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社會結構、生產方式和組織形態發生深刻變化,面對新形勢新要求,組織部門要抓牢農村和城市兩大陣地,統籌推進各領域黨建工作,構建黨建共建、資源共享、活動共辦、事務共商、發展共贏的區域化黨建新格局,鞏固夯實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
堅持黨建引領,搭建區域化融合平臺。嚴密的組織體系是黨的優勢所在,區域化黨建要以組織為基礎,突出抓基層、強基礎、固基本,推動黨的組織和工作有形有效覆蓋。建強組織堡壘。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要把黨的組織建到企業、行業、樓宇、市場、小區、自然村,確保黨的事業發展到哪里、組織建設就跟進到哪里。以村(社區)黨組織為重點,全面開展分類定級、示范提升,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因地制宜推動各領域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搭建片區平臺。探索構建片區化黨建聯合體,按照“地域相鄰、產業相近、治理相融、優勢互補”原則,將鎮(街道)、村(社區)、企業、社會組織、商圈、樓宇、新就業群體等連成一片,打造黨建示范帶,將隸屬不同系統、掌握不同資源的黨組織聯結成更緊密的黨建共同體,實現“1+1>2”的共建效果。強化作用發揮。通過組織聯建、事務聯商、管理聯動、活動聯辦,把各領域黨組織凝聚到一起,依托“家門口的海棠花”、先鋒驛站等陣地,健全完善各領域代表協商議事機制,立足區域實際,推出黨群服務中心延時服務、“假日課堂”,打造“共享食堂”“惠老集市”等一批共建共享優質項目,實現資源有效整合。
推動多鏈耦合,促進區域化一體發展。充分發揮區域化黨建資源整合優勢,建強黨建鏈、提升產業鏈、激活人才鏈,將區域資源優勢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帶”。以明星村、重點村為龍頭,推動地緣相鄰、基礎相似的周邊村、同類型村抱團發展,打造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范帶,結合區域資源稟賦、產業形態和傳統優勢,明確主導產業,推動金融、人才等各類優質資源導入農村,構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農村發展新圖景。構建產業發展“新高地”。探索“組織串鏈、機制強鏈、服務護鏈”產業鏈黨建工作模式,因鏈制宜,跨區域成立產業鏈黨委,實現鏈上企業組織全面覆蓋,串起上下游企業,整合政產學研以及金融機構等各方資源,優化企業服務舉措,迸發產業發展活力。激活干部人才“一池水”。著眼發展需要,打破地域限制,推動示范帶區域干部共育,靈活采取小班化、賽馬式、拉練式等培訓方式,跨區域開展書記論壇、晾曬比拼、交流掛職、聯合培訓等,切實提升干部隊伍推動高質量發展能力水平。
強化協同發力,賦能區域化精細治理。基層治理不能靠基層“單打獨斗”,要堅持區域化思維,發揮好黨建“粘合劑”作用,打通各領域、各層級壁壘,聚合多元力量實現區域共建共治共享。打通層級壁壘,推動資源下沉。建立機關黨組織組團下沉機制,開展共駐共建、包片聯村工作,領辦實施民生實事項目,回應百姓期盼。聚焦群眾“小急難”問題,深化“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機制,依托“12345”聯動平臺,協調相關職能部門下沉一線開展共商共辦,合力破解基層治理中的“疑難雜癥”。打通領域壁壘,推動力量整合。用好“統”的理念和方法,立足區域資源,引導村、社區黨組織以創投項目形式,聯合社會組織、群眾骨干、共建單位、“兩新”組織等各方資源投身基層治理,積極培育群眾自治力量,探索建立區域化群團組織,延伸黨的工作“觸角”,最大限度把廣大群眾團結在黨的周圍。打通信息壁壘,推動數智賦能。健全完善“市鎮村”三級聯動機制,全面推進鄉鎮集成指揮中心、村級信息指揮分中心建設,構建暢通高效信息共享平臺,依托“先鋒領治”等數字化手段優化資源配置,推動在職黨員主動回社區(村)報到,認領治理崗位,著力提升黨員服務群眾精準化精細化水平。(作者:常熟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潘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