探索對外直接投資和企業經營的自主國際化。不同于加工貿易的貼牌生產,這種民營企業自主國際化,企業自己投資海外設立海外生產基地、研發基地、銷售平臺,這使得民營制造業企業的設計、研發、物流與銷售能力有了極大提高,民營制造業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不斷攀升。
發揮浙江生態優勢,打造綠色發展新質生產力
綠色生產力就是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同時,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綠色健康生活方式。
安吉“兩山”銀行,是生態浙江綠色發展一種創新轉化平臺,存入的是“青山”取出的是“金山銀山”。在“兩山”銀行,一座山、一個村莊,都可能是交易對象,風景變“錢景”。綠色銀行搞活了鄉村綠色資產,增強了農民資產的流動性和價值變現能力,也讓農民感到生活更加有奔頭。
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鄉村振興更多的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生態宜居”和“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根本,而“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都離不開產業興旺與生態宜居。鄉村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可以通過培育農村的特色產業來助力農村的經濟發展。
鄉村振興追求的是生態宜居和產業興旺,故鄉村發展不能只局限于種植業和養殖業。浙江鄉村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踐,是可借鑒的成功之道。發展農村第一產業,要努力形成具有地理標志的地方特色優勢產品,進而對地方特色優勢農產品進行加工、深加工,通過產業鏈接創造新供給;發展農村第二產業,要遵循生態工業的宗旨,嚴格制定企業排污標準,定期報告環境狀況,維護鄉村環境治理成果,確保鄉村“生態宜居”。鄉村第三產業,主要是服務第一、第二產業的物流、技術、市場支持,以及鄉村旅游、觀光農業、鄉村民宿。
數字經濟既服務大企業助其取得更大的成功,也服務民營中小企業和個人,讓創新創業成為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常態。
作者:浙江大學民營經濟研究中心 王志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