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中國品牌 > 領軍人物 > 正文

劉元春: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

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深刻總結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豐富了習近平經濟思想,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其中一條規律性認識是,“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的優勢,使國內大循環建立在內需主動力的基礎上,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這一規律性認識,對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供需兩側協同發力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之舉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沒有需求,供給就無從實現,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給;沒有供給,需求就無法滿足,新的供給可以創造新的需求。”供給和需求就如同一個硬幣的兩面,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而且要相對平衡,才能維持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供給與需求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不斷迭代、不斷升級的互動過程,也是一個供給與需求從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動態演變過程。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宏觀經濟治理的重點是主要放在供給側還是需求側,須根據經濟發展所面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定,但一個基本要求是必須注重供需兩側協同發力。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是黨中央基于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變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以及我國經濟運行狀況作出的戰略部署。當前,在世界經濟增長整體放緩、逆全球化趨勢加劇、全球分工格局重塑的背景下,發達國家加快推進產業鏈供應鏈本地化、國產化和海外供應鏈多元化,從供需兩側對我國形成沖擊。與此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全球科技創新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和特征,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以高質量新供給創造和引領新需求,成為主要經濟體提升競爭力的重要路徑。在此背景下,我們既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又面臨著差距拉大的嚴峻挑戰。必須看到,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是多元的、復雜的,不是單一的、簡單的。既有外部挑戰的影響,也有內部因素的制約,既有供給側的沖擊,也有需求側的收縮,周期性矛盾、結構性矛盾、體制性矛盾相互交織。因此,宏觀經濟治理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推動分類施策,在政策實施上強化協同聯動、放大組合效應,著力提升宏觀政策支持高質量發展的效果。

圖為2024年3月21日,我國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在位于長春的中車長客試驗線進行運行試驗,標志著氫能在軌道交通領域應用取得新突破。 新華社發 中車長客股份公司供圖

有效需求不足是當前我國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從外部看,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地區熱點問題頻發,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外需持續不振。從內部看,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擴大有效需求特別是內需,是當前宏觀經濟政策的關鍵舉措。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構建完整內需體系,是抵御外部動蕩、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充分發揮超大規模經濟體優勢的必然路徑。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必須充分發揮內需拉動作用,持續擴大消費率。

與有效需求不足相對應的是部分行業產能過剩。隨著逆全球化趨勢加劇,我國外需占比持續下降,由此帶來的產能過剩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根本解決。2023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5.1%,相比2021年的高點下降2.4個百分點,相比2017—2019年均值下降1.6個百分點。深入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解決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變化所帶來的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從而實現產業升級中供給與需求的動態平衡。同時,我國還存在增長質量不高、動力不足、結構不優等深層次問題,特別是存在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一些重要原材料、關鍵零部件、高端裝備、優質農產品依賴進口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也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經濟潛在增長率,推動經濟發展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高質量發展要求國民經濟循環要高效暢通,而經濟循環暢通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供給、需求不僅要在總量和結構上平衡,而且要在動態上平衡。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是統一的,當前和今后很多經濟工作都有賴于兩方面的有機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擴大有效需求的目標具有一致性,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具有強烈的互補性和協同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旨是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改革的深化有利于創造良好的經濟循環體系,有利于擴大總需求,并在中長期通過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擴大有效需求的政策舉措則通過穩定市場預期和宏觀環境,為供給體系的質量提升和效率改善提供運行基礎,從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和經濟長期發展潛力,實現高水平的經濟良性循環和供需動態平衡。

 二、供需兩側協同發力需要把握科學方法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僅要有正確思想的指導,而且要把握好科學的方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有效需求都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但二者各自實施的環節、落實的工具以及實施的主體都存在很多差異,需要統籌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實現有機結合、協同發力,從而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

第一,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基本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實現高質量發展,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必然要求,是我們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的目標指向。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從供給端進行深層次調整以提升供給與需求的適配性,通過全面深化改革,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著力提高微觀主體的活力,提升產業鏈水平,推動金融和實體經濟、房地產與實體經濟等深層次關系的進一步優化,從而推動高質量發展。擴大有效需求的目的則在于穩定宏觀經濟,就是要圍繞擴大內需深化改革,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進一步擴大國內市場規模,進而提高我國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這也是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基本前提。

