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武夷山,半部茶葉史。”武夷山是烏龍茶、紅茶的發源地,一抹茶香漫五洲。近年來,當地堅持綠色發展方向,強化品牌意識,優化營銷流通環境,全力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據媒體報道,目前,福建南平武夷山市從事茶葉相關行業的人員約12萬人,注冊茶葉類經營主體超2萬家。2023年,武夷山市茶葉全產業鏈產值達135億元,農民人均收入的近五成來自茶葉。一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產業,富裕了一方百姓。
興一個產業,富一方群眾,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從陜西柞水的木耳,到山西大同的黃花;從廣東茂名的荔枝,到山東棗莊的石榴,再到廣西來賓的甘蔗……全國多地圍繞當地土特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為實現鄉村振興、農民增收致富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打好鄉村全面振興漂亮仗”。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是實際工作的切入點。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激發其乘數效應和化學反應,有助于鄉村全面振興。發展特色產業,以產業振興促進鄉村全面振興,首要的就是把“土特產”這3個字琢磨透。“土”講的是基于一方水土,開發鄉土資源。“特”講的是突出地域特點,體現當地風情。“產”則強調真正建成產業、形成集群。無論是武夷山的茶,還是其他地方的土特產,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當地在發展過程中不僅實現了產業化,還在做優做強之路上穩步前行,換言之,形成了可持續的產業發展模式。
不過也要看到,當前,部分地區存在產業發展基礎不牢、聯農帶農機制不夠持續穩固等問題。要把特色產業這篇文章寫得更出彩,還應強化品牌意識、優化營銷流通環境等。真正實現品牌化,才能由一時暢銷變為持久常銷,賣出好價錢,贏得更明朗的發展前景。在發展特色產業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深化品牌意識,向品牌要活力、以品牌促發展。此外,一些地方的土特產面臨著“藏在深閨人未識”的困境,把它們從鄉野送到人們的餐桌上,還需跨越山海。在這個過程中,優化營銷流通環境就顯得極為重要。因此,既要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支持打造鄉土特色品牌,也要推進農產品生產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協同發展,促進就近就地轉化增值,推進農產品加工設施改造提升等。
鄉村產業一頭連著鄉村全面振興,一頭連著農民發家致富。推動“興一個產業,富一方群眾”走深走實,讓一個個特而優、特而美、特而強的土特產叫得響、賣得好,讓鄉村發展的前景更加廣闊。
(作者:濟之,系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