第二,堅持以高水平動態平衡的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統籌發展和安全中穩步實施各項改革發展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以統籌發展和安全為基本準則,以夯實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地位為關鍵目標,以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為主要抓手,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全面清理糾正地方保護行為,從而更好把握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有效需求之間的關系。

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一方面要從供需兩端同步發力解決國內大循環存在的各種斷點、堵點和卡點,在供需的動態平衡和生產力的不斷提升中實現國民經濟循環的動態高效運轉。如同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需要保持大循環、小循環、微循環暢通一樣,國民經濟循環也需要從宏觀、中觀、微觀全面清除阻塞因素。另一方面,要在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基礎上,在制度型開放與結構性改革、外需與內需等領域找到新的平衡,在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中兼顧發展和安全。

第三,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堅持系統觀念,把握經濟規律。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是做好經濟工作的重要方法論。如同一輛行進中的自行車,不保持一定的前進速度,單純求穩、求平衡是很難的。這就要求我們在落實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的過程中,首先要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確保增長、就業、物價不出現大的波動,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確保供應鏈產業鏈在極端狀況下仍然能夠高效自主運轉;其次是必須把握“進”的節奏,在把握好政策出臺時度效的基礎上,堅定推進結構性調整和深層次改革,在優化環境、打破壟斷、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及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取得新進展。

在堅持穩中求進方法論的同時,更好實現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還需要堅持系統觀念,提高統籌謀劃和協調推進能力,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著力提升整體發展效能,不能出現按下葫蘆浮起瓢、顧頭不顧尾的情況。這要求我們在開展經濟工作時,要善于用政治眼光觀察和分析經濟問題,掌握科學的經濟分析方法,正確認識經濟運行的機理,準確把握經濟發展的規律,在政策和制度供給上充分尊重市場主體的意愿和需要,密切聯系經濟發展的實際,努力提高領導經濟工作的科學化、法治化和專業化水平。

三、供需兩側協同發力應推進各項戰略任務的實施和落地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不注重抓落實,不認真抓落實,再好的規劃和部署也只能是空中樓閣。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從四個方面對抓落實提出了明確要求,“要不折不扣抓落實”,“要雷厲風行抓落實”,“要求真務實抓落實”,“要敢作善為抓落實”。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必須抓住主要任務,在實踐中有序推進各項戰略任務的實施和落地,以釘釘子精神做實做細做好各項經濟工作。

一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這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戰略選擇,也是推動我國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的必然之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我國正處于從要素驅動發展階段全面轉向效率驅動、創新驅動發展階段的關鍵歷史時期,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必須堅持智能制造這一制造強國建設的主攻方向,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力度,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夯實新發展格局的產業基礎,不斷優化供給結構,向市場投放更多優質產品,努力創造新的需求,使供給和需求在動態發展中實現新的平衡。

3月14日,2024年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開幕。全球家電及消費電子領域頂流品牌在博覽會上齊聚一堂,集中展示各自最新的創新成果。圖為一名參觀者在一家公司展臺上觀察一款電視展品的屏幕。 新華社記者 方喆/攝

二是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深入實施消費和投資良性互動、相互促進的擴內需政策。在此過程中,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擴大有效需求的優先位置,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寫道:“產品在消費中才得到最后完成。一條鐵路,如果沒有通車、不被磨損、不被消費,它只是可能性的鐵路,不是現實的鐵路。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但是,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因為如果沒有消費,生產就沒有目的。”在外部環境的不確定因素增加、世界市場需求下降的背景下,應當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我國經濟正處于由投資主導型向消費主導型轉變的階段,需要通過投資與消費的良性互動來推動供需的動態平衡,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為此,必須統籌好供給和需求、消費和投資,增加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堅決消除不利于擴大內需的一些限制性消費政策,多出臺一些有利于民間投資的支持性政策,促進投資結構與消費結構相適應,推動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實現良性循環,拓展經濟發展的回旋空間,為我國經濟進一步回升向好發揮“助推器”、“穩定劑”作用。

三是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增強我國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全球分工體系,同全球很多國家的產業關聯和相互依賴程度都比較高。在經濟全球化的新態勢下,加快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擴大內外聯動消費大市場是必由之路。要主動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提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質量和水平。對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部署,強調要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準入,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打造“投資中國”品牌;切實打通外籍人員來華經商、學習、旅游的堵點;抓好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的落實落地;等等。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這些政策舉措,促進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動態平衡,推動我國經濟在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潘旺旺]

    1. <menu id="zcyhi"></menu